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视觉 > 见识录 > 文章详情
宝丰苑动迁,“咪咪咪发厅”可能要转行了
分享至:
 (4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蒋迪雯 2016-11-29 16:15
摘要:宝丰苑旧改地块,两轮征询签约均以高票通过。本月底,居民们即将带着回忆离旧赴新。

宝丰苑旧改地块东至地铁3号线、西至宝山路、南至虬江路、北至宝山路宝源路,占地面积7.6万平方米,共涉及2189证居民。第一轮意愿征询、第二轮征询签约均以高票通过。马上要拆除,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也将成为珍贵的回忆。

宝丰苑旧改基地全景。

 

启东路上狭窄的小路。

 

紧邻轻轨的菜场。

 

上海第一家油墨厂——上海油墨厂,现在只剩下一楼的经营部,楼上是居民住宅。

 

上牌门的烟脂店。

 

 

宝山里的故事

宝山里就是现在的宝山路403弄,全弄长百米,距今有90多年房龄,联排非典型的石库门房子,两层楼房红砖外墙,顶上有老虎窗。

 

 


1925年5月30日,上海学生和各界群众为抗议日本资本家举行示威游行,游行遭到公共租界巡捕的血腥镇压,打死13人、逮捕100多人,造成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五卅惨案发生后第二天,上海各工会代表在宝山里2号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成立上海总工会,推选李立三任委员长,不久刘少奇到沪任总务科主任。6月1日,上海总工会正式在宝山里2号公开挂牌办公,今位于宝山路403弄2号。五卅运动后期,执政当局于9月18日以武力强行封闭上海总工会会所,上海总工会被迫转入秘密活动。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宝山里被日军炮火炸毁,后在原址另建楼房。周恩来、刘少奇、邓中夏都曾在宝山里居住过。
据存仁居委会张书记介绍,宝山路403弄2号的墙上现在还挂着“五卅”运动初期的上海总工会遗址的铭牌,解放后这里经过翻新改造曾是衬衫五厂的食堂。

 

解放后拍摄的宝山里上海总工会遗址(资料)

 

李阿姨家的后门口放着八仙桌,平时和邻居吃吃茶嘎嘎讪胡,中午还会背背小老酒。

 

弄堂里的学区房广告。

 

去旧给了迎新最大动力。

 

动迁是头等大事,大家都忙,棋牌室里也只凑了一桌牌友。

 

公共部卫的电表电线上积满灰尘。

 

楼梯扶绳有效的增大上下楼的空间。

 

要拆了,阿姨搬出结婚时置办的樟木箱不准备带走,开出50块的价钱心里也没底。两、三天后再见阿姨,说是有人收了。这宝山里92号,邓中夏曾在此居住过。

 

阿姨把晾衣服竹竿洗干净准备带走,搬新房时竹竿先进屋,寓意将来的生活“节节高”。

 

 

美美理发店

1937年,美美理发厅就在宝源路上开门迎客,店里的剃头师傅现在已经是第四代掌门,一把生铁铸成的剃头椅比70多岁的姜大元年龄还大。用苏北音称呼“美美”相当好听,“咪咪咪发厅”(谐音),当然它也曾经改过名字,叫“战斗”什么的,老姜说它是历史的见证者。

 

店内的老式剃头椅,客人说坐上去有亲切感。

 

 

1937年开店时的剃头椅,生铁铸成,右侧有个转柄,随着椅芯轴承的转动,椅背收放自如。老姜说,椅子非常稳坐着舒服。

 

两层踏脚,一层雕花,一层铸有立体花纹,曾经上面刻着的一帆风顺已被磨平。


姜大元回忆,上世纪70年代前后已有烫头服务项目,当时美发店分为甲、乙、丙等档次,甲为最好,像美美属于乙级,烫头价格为一块四角钱,北站附近的“红玫瑰”属甲级,一个头二块多,南京美发厅是特级的,烫个头要三块多钱。节假日的时候,晚上11点还关不了店门,生意好得要做通宵。
以前的理发店规矩很多,剃头椅扶手下有两个挂钩连着木棒,客人进门前剃头布一定要叠放整齐挂在木棒上;早上7点钟开门,学徒6点半就要到店生煤炉、打扫、泡开水,修脸用的毛巾都是煤球炉上锅子里蒸出来的;忙完后空余的时间要练基本功,师傅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肩、手肘、手腕三点成一线,三年学生意,差一天师傅都不让出师。师傅的马屁要拍好,衣服脏了帮着洗掉,师傅想喝水了给洒上,这样才会将手艺教给你。开心的时候,师傅会说,小鬼啊,来帮师傅修面,起初不当心把师傅面孔拉破,心里蛮慌的。
父亲、祖父都是干这行的,嘱咐不要盯着一个师傅学,就和戏曲一样,各个流派都学,要学师傅们的长处。出师后,去外面店里充当顾客,学学人家的手势、发型式样。

 

以前用的粗齿推剪。

 

账台上一格格小抽屉里装的是每个师傅每天的营业收入。

 

黄铜做的淋蓬头,套上管子还能用,每一单生意都记在账上。

 

近40个平方的理发店,最多的时候10多个理发师,账台上一格格小抽屉里就是每个师傅每天的营业收入。以前理发是用推剪推的,分粗齿和细齿,一天下来手累的不行,后来有电动刀就好多了。店里主要面向中老年顾客,做得是传统美发和修面,现在店里还放着“大吹风”,老姜说,当时烫发分水烫和电烫,“大吹风”是水烫中的一个步骤,给烫长波浪的客人用的,步骤繁多,先根据顾客的喜好洗头、改层次,在头发下垫上毡,将头发夹起来,上药水,然后用连着杠子的油光纸将头发固定好,到电烫机上通电二分钟,等头发定型后冷却洗干净,再用卷发桶卷起头发上“大吹风”,起到烘干作用,再造发型。一个发型做下来要2个小时。

 

老姜的“大吹风”。老姜自豪地说:“程序比现在多,质量比现在好。”

 

传统项目:男士修面。先打刮胡泡。

 

再上泡沫。

 

然后修面。刮胡子的刀也有年头了,是单面刀刃。以前3、4位客人使用后就要磨一下,磨刀还有口诀:上三下四。

 

洗头,仔细看手中有把刷子。

 

随着宝丰苑的动迁,“美美”要不要继续,姜大元还在犹豫中,现在房子是自己的,不必考虑太多成本,但年龄摆在面前。儿子、女儿都学过这一行,“时间长赚得少”使得他们都放弃了,只有儿媳现在还跟着老姜理发。不过,动迁后转行的想法已有了。

 

老式的玻璃镜。

 

老邻居模仿理发师的动作,举起镜子问客人满不满意。

 

第五代老姜的儿媳给小孩子剃头。

 

 

94岁的吴美英和69岁的王凤珍

川公路207号是94岁吴美英的家,门口上街沿上搭了个灶披间,洗菜烧菜做饭都要出门,地面是水泥地的,进出不用换鞋,一张床、一台八仙桌、一个碗橱加一把藤椅,就简单的几样家具,活动的空间已经很小了。上面搭了个隔楼,原来是给女儿女婿回家住的,现在就堆堆杂物。

这样的环境吴老太一住就是60多年,3年前老人行动不便,女儿便搬来贴身照护。一开始,轻轨开过的轰鸣声让69岁的王凤珍很不习惯,但更不习惯的是没有卫生设备,烧饭用的是液化气钢瓶。“一句话,就是不方便。”

 

川公路上的老房子。

 

94岁的吴美英和69岁的王凤珍。

 

门口上街沿上的灶披间,买汰烧都在这里。

 

怨归怨,但对老房子王凤珍是有感情的。

“小的时候过年,在门口的煤球炉上做蛋饺,大人在身后忙进忙出窜龙灯似的,这是一年中家里最热闹的时候,心里也最开心。平时父母工作忙,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多,父亲早中班下班晚,天热的时候就坐在门口的竹塌上等,心里害怕就把毛巾毯从头盖到脚。隔壁弄堂是小孩子们玩耍的天堂,跳皮筋、造房子、扔沙包。那时有个老太很爱干净,看到小孩子又在家门口跳皮筋就出来骂的,我们就躲得远点,过会又去跳了⋯⋯”老房子的回忆苦中有甜,王凤珍仿佛又回到年轻的时候。

 

聊起小时候过年,王凤珍还是一脸的幸福。

 

小时候跳皮筋的后弄堂。

 

月底要搬了,老母亲有点舍不得,王凤珍却想着母亲没法再推脱、可以接到自己家同住,第一件事就是让她洗个澡舒服舒服,过上方便的生活。

 


摄影报道:蒋迪雯

编辑邮箱:mirror95228@qq.cm

Save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