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专家:我们的城市缺乏独具特色的“生命地标”
分享至:
 (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周丹旎 2021-01-12 06:21
摘要:绿色低碳转型是全球城市提升竞争力的迫切选择。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月7日,“上海市生态经济与绿色转型协同创新研究基地”(以下简称“研究基地”)签约揭牌仪式暨上海市生态经济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行。

十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市生态经济学会第五届理事会会长王荣华,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程鹏,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干春晖等出席会议,共同签署共建研究基地备忘录、为研究基地揭牌并讲话。上海市科学技术委主任张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理事长李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权衡,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吴海君等出席会议并讲话。

根据战略合作协议,研究基地将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与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联合承建,围绕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大需求和关键问题开展协同研究:一是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大理论,二是加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重大政策研究,三是加快推动上海绿色发展转型实践经验转化,四是积极宣传推广促进绿色发展的中国智慧和上海方案。

签约揭牌仪式后,召开了上海市生态经济学会2020年度学术年会,年会以“建设生态城市,厚植发展底色”为主题,与会者围绕以生态城市建设落实人民城市建设理念展开探讨。

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理事长李周指出,高收入经济体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方面将产生三个变化。一是经济增长目标的变化,大多数人的生存需求基本得到满足,新增的是心理和精神层面的需求;二是生态系统利用方式的变化,由利用自然生态系统转向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三是生态问题的变化,二元经济转型后的生态问题主要是服务业污染造成的。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速度最快的经济体,要提高生态系统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全面履行相关的国际公约,承担起应对环境恶化、气侯变化、生物多样性损失等全球性问题的责任。生态保护的各利益相关体要加强协同,增强协同意识,激发协同需求,规范协同制度,化解协同风险,保障政策制定的包容性和战略性。

上海市“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要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我们离生态宜居城市还有多远?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达良俊指出,我们的城市现在还存在众多“伪生态”或“假生态”的现象,比如跨地带性种植,这种种植必须要打农药和杀虫剂,进而使得高端的食物链受损。在他看来,现在很多城市有各种各样建筑物、构造物的非生命地标,却缺乏独具特色的生命地标。如何构建生命地标,建设近自然的绿地和林地,建设水下的森林?如何拒绝假状态、演绎真生态?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研究所生态城市研究室主任程进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城市建设要关注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满足立体化、多层次的需求二是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包括主体创建活动与生态客观规律结合,生产生活活动要符合地域特色,集约利用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转变经济方式与聚集生态产业结合;三是开放合作,生态城市建设强调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要多尺度空间协同推进开放合作。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绿色低碳转型是全球城市提升竞争力的迫切选择。生态城市理论内涵丰富,具有广阔的实践外延,生态城市建设应将生态经济发展、韧性与弹性城市发展、城市生态文化塑造、生态技术创新等相融合。生态城市的建设要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的满意度、获得感、参与度为衡量生态城市的重要标准。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