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59年前的今天,那对双胞胎兄弟完成了《大闹天宫》上集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钟菡 2020-12-14 21:06
摘要:纪念万籁鸣、万古蟾诞辰120周年活动举行。

1926年,上海的一个亭子间里常常夜不能静。租住在这里的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兄弟四人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摸索出了中国第一部独创动画片《大闹画室》;15年后,中国第一部大型有声动画片《铁扇公主》也在他们手中完成。

万籁鸣、万古蟾是一对双胞胎,生于1900年。12月14日,由上海电影家协会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主办的“赤诚童心 万古长青——纪念万籁鸣、万古蟾诞辰120周年”活动举行。

1961年的这一天,万籁鸣、万古蟾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彩色影院动画长片《大闹天宫》上部的拍摄,这部动画成为国产动画的代表之作。有人说,中国早期动画电影史实际是万氏兄弟的创业史。探索民族动画,讲好中国故事,当下动画行业如何传承“万籁鸣、万古蟾精神”?


现场照片

开创中国动画学派

万籁鸣、万古蟾出生在“六朝古都”南京,小时候经常和弟弟以及邻居家的孩子在院子里玩耍。万古蟾为了看金鱼,还跌进了水缸里。为此,家长弄来了画片、中国画册、铅笔、毛笔,希望他们能安静地坐着描摹。绘画果真吸引了万氏兄弟的注意。后来,故乡的父老乡亲还打趣万籁鸣说:“你小时候好动,一刻不得安静,喜欢看动的东西,又喜欢画画,所以搞出了‘动画’。”

万籁鸣刻苦自学绘画,钻研、临摹前人的画作,无师自通;万古蟾偏爱西画,考入了上海美专(上海美术专门学校)系统学习,并留校任教。兄弟二人先后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万超尘、万涤寰也来到了上海学画。此时,上海电影院里播放故事片前加映的美国卡通,深深吸引了万氏兄弟,也让他们下定了要做动画片的决心。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老艺术家常光希介绍,万籁鸣在动画初探的时期也曾效仿西方动画的创作方式与规律,但通过《铁扇公主》一作,他心中走民族化道路的思想已悄然形成,也为后来《大闹天宫》彻底摆脱迪士尼的影子埋下了基础。


现场照片

万籁鸣1954年进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担任动画片导演。他回忆起当年在六、七平方米的亭子间里艰苦奋斗时曾向弟弟们戏言,“将来我们会有一座大楼”。等真的有了大楼,万籁鸣就想实现另一个夙愿:将《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绘制成动画电影。1964年《大闹天宫》下部完成拍摄时,万籁鸣已经64岁了。

追随兄长进厂的万古蟾则带团队投入剪纸动画片的创作、研制工作,将皮影戏和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结合,巧妙运用到美术电影中来,开创了中国美术片的新片种。1958年,他们成功拍出了独具风采的中国第一部剪纸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同年完成了《渔童》。

1963年,万古蟾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老艺术家钱运达合作导演了《金色的海螺》。钱运达回忆,创作《金色的海螺》时,万古蟾身染重病,将大部分工作交由厂里几个年轻人做。钱运达等人来到漓江,包了一个木船自己划,路过村子就在村里借宿,或者直接睡在船上,以寻找船上生活的感觉。为了提高“镂刻”的质量,他们请教了民间刻纸艺人,学习制作蜡盘。先做一个木头框,再到庙里找来香灰,香灰要先筛一筛,然后用羊油和石蜡把它们调在一起,放进木框里,待它们凝结起来,蜡盘就算做成了。有了蜡盘,把纸摆在蜡盘上用刀刻,就可以刻出海螺姑娘身上细致的花纹来。当时的小刻刀还是到钟表店找来很细的发条,再用两个竹片夹起来,用油石磨出刀尖和刀刃,这样做的刻刀比手术刀还要薄。

《金色的海螺》剪纸工艺精湛、人物造型优美、背景设计精致,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在1964年获得了第3届亚非电影节的卢蒙巴奖。万古蟾为中国美术电影、特别是剪纸动画片的创作奠定了发展基础。


现场照片

不断创新是我们的根本

从上世纪20年代《大闹画室》,到1941年的《铁扇公主》,再到1958年中国第一部剪纸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1964年完成拍摄的《大闹天宫》,几部被载入动画史册的经典动画背后,是万氏兄弟奋斗一生的创新精神、艺术追求和爱国情怀,也向人们呈现了中国动画的文化自信。常光希认为,中国动画学派是在创新和实践中形成的,“不断创新是我们的根本和最重要的坚持。”

1941年,《铁扇公主》创下了当时连续放映30天的纪录,在日本连日满座,并深深影响了日本动漫之父手冢治虫。万籁鸣之子万国伟回忆,手冢治虫与万籁鸣有过很多书信往来。他还保留一封手冢治虫寄到上海美影厂的信,除了问候动画国际交流方面的事情,还讲到了学习中文。“手冢治虫来到中国后,特地拜访了我父亲,并赠送了一幅铁臂阿童木的手稿。”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连环画艺委会副主任钱逸敏还记得2013年参观日本东京映画株式会社时,对方自豪地介绍自己的“辉煌创作”,但听到“分镜头设计稿”一词时,他忙打断翻译,“这个词是阿达等美影厂老艺术家的上海话叫法,官方说法应该是分镜画面设计稿”。由此可见,尽管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喜欢日本动画风格,但它们的很多样式包括定义都源自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大闹天宫》等万氏兄弟的作品为何至今仍被奉为经典?同济大学电影研究所所长、教授杨晓林在研究中发现,过去的美术片动画设计、原画常由很多专业画家完成,编剧则请作家来主笔,比如《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等角色造型就由艺术家张光宇完成。各界“大师”来做动画,使得这些美术片构图、色彩的艺术性非常强,而当下的动画从业人员大都出身于动画专业,如何传承这些美术片传统,需要更多的学习和思考。

“日本能够把动漫做成产业的确不容易,但我们的动画艺术高度需要让后代看到和传承。”钱逸敏说。位于南京的万氏故居暨《大闹天宫》美术馆合作项目也于12月14日启动。万氏故居所在的小西湖坐落于秦淮,是南京22处历史风貌区之一,如今还能够看到当年万涤寰留下的一棵野枣树。未来,万氏故居暨《大闹天宫》美术馆将让观众在追忆万氏兄弟成长足迹的同时,领略中国动画学派代表作品的艺术魅力。

“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一直是上美影的创作信条。上美影厂长速达介绍,上美影新作“大耳朵图图”第二部大电影《大耳朵图图之霸王龙在行动》近期将与观众见面,动画电影《孙悟空之火焰山》、水墨长篇动画《斑羚飞渡》等正在急锣密鼓地制作。

“现在动漫公司很多,但上美影仍是中国动漫创作的主力军。万氏兄弟的创作奠定了上海动画电影的地位,也是上美影精神的源头,在今天,我们仍然要为这种精神鼓掌。”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任仲伦说。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张熠 题图来源:《环球人物》 图片编辑:邵竞
内文图片来源:上海影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