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艺清单 > 文章详情
“见字如面”,看艺术家们探索文字表象之外的意义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君娜 2021-11-09 10:39
摘要:第二届“见字如面——当代艺术家邀请展”启幕

在飞速运转的时代节奏中,艺术家如何拆解自己对“文字”的体悟?11月7日,第二届“见字如面——当代艺术家邀请展”在上海市普陀区美术馆开展。

展览由上海市普陀区美术馆主办,雅昌艺术网、胡润艺术荟承办。


一冰《见字如画—大师的书信》

2020年夏天,普陀区美术馆联合策展人杨建勇以“见字如面”为题策划了首届展览,展览强调了以文字为指向但又不以文字为依据的特点。今年,更多志同道合者加入,共同探索文字表象之外的意义。

杨建勇表示,“承担表意功能的文字拥有足够的韧劲,它们可被收集、被铸炼、被嫁接,被重新建构,依旧可以达意传情。”

本次展览展出了26位艺术家的70余件各具特色的作品。这些作品被分为传统与当代两大板块,艺术形式多变且丰富。“千百年来,人类以信件的方式沟通着彼此的情感,联系着各自的亲情、友情。”杨建勇说,“而探索文字的意义,重构相关的视觉,这是非常有趣的实践。”

展览现场,艺术家麻进的装置作品《吉乐树》,一面看见“幸善喜乐平安”,另一面看到“未来美恋金吉”,将所有美好集成为装置。


麻进《吉乐树》

艺术家牛安的布上丙烯四联画《留心不乱》,记录下人生的一段心路历程。“乱与不乱,一字之差化为情绪的缠绕。”

艺术家一冰以书法书写文学大家的书信。在他看来,书写像一场表演仪式,安静地将墨迹转化成肃穆庄严的立像。

艺术家胡友臣则以油画书写传统金石篆体。作品中,金石篆体被放大,造成了一种疏离感。

展览延续了“向中国传统文化致敬”这一母题。在杨建勇看来,中国书信自古以来,引首便是问候,无论笺纸和笔墨如何改变,见字如晤这层意思是一以贯之的。“如今,缓慢的飞鸿已远离日常生活,手机乃至语音AI生成的数码汉字,在传递情感时会夹带些生硬。”

有艺术家表示,飞速键入的手机汉字让“表达”产生廉价感,而延续千年的通信又一去不复返了。这不可逆的现实,让艺术家们无法无动于衷。

“延续‘见字如面’作为本次展览的题目,就是想尝试从文字出发,通过艺术家的奇思妙想对文字大动干戈,呈现出新视觉。”杨建勇说。

展览展至11月18日,免费向公众开放。

图片编辑:笪曦
本文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