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要很好地去研究她”的这座城市,究竟有怎样的魅力?
分享至:
 (11)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毕旭玲 2021-01-16 16:43
摘要:潮州为什么称为“岭海名邦”“海滨邹鲁”?

潮州是广东省下辖地级市,位于广东省最东端,东与福建省接壤。2020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广东考察,首站调研了潮州。他在考察潮州的文物保护、非遗传承、文旅资源开发等情况后说:“潮州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弥足珍贵,实属难得,我们要很好地去研究她,去爱这个城市,呵护好她,建设好她。”让我们跟随总书记的步伐,去了解一下享有“岭海名邦”“海滨邹鲁”等美誉的潮州在多元文化交流融合中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

“潮州”的由来

潮州是一块古老的土地,早在距今五、六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留下了海角山贝丘遗址、归湖镇神山山岗遗址等诸多古文化遗址。在原始社会晚期,潮州所在的岭南地区与中原就有了往来。《尚书·尧典》载:帝尧曾命掌管天地四时的羲叔到岭南的交趾去建立基地。《墨子》《韩非子》也记载:“尧治天下,南抚交趾”。《史记·五帝本纪》说:大禹治水成功后,对天下进行了划分,将岭南地区划分为荒服之中。《逸周书》也讲到了岭南的仓吾、南海等地向商朝进行朝贡之事。上述虽有些是神话材料,但同时也是对岭南与中原早期交往史的“记忆”。

公元前306年,楚国灭越。曾建立越国的于越人向南迁移,一部分于越人在今潮州地区定居下来,与原本居住于此的上古三苗部族的分支——七闽人深度融合,共同成为潮州的土著居民。公元前214年,统一六国的秦始皇进而统一了岭南,在岭南设置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当时的潮州属南海郡所辖。由此,这片被视为化外蛮荒之地的古老土地第一次被正式纳入了中华版图。虽然秦朝国祚短暂,统一岭南之后不过七八年就爆发了楚汉战争,但秦王朝在岭南地区的开发与经营,对当地的社会、经济与文化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比如秦朝向岭南的三次大规模移民就为广东、广西的初步开拓输送了大量劳动力。这是中原移民第一次大规模进入岭南地区,其中,有不少掌握着知识与技术的商人、赘婿和犯了错的狱吏,甚至还有一万多没有夫家的女子。他们与她们为包括潮州在内的岭南地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促进了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融。秦王朝在岭南的开发对中国历史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比如秦所建的道路不仅加强了岭南与岭北的联系,使秦王朝的有效统治延伸至南海,更为汉武帝开通海上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潮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就起源于此时。

在秦末的混战中,岭南地区相继脱离了秦王朝的控制。公元前203年,南海郡尉赵佗自立为南越武王。南越国的统治范围北到今湖南边境,南抵海南岛,西至广西及今越南北部和中部,东达今福建一带。在南越国统治的80年多年间,岭南地区经济和文化进一步发展,潮州因其濒海的地理位置,造船业和航海技术都开始起步,可能与南亚、欧洲等地有了海上交通往来。1983年,被誉为“中国考古史上最辉煌的发现之一”的第二代南越王赵眛的大型彩绘石室墓被发现,其中出土了金花泡、扁球形银盒等明显的海外舶来品。

西汉立国后,刘邦将闽越与东瓯两个在楚汉战争中帮助过他的岭南首领分别立为闽越王与东瓯王,又派人出使南越,令赵佗臣属。虽然三个封国看似受汉王朝统辖,实则处于半独立的状态,且由于闽越王的好武,这一片地域并不安宁。建元三年(前138年),闽越王发兵围攻东瓯;建元六年(前135年),闽越王又将兵戈指向南越。汉武帝曾两次派兵救援,已有经略岭南的想法,但不久之后的元光六年(前129年),随着北边汉匈战争的全面爆发,汉武帝一时无暇他顾。公元前113年,南越王赵兴及太后想归附西汉王朝,但丞相吕嘉极力反对,并于第二年起兵反叛,杀死了南越王。公元前112年,汉军出兵南越平定吕嘉叛乱,统一岭南,设立儋耳、珠崖、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九郡。当时的潮州属南海郡。这次远征岭南的军队规模庞大,《史记》载,有“楼船卒二十余万人”。这些军士在完成统一岭南的战争之后,大部分都留在岭南戍边了,是汉代中原向岭南移民中数量最多的一批。从这个角度来看,汉武帝平定岭南的过程,也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一次大融合。汉朝统一南越后,采用了十分务实的态度,采取了既传播中原文明,又尊重当地民情风俗的统治策略,“教其耕犁,使之冠履;为设媒官,始知聘娶;建立学校,导之经义。”(《三国志》)由此,潮州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持续发展。

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南海郡分设东官郡,潮州属东官郡所辖。八十二年之后的义熙九年,又将东官郡分为东官郡与义安郡。义安郡便为潮州的前身,郡治在今潮州古城区。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年),全国撤郡设州,义安郡改称义安县,属循州管辖。第二年,义安县升格为州,取地临大海,“潮水往复”之意,定名为“潮州”。

岭南大郡的逐步形成

虽然经过此前历朝的经营,但到了唐代,潮州在中原人眼中依然是生存环境恶劣的蛮荒之地。唐代大文豪韩愈曾这样评价潮州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州在广州极东界,过海口,下恶水,涛泷壮猛,祸患不测。州南近界瘴海,连天毒雾,瘴氛日夕发作。”“此州学废日久,进士明经,百十年间不闻。夫十室九邑,必有忠信,今此州户万有余,岂无庶几者耶?”(《昌黎文集》)所以,唐政府将其作为犯错官员的贬斥之地,而正是这些被贬官员,为潮州文化又带来了与中原文化深入交流的机会。

有唐一代,被贬到潮州的宰相有四位,分别是常衮、杨嗣复、李德裕、李宗闵。这些名臣干吏为潮州带来了中原地区较为先进的知识和文化。在潮州民众中威望最高的贬官是韩愈。元和十四年,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因上《谏迎佛骨表》触怒唐宪宗,差点人头落地,好在宦海沉浮多年的韩愈有一帮至交好友,经过多方游说,总算保下他的一条命,最终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那首流传千古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就写于发配潮州的途中。韩愈在潮州虽然只待了短短8个月,却为潮州人民做了不少好事,比如驱除鳄鱼、兴办学校、释放奴隶、兴修水利等。韩愈在兴文教方面的功绩,对潮州社会文化影响最深远。韩愈一方面举荐乡贤赵德主持州学,另一方面还拿出自己的薪俸请教师,办乡学。潮州文教,兴于韩愈,这是后世很多学者的共识。

韩愈在潮州民间享有很高声誉,他的不少真实功绩后来都变成了民间传说,他自己也被当作地方保护神,得到潮州民众的祀奉。韩愈主政潮州期间,潮州一带鳄鱼为患,韩愈下令属官抬着一只羊和一头猪作为祭品投入水中,自己还作了一篇《祭鳄鱼文》劝诫鳄鱼,限令鳄鱼在7日之内回到大海里去,否则就用强弓毒箭把它们杀掉。相传,韩愈祭过鳄鱼后,鳄鱼真的没有再出现过。潮州的不少地方风物都因韩愈而得名,比如潮州最重要的河流叫作“韩江”;最秀美的山被命名为“韩山”,山上有韩文公祠;市区有昌黎路、昌黎小学;景点有“景韩亭”“祭鳄台”。甚至当地妇女所用的头巾也被称为“韩公帕”。

隋至宋是潮州加速发展时期。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潮州港也逐渐发展为潮汕地区最重要的商贸港口。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派遣武贲郎将陈陵率兵渡海,远征琉球,虏男女千人而还。这支军队就是从潮州港启航的。潮州港最重要的功能应该是贸易港口,而主打的对外输出产品是陶瓷。到了宋代,潮州笔架山一带的瓷窑已经鳞次栉比。当代潮州市距离海岸线有几十公里,但在唐宋时期,海潮上涨时,海舶还能沿韩江到达潮州古城下。《宋史》载:“太平兴国五年……是年潮州言,三佛齐国蕃商李甫诲,乘船载香药、犀角、象牙,至海口,会风势不便,漂船六十日,至潮州。”

大约在晚唐时期,潮州已逐渐成为粤东地区的经济与文化中心,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年)曾敕旨说:“潮州是岭南大郡,与韶州略同”。

多元包容的潮州文化

从隋唐时期开始,潮州文化中多元性的特征已经相当明显,一是来自中原地区的农耕文化,二是本土的海洋文化,三是随着海上贸易的开展而产生的商贸文化,四是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而来的域外文化。正因为这种文化的多元化特征,使潮州成为国内民间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具体表现为潮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截至2020年11月底,潮州已拥有15项国家级非遗名录,分别是:潮绣、潮州木雕、潮州工夫茶艺、潮剧、大吴泥塑、潮州铁枝木偶戏、潮州剪纸、潮州音乐、潮州歌册、潮州花灯、潮州嵌瓷、枫溪瓷烧制技艺、枫溪手拉朱泥壶制作技艺、潮州彩瓷烧制技艺、潮州抽纱。简单介绍两种如下。

潮州铁枝木偶戏,又称“铁线木偶戏”“阳窗纸影戏”,流行于粤东地区,是我国傀儡剧的稀有品种,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南宋时期。南宋后期,北方战乱频繁,向潮汕地区迁徙的移民数量剧增,随着北方移民进入潮州的包括民众喜闻乐见的皮影戏。皮影戏在潮州演出的过程中,逐渐发生了改变,首先是在清代,随着玻璃的广泛使用,艺人们将纸幕改为了玻璃,改变了皮影戏借助光影表现的传统手段而采用了直接呈现的手法。然后,艺人们又将平面的皮影改为了圆身的人偶,并为人偶穿上了戏服,以显得明艳活泼,更适合在玻璃后面表演。至此,皮影戏已经转变为傀儡剧。后来,艺人们还仿效潮州戏的舞台装置,去掉了玻璃,用绣帘作为幕布,台上摆放各类道具,并改唱潮剧曲目。潮州铁枝木偶戏就此定型。

在铁枝木偶戏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圆身木偶的制作工艺也有了新变化。最初的木偶一般用草扎成身体,用纸制成手,用木削为脚,用泥塑成头。后来,木头的身躯和手足都用木头制成,可以活动的关节由铁片连接;木偶的头由红泥塑成,晒干后烘烤定型,再涂上防水颜料,按照不同的角色化成各种人物脸谱;木偶的服装采用传统的潮绣工艺,精细而艳丽。此外,为了配合人物的身份和故事情节,还设计了不同的头盔。演出时,将身体、头、服装和头盔进行组合,就产生了代表不同角色的人偶。因为从皮影戏演变而来,铁枝木偶戏依然保持了一些皮影戏的特征,比如与一般提线操作木偶的方式不同,潮州的木偶由连在身后的三支铁枝操纵,一支固定木偶的躯干背部,两支支撑活动的双臂。表演起来,更像是在操作皮影而非木偶。

潮州铁枝木偶戏是潮州地区俗年节庆中重要的表演形式,深受广大城乡群众欢迎。因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表演技艺,以及对潮州戏曲和音乐的使用, 2006年,潮州铁枝木偶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潮州工夫茶是中华传统茶艺之一。这种茶叶冲泡技艺盛行于潮汕地区,代表了潮州人尚风雅的审美观。清代《梦厂杂著》“工夫茶”条指出:“工夫茶,烹制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也就是说,潮州人的工夫茶在继承唐代“茶圣”陆羽《茶经》记录的茶叶冲泡方法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所用器具更精致。这是很有道理的,对茶叶冲泡技艺的极致追求一定是教化的结果而非民间自然生成。从潮州文化发展史来看,潮州文教之风始于唐代的贬官,大约也是在那个时候,包括四位宰相和韩愈在内的官员们将中原盛行的茶叶冲泡技艺传到了潮州。这种技艺便随同儒学一起,在潮州生根发芽,并发扬光大。

作为一种独特的茶艺,工夫茶从准备茶具到冲茶,都极费功夫。从茶具来看,工夫茶的茶壶(俗名“冲罐”)为陶制,尤以紫砂为最佳。壶为扁圆鼓形、长嘴长柄,显得很古雅。选壶也很有讲究,将壶倒置桌上,若壶口、壶嘴、壶柄平稳着地,且中心呈一条直线者为最优。茶杯异常小巧,直径仅有5厘米,高2厘米,还分为寒、暑两种款形。寒杯口略收,易保温;暑杯口略翻,易散热。放置茶壶的茶盘俗称“茶船”,有漏孔,可以蓄半升废水。

工夫茶的冲泡方法保留了很多传统茶艺的特色,主要由治器、纳茶、候汤、冲茶、刮沫、淋罐、烫杯、酒茶等环节构成。除了独特的冲泡手法之外,潮州工夫茶艺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采用半发酵的乌龙茶叶,如铁观音、水仙、凤凰茶等。2008年,潮州工夫茶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早在宋代,潮州工夫茶艺已在中华大地闻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曾在《和子瞻煎茶》诗中写道:“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后来,工夫茶艺随着移民海外的潮汕人而传播到世界各地,工夫茶艺这种具有明显多元文化特征的文化遗产便融入了更加多元的世界文化中。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民俗与非遗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