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健康 > 医声医事 > 文章详情
上海这位麻醉科医生竟在国际上拿下“杰出导演奖”!不可思议的背后……
分享至:
 (10)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姚勤毅 2021-01-06 13:55
摘要:但走近曹钟强,走进他所在的科室后,一个截然不同的真相浮出水面。

初诊看不见,查房碰不着,手术不露面,打一针就打卡下班……这或许是不少人对于麻醉医生的印象。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麻醉科医生曹钟强则更容易让人产生误会——除了医生,他还身兼作家、编剧、导演这么多身份。2019年,由他自编自导的电影在美国旧金山国际新概念电影节上得到了“杰出导演奖”。

“麻醉医生要不是个闲差,这个奖怎么来的?”采访前,记者心里暗暗这样想着。但走近曹钟强,走进他所在的科室后,一个截然不同的真相浮出水面。

图说:2019美国旧金山国际新概念电影节上,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麻醉科医生曹钟强凭借其编剧、导演的电影《医缘》荣获“杰出导演奖”。




麻醉医生,真正的幕后英雄

“您叫什么呀”

“年纪多大了?”

“有哪里不舒服?”

……

曹钟强一边与患者聊天,一边将配好的麻醉药注入其体内,说话间,患者已“熟睡”。随着监护仪恢复均匀的“嘀嘀”声,医生开始手术,他退到一旁,时而盯着监视器,时而记录。

2020年最后一个当班日,曹钟强需要完成4台妇科手术的麻醉与监护,午餐时间他抽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事实上,这样的工作安排他习以为常,“过去连做7、8个手术,持续工作30多个小时的情况也有,今天这样的工作量不算啥。”

三甲医院医生工作时间长不是新闻,但麻醉科医生也这么辛苦,是外界很多人所不知的。原因之一,就是这个岗位做的都是幕后工作,很重要,但病人却看不见。

“‘开刀去病,麻醉保命’,专业领域有这样一句俗话,虽有些片面,但还是比较形象地总结了麻醉医生的角色分工。”曹钟强说。

手术开始,麻醉医生就走了,剩下的都是主刀医生和助手、护士的事。包括记者身边,持这种想法的人也有不少,认为麻醉师把人“麻倒了”就算完成任务。

这些当然都是误解。据了解,现代麻醉学的进步,早已超越“麻醉”二字的本意。目前正在向“围术期医生”发展。他们手术前需要评估患者的身体机能状态,根据手术方案制定相应的麻醉方案,然后准备麻醉。疾病、手术本身对患者是个伤害性刺激,麻醉药本身对患者的机能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麻醉医生在患者的手术过程中一定是时刻守在患者身边,根据监测指标,随时调控用药和生命支持措施,以保证患者术中生命指征的稳定。如,呼吸和循环功能的调控。另外在术后,麻醉医生还会利用各种技术确保患者术后顺利苏醒,并控制患者的疼痛感受,不能让患者术后因疼痛而出现相应的并发症,如心血管意外等。

曹钟强认为,一个成熟的麻醉医生应该是一个全科医生,熟知各科知识,这样才能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判断病因,及时调整麻醉方案。


打一针下班?是不加班都难

曹钟强的“一般工作时间”是一周五天,朝八晚四。但不加班的日子几乎是没有的。平均一周工作50个小时以上,一干就是29年……在麻醉科这个岗位上,曹钟强从小伙子坚守到耳顺之年,工作强度和时间可一点儿没下来。

“曹医生的工作状态,也是我们科室40多位麻醉医生的缩影。”华东医院麻醉科行政副主任顾卫东说道。加班多,最直接的原因当然就是人手少。我国麻醉科医生紧缺,是业内广泛知晓的现实。根据官方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麻醉科医生只有约7.6万人。也就是说,中国每2万人仅拥有约1名麻醉科医生,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根据《国家卫生健康统计年鉴》的数据,2017年全国住院病人手术人次高达5595.71万,但麻醉科医生与外科医生的比例为1:5。

培养周期长、学历要求高、工作强度大等因素使得中国麻醉医生紧缺。“麻醉医生掌握着患者的生命线,所以在成为可以独当一面的麻醉医生之前,要经历本科、硕士、博士、住院规陪、各科室轮转等十几年的执医、学习历程。必须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所以人才的培养周期是很长的。”顾卫东说。


通过医学文化真切了解医生

曹钟强从青年时代开始,心中就一直有一个文学梦。这可以说为他在多年之后能成为作家、编剧、导演埋下了一颗种子。

但本职工作这么忙,他难道会“分身术”不成?其实答案就来自于两个字——交融。“我创作中的灵感从工作中来,故事从工作中来,动力也从工作中来。”曹钟强说。

从医29年,在这过程中,曹钟强从一名单纯的医学从业者,转变为一位“白衣观察、记录者”。他发现,医生这一职业常常不被人所了解,病人和家属还对他们抱有许多误解。曹钟强希望利用业余时间写一部小说,把医院里上演的悲欢离合写进去,也把医生的酸甜苦辣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2009年,三十余万字的长篇小说《医恋》终于问世,这部少见的“医生写医生”的小说经报纸连载后,许多读者都被主人公妇产科医生刘诗芬的故事打动。趁热打铁,曹钟强又用两年时间完成了《医恋》的姊妹篇《日出月入手术室》,在华东医院原院长俞卓伟、上影集团领导以及上海市卫健委等多方支持下,《日出月入手术室》被搬上了大银幕,取名《医缘》。

曹钟强一写就是十几年,除了工作,他几乎将所有时间留给了写作。工作日,他几乎每天晚上10点开始创作,一直伏案到次日凌晨1点以后。他作品中的人物、故事都取材于真实的医护案例。曹钟强想告诉人们,医生就是在这样的高风险和高压力下工作,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生命。

同事开玩笑,要说创作素材,曹钟强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去年7月份一次手术中他突发前壁大面积心肌梗死,硬是撑到手术结束才告诉医院,还好抢救回来了,心血管里架了三根支架……”同科室的一位医生说。

事实上,凭借多年行医的经验,曹钟强发病之时就立刻判断出自己的身体情况,但当时一位80多岁老人就躺在他面前的手术台上,而他则把持着病患的命脉,他下意识就没考虑过自己。当问起这件事,曹钟强只是笑笑,说了一句,“手术只剩十来分钟了,坚持坚持就过去了!”

在曹钟强眼里,医学本来就包括三块:医学专业、医学管理和医学文化。“身居医疗前线,我能够非常真切地体会这种文化所能带来的力量,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走进医生的日常,了解他们的工作,倾听他们的心声。”

栏目主编:顾泳 文字编辑:顾泳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