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黄轩主演,正午操刀,孔笙为何坚持用方言呈现《山海情》?
分享至:
 (1)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熠 2021-01-12 08:01
摘要:以“闽宁模式”为创作命题。

“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电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剧目《山海情》今晚起在东方卫视两集连播。本剧讲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西海固的移民们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号召下,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攻坚克难,通过劳动创造价值,将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事迹。

剧中原型为现实中的扶贫干部

故事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讲起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了让西海固贫困地区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实施“吊庄移民”政策,动员他们从山里头搬到银川附近的平原,发展生产,再建新家园。但是,移民搬迁的目的地玉泉营,并非一片已建成的乐园,而是一块等待大家去开荒拓土、从零建设的新家园,这也正是涌泉村吊庄户集体“潜逃”回村的关键所在。剧中,由黄轩饰演的基层干部马得福从农校毕业的第一件事,就是追回家乡涌泉村里“逃跑”的吊庄户。

《山海情》的故事原型是现实中的宁夏闽宁镇。“现在的闽宁镇发展得很好了,剧组取景时,只能另找戈壁滩拍摄,去还原此前的景象。”黄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道,戈壁滩环境恶劣,沙尘暴有时说来就来,能见度只有一两米。“在这样的地方要种菜种地、要建引水渠,真的非常困难。”黄轩说,剧中的马得福等人都有原型,那些奋斗在戈壁滩上的一线干部,用一个词来形容,便是“奉献”。“戈壁滩紫外线强,干部们皮肤黝黑粗糙,嘴皮永远是干裂的。最打动我的是,在整村搬迁过程中,基层干部如何一家一家去动员,基层工作的琐碎、困难是不可想象的。而基层干部永远是坚韧的、有信念的。”

《山海情》以展现东西协作扶贫下的“闽宁模式”为创作命题,不仅仅是在阐述一个地区的物质发展、精神发展历程,还聚焦放大了其中“人”的故事。黄轩形容,从苦口婆心地劝返吊庄户、帮助村民完成“吊庄移民”工作,到软磨硬泡给移民村通电,再到带领村民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为了早日兑现那句“塞上江南”的承诺,马得福的道路走得艰难而坚定。“这样一个纯粹、积极、一心扑在脱贫致富工作上的人,正是现实中很多基层扶贫干部的缩影,值得所有人为之鼓掌。”

用方言、用大量西北演员

《山海情》由高满堂任剧本策划,王三毛、未夕、小倔、磊子、邱玉洁、列那编剧,孔笙、孙墨龙执导,侯鸿亮任制片人,黄轩领衔主演,张嘉益、闫妮、黄觉、姚晨、陶红、王凯特别出演。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阻碍了剧本的创作、下沉式采访筹备以及进棚搭景等前期筹备工作的进度。“整个过程感觉就像是在跑步,所有人一直在和时间赛跑。”孔笙形容,尽管如此,主创团队依旧高标准、严要求地保证“正午品质”。

剧中,为了脱贫致富,以马得福为代表的全体扶贫干部和闽宁村新移民一起“关关难过关关过”;剧外,全体主创成员为了故事的最好呈现,在自然环境极度恶劣的西北大地上完成了从无到有的突破。“拍摄现场最初的时候,甚至连棵让演职人员可以纳凉的树都没有。”黄轩记得,“从地窝子到土胚房,既是闽宁村的成绩,也是《山海情》主创团队的突破。”

在拍摄之初,导演孔笙捕捉到一个真实的情况:当年协作帮扶的福建人来了以后听不懂当地话,当地人也听不懂福建话。“所以最初就要过一个语言关。”剧组到了西海固地区,最强烈的感受也是因方言而起的。“那一方人就是那个样子,他们的性格、喜怒哀乐就是这样的。”于是,孔笙坚持以方言形式呈现故事,也用了大量西北演员;希望《山海情》更贴近生活,让观众更笃定地相信戏剧背后是真实发生过的故事。“由于西北地域辽阔,十里不同音,我们参考了宁夏、陕西等各地方言,组合形成了剧中的泛西北话,福建方言则采用的是福建普通话。”孔笙说。

在此基础上,制片人侯鸿亮补充道,为了满足更多类型观众的观影需求,主创团队也另准备了普通话版本,“努力让剧集兼顾平民视角、国家叙事、国际表达三重标准的基础上,实现艺术性和传播性的平衡”。

“闽宁模式”是中国奇迹的一个缩影,也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创作命题。剧中,重大命题借由一个个平凡人物的故事建构,伟大建设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

栏目主编:施晨露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