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从虹口吃到纽约,这一只上海的麻薯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方益昉 2022-01-14 09:51
摘要:食物里的乡愁

有时候,土到掉渣的记忆,不经意间,更易触动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远在海外的我,每每在网上看到虹口周边的路名、里弄和传说,总魂牵梦萦。比如铁马路与天目路,我打小听人提起,总以为是同一条路,其实是奶奶的台州方言误导了我。两者虽不同,但也确有瓜葛。天目路是通往沪上铁路中心的主干道,而“铁马路”曾经是中国资格最老的铁道线,它的首个火车始发站,就设在相距天目路不远处的,塘沽路与河南路口。

铁马路并非正式路名,在老人们的口述中,指代往来于淞沪之间的首条铁路。1877年,它被清廷勒令停运后,投资者将其位于虹口的火车站原址,改建成铁马路菜场。我由奶奶带大,从小跟屁虫一样,牵着她的衣角,隔三岔五地上街采购食品。铁马路菜场是经常光顾的地方,那里有独特的宁绍风味老字号叶大昌,是奶奶的最爱。

叶大昌伫立在铁马路菜场对街,就连我这个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小孩,也见识过它的不同寻常。首先是围墙严严实实,像座坚固的堡垒,这种前店后仓储的综合性作坊,特别需要防火防盗,看似与外界隔绝。其实,走进它的石库门,里面倒是通透敞亮。因为天井特别大,来自浙江沿海地区的土特产,用竹篮、篾箩、瓦罐和水缸分门别类展示,大概除了展示推销,商家也同时兼顾了晒霉保质的考量。

关键是,此号出售的货品奇特,哪怕在物资短缺的年代,也尽量保持着老字号的土特产风味,牢牢吸引了一批忠诚的客户。奶奶就是其中一位,她经常光顾这里,主要冲着带有故乡气息的产品,即使无力采购,有机会回味这些故土场景上的美食,也是对身处异乡的安慰。

至今还在我脑海里鲜活的浙东美食有:绿豆面碎、年饭粒、麦锅头、洋菜糕、麻薯等,既可当主食,也可当小吃。来自东海的鱼虾类腌制品就更多了,虾干、泥螺、鳗鲞等,都在诱惑浙东籍主顾来此怀旧与采购。到了水果上市的季节,黄岩早橘、路桥枇杷、天台杨梅,每个品种都似发出暗号,催促着乡人光顾此地。

说实话,我原本也没那么矫情,会刻意记述往事琐事。但这些有关故乡,有关美味,以及经由两者叠加起来的乡愁,被疫情阻挡在国门之外近三年,逐渐酿至发酵。在海外同乡老友聚会,我会像奶奶一样,将话题自然导向故乡特产,情深之处不但感动了自己,也挑起他人思乡情怀。

比如麻薯,字面上看似粗俗,其实是很精致小众的家常食品,主要流传于浙东、闽北和台湾地区。近年,也在上海时尚路段的食品店出现,它被包装成日本和台湾地区的名点小吃。以经营台州美食为特点的米其林餐厅,还将麻薯推上菜单,但改头换面后的新生代奢华麻薯,与我记忆中的地方性民间美食,差距实在太大。

从原料构成上,麻薯可归属年糕的升级版。但它的糯米成分更多,保存时间更长。农历腊月里,家家户户置备年货过大节,打制年糕成为一桩大事。通常,普通家庭需量力而行,以备足新年里的食用为度,而同时制作的麻薯份额,一般会超出年节里享用的范畴。

主妇们对待麻薯的储备,显然有其更长久的考虑,深究起来,与麻薯涉及闽浙地区历史有关——此地长期以来处于抗倭的前线。故而,麻薯除了打制程序,成品往往养在水缸中,技术关键在于防霉。主要由糯米构成的麻薯,适合快速烹饪。每遇宾客来访,主人从容地将其从水中捞出,沥干后下油锅煎炸,待其软糯摊薄后,裹上鸡蛋、虾皮、葱花等配料,一盘焦香滑嫩的小吃,立马可以上桌待客,具备休闲雅致的礼仪功能,相比之下以果腹为主的年糕就显得粗鄙了。

奶奶是地道的台州浙东人,嫁到同城的方家做媳妇。抗战期间,她放弃原本清闲生活,毅然随夫从军。爷爷转战河南八年。而作为江南淑女的奶奶,学得一手北方面食手艺,以致我从童年起就被用融合南北风味的“麻薯蒸饺”喂饱。奶奶自创的麻薯食法,不会出现在市面上。她将麻薯上蒸笼,或者放在米饭上加热,软熟后马上捏成巨型饺子皮状。奶奶随手将餐桌上的蔬菜,尤其是我不愿下咽的素食,包入麻薯面皮,捏出漂亮的饺子形状,爱美爱新奇的我,立即改变对素菜的成见,大口吞咽下去。

作者与祖母

自从我可以替奶奶上街打酱油起,口袋里经常会有些零花钱。虹口的铁马路菜场自然就成了我的乐园。放学后的菜场周边,气味特别好闻,不光有主妇喜爱的“尾单”,重点是轮到更多熟食小吃上市,无奇不有——

老虎脚爪、生煎馒头、牛肉汤、挂了面浆的广式春卷又粗又大,都是处于发育生长期的男孩最爱,我自然逐一品尝。有次发现被唤作肠粉的晶亮美食,上面浇了麻酱与葱花,以为是更加扛饿的肉食,一口下肚满嘴香,还吃出肉糜与虾米等内容物,以为人间第一美味。

近百年来,塘沽路可算沪上商圈文化的神奇所在。以四川路为界,拥有“铁马路”与叶大昌的西段,设法坚守本土文化,故而成为本地居民和旅居沪上五湖四海游子的饮食商贸中心。附近民宅中,浙粤闽移民聚居,武进路上著名的扆虹园,还是孙中山、唐绍仪等近代粤籍政界要人的重要社交场所。一直到我上小学的70年代,以塘沽路为中心的附近石库门弄堂和老式洋房中,还散居着不少外侨留下的后代,还与我们同校读书。

后来我移居纽约。唐人街上出现来自华夏各地的名点小吃。作为广东主打小点的肠粉,各家食坊都有出售,我也为幼时的贪吃暗自脸红。某日,在温州老板经营的超市,我居然发现麻薯,以及一帮说浙东台州方言的华人后生。原来,他们是来自台湾地区眷村的后裔,但往上溯,他们的祖籍是浙江大陈岛。他们与我一样喜爱麻薯,这是食物里的同根同脉。

栏目主编:沈轶伦 文字编辑:沈轶伦 题图来源:作者提供。资料照片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