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城事 > 微观上海 > 文章详情
【行进中国】延续“窑焰竟日夜”
分享至:
 (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彭薇 2015-02-23 10:08
摘要:不远处的吉州窑博物馆内,那些闪烁着艺术华彩的陶器,仿佛在诉说那些“窑焰竟日夜”的传奇。

 

江西吉安永和镇有一处全国现存最大的古窑遗址群。一年前,此处建立了吉州窑遗址公园,成了新年里不少游人的新去处。公园里,窑包、寺塔、亭榭与络绎不绝的游人交织在一起,在早春的阳光下,水光山色,相映成趣。

 

“这些黄色的土堆是做什么用的?”一个8岁小男孩站在一处窑包内,拾起一块罐片问父亲。父亲搂着儿子的肩说:“这里是古代人烧制瓷器的地方,我们的家乡就因为吉州窑在当时被称为‘天下三镇’之一。”不远处的吉州窑博物馆内,那些闪烁着艺术华彩的陶器,仿佛在诉说那些“窑焰竟日夜”的传奇。

 

吉州窑古陶瓷研究所原所长伍映山,就是这项工艺的传承人之一。最近让他感到兴奋的一件事是,他坚持用柴烧工艺最大程度还原了“木叶天目盏”原貌,木叶天目是闻名世界的吉州窑作品。他手掌中托起一个如碗一般大小的茶盏,黑得发亮,只见盏的内底嵌着一片浅黄色树叶,倘若注满水,平视茶盏口,树叶竟“弹出”盏底,宛如轻舟在水面漂浮。俗话说:“一叶知秋”,而“木叶天目”的这一“叶”,让人领略到吉州窑的绝妙。

 

“用柴烧工艺制成的陶瓷,更接近古物,色泽温润、灵动,有一种素雅的沉静之美。”伍映山说,陶瓷工艺经过数千年演变,如今大都采用电烧工艺,因为温度更好设定,而柴烧作为一项传统工艺很难掌握。就拿木叶天目来说,要将容易燃烧的叶子与瓷土粘在一起,再经过1000多摄氏度高温烧烤,保留叶子的形状和颜色,简直不可思议。火候大小、烧的时间、柴火品种和干湿度、陶土品质都要恰到好处。

 

陶瓷文化与古代文明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在伍映山看来,传承文明与文化,不只是当一名烧制工匠,追求陶瓷的形似,更应该守望和传承吉州窑的神韵。他介绍,吉州窑创烧于晚唐,兴于五代、北宋,极盛于南宋,而衰于元末,距今有1200多年历史。“你发现了吗?吉州窑的整体色彩、形状比较内敛,含蓄,不张扬,烧制讲究浑然天成、顺其自然。”伍映山说,它的“禅味”与宋文化颇为一致,让它在宋代脱颖而出,成了珍品。

 

“任何文化都是在不断融合中发展的,吉州窑也是如此。”在吉州窑发展的顶峰时期,有10万窑工,苏浙、两广一带的商贾在吉安永和设了会馆,如今冷却了数百年的窑火,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伍映山说,烧制吉州窑的工艺随着元朝末期窑场关闭渐渐失传,但厚重文化却永远流传,融合创新,“很多史料都记载,元朝时期,吉州窑的工匠纷纷前往景德镇,带入了釉下彩绘工艺,与当地工匠一道改进技术,创烧了闻名世界的青花瓷。”

 

让伍映山感到欣慰的是,如今江西不少职校和高校创设了陶艺专业,培养专门的陶艺教师和毕业生,而伍映山每年从中招收三四名年轻徒弟。吉州窑的传承有更多的后来者,这也是他最大的心愿。“文化的辐射和传承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伍映山说,这几年他所带教的学生中,有的虽然从事的工作与陶艺制作无关,但都传播了吉州窑的文化元素。他们中,有的成了设计师,作品融入了吉州窑的文化元素;有的当了老师,给一届届学生讲述吉州窑的动人故事,“不管在什么地方,他们都传播着故乡的文化。”

 

吉州窑遗址公园内现有24座窑包,它们并未沉睡。伍映山告诉记者,吉安市县两级政府正打造吉州窑陶瓷文化和创意产业园,培育一些骨干企业,扶持大师工作室和个体陶艺坊,让窑火重新点燃。这是后来人对千年古窑的守望与传承,也是永恒的文化注脚。

 

(本文摘自解放日报。 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