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朝花时文 > 文章详情
最后一次回故乡,汪曾祺去了这里!今天已成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葛国顺 2022-01-01 07:41
摘要:他的作品像是被清水洗过的,水淋淋、湿漉漉、清爽爽的。

法国安妮·居里安女士在谈及对汪曾祺小说的印象时,说汪曾祺的小说里都有水:“《大淖记事》是这样;《受戒》写水虽不多,但充满了水的感觉。”

的确,“水性”是汪曾祺文章中的一大特色。汪曾祺肯定了她的评价:“我想了想,真是这样。这是很自然的,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江苏北部一个不大的城市——高邮。在运河的旁边。”他在《菰蒲深处·自序》中进一步说:“我的小说常以水为背景,是非常自然的事。记忆中的人和事多带有点泱泱的水气,人的性格亦多平静如水,流动如水,明澈如水。”

汪曾祺的故乡高邮,在大运河边上,是典型的水乡。汪曾祺说他家乡的水总是柔软的、平和的,静静地流着,而他的文字也如平和的流水,静静流淌。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优越的成长、学习环境以及个人的审美趣味,给汪曾祺创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有水。即使没有直接写到水,也有水的感觉。他在多篇文章中总是这样说:“我的家乡高邮是个泽国,经常闹水灾。境内有高邮湖,往来旅客,多于湖边游船,其中不乏骚人墨客,写了一些诗。”他的作品像是被清水洗过的,水淋淋、湿漉漉、清爽爽的,带着里下河水乡特有的水意;就像刚刚出水的菱角,嫩嫩的、脆脆的,香甜爽口。

在《自报家门》中,汪曾祺承认“水不但于自觉中成了我的小说的背景,并且也影响了我的小说的风格”。

“水性”在汪曾祺的散文创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也是他的小说区别于其他乡土小说的关键所在。取材自由自在,显示出散漫性和休闲性。汪曾祺说他小说的结构是“苦心经营的随便”,其散文更是如此,文字似乎是随意地丢来丢去,很少看出刻意为之的痕迹,但文气贯通,其结构的精巧是内在的、自然的,是建立在内在节奏的基础上,如行云流水。

1981年10月10日,应高邮县领导之邀,汪老回到42年来一直魂牵梦绕的故乡。汪老先到自灌地区东风公社(今卸甲镇)去参观补水站,又到圩区川青公社去参观提灌。汪老说:“这两个公社的村子我小时候都去过,现在简直一点都认不出了。”时任公社文化站长的我,有幸陪同汪老坐公社小轮船去芦苇荡采风,当时他兴致很浓,还嘱咐我写写芦荡斗争。

汪曾祺先生魂牵梦绕故乡水,回乡的短暂时间还一直关心家乡水利。同年10月16日下午,他在县堤防管理所与水利专家座谈家乡水利建设,还向水利工程师借阅《运工专刊》和《勘淮笔记》等资料,并参观了江都水利枢纽。汪老感慨:“我参观了江都水利枢纽,对那些现代化的机械一无所知,只觉得很壮观。但是我知道,从此以后,运河水大,可以泄出;水少,可以从长江把水调进来。不但旱涝无虞,而且使多少万人的生命得到了保障。”当他得知新中国成立以来,家乡水利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不但基本控制了洪涝灾害,还发展了自流灌溉和航运等事时,十分兴奋。汪老尤其对自灌地区“要水一声喊,不要关闸板,放水穿花鞋,看水打洋伞”赞不绝口。汪老后来还写了小说《故乡水》,刊登在由丁玲、舒群主编的文学双月刊《中国》上。这可能是宣传高邮灌区的第一篇小说,也是迄今40年来宣传高邮灌区唯一的小说。


高邮的汪曾祺纪念馆

1991年9月29日至10月7日,汪曾祺第三次偕夫人施松卿回高邮,也是最后一次回故乡。在外久了的游子乘轮船泛舟大运河、高邮湖,成了湖上“老鸳鸯”。

2021年11月26日,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2届执行理事会公布了(第八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里运河—高邮灌区成功入选,成为江苏省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如果汪老还在,不知道又会写出怎样的文章。

栏目主编:黄玮 文字编辑:肖雅文
图片均来自上观新闻及新华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