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品牌 > 一起来 > 文章详情
24载帮扶接力云南普洱,远山有呼唤,金山有支援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艳辉 2020-12-19 08:02
摘要:亮眼的成绩单里,有着上海金山割舍不下的情怀。

跨越2700多公里,金山普洱牵手24载。1996年起,金山区对口帮扶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江城县;随着2016年帮扶内容调整为东西部扶贫协作,金山区帮扶县也调整为普洱市宁洱县、墨江县、景东县和镇沅县。

在派出援滇干部的基础上,针对普洱专业人才缺乏的情况,金山组织区内医院、学校结对帮扶普洱20家医院和30所学校,更增派优秀医生、教师及农技人才赴当地帮扶。“4+4+2+1”人才支援模式(即常年向对口帮扶县派驻4名医生、4名教师、2名援滇干部、1名农业技术人才),保证了每个县都有11名帮扶人员,做到人才、管理、技术“三输出”。 

远山有呼唤,金山有支援。2020年,金山区对口帮扶的普洱四县(宁洱县、墨江县、镇沅县、景东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亮眼的成绩单里,有着上海金山人民割舍不下的情怀。

推广农技,金奖番茄“远嫁”普洱

在云南普洱市,哀牢和无量两山之间,横卧着一座静谧的小县城——镇沅县。入秋以来,县城一隅的连栋温室大棚里,来来往往的人们打破了宁静。鲜红诱人的大番茄进入成熟期,当地农民们正忙着把果实采收入箩,经过分拣、包装后再一批批运出基地。这就是从上海金山“远嫁”到普洱镇沅的“哲优番茄”。这位番茄家族的“名门闺秀”,沙瓤、爆汁、清甜,曾多次获得上海地产西红柿品鉴评优会金奖。

“这里光照充足,自然条件优越,非常有利于种植水果番茄,但大部分农民墨守传统种植习惯,缺乏科学种植技术,经济效益并不高。”金山区援滇农业专家翁永刚介绍。在他的指导下,“远嫁”到镇沅的4亩秋番茄不仅绿色生态,且产量高、品质优,检测出的糖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指标喜人。据初步测算,示范项目亩产量约3.8吨,亩产值可达3.65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过去,金山区对口帮扶的宁洱县、墨江县、镇沅县、景东县,曾普遍存在农村人居环境落后、产业基础薄弱、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内生发展动力欠缺等诸多困难。近几年,金山区持续加大投入,创新工作方法,助力高质量脱贫。今年,区里又统一派驻援滇农技人才,指导两地农企合作开展金山优质蔬果新品种的试种、示范、推广。  

为加大产业扶贫力度,进一步发挥金山农技优势,在区农业农村委的关心支持下,金山区对口农业合作项目——优质绿色番茄标准化种植示范项目在恩乐村丙中小组全面启动。2020年7月中旬,镇沅古普沅益农茶叶专业合作社组织人员,开展“浦粉500”“玉金香4号”等上海番茄新品种的前期播种育苗工作。

“嫁到”普洱的不只有红艳艳的“番茄女皇”,还有金灿灿的“玉米王子”。梅国红是金山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已扎根基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30年,曾荣获全国“最美农技员”的称号。今年3月,他到宁洱县开展为期一年的对口支援工作。梅国红马不停蹄深入乡镇调研,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在德化镇勐泗村和宁洱镇硝井村试种优良玉米品种——金银208(水果玉米)、荆恒一号(甜糯型玉米)等。通过试验对比,进一步改良当地主推玉米品种,有效提升了鲜食玉米的品质。

金山区农技人才通过示范推广和技术培训,帮助宁洱农民提高收入,辐射周边种植户821户2854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71户597人。镇沅县不断涌现出新型职业农民,用新理念发展农业,让更多农民搭上产业脱贫的快车。

扶贫扶志,多措并举促就近就地就业

“在上海,我不仅找到工作,还帮助家人实现就业,给了我无比的自信。”金山区日铭公司员工段玉泽感叹道。他患有肢体四级残疾,长期在老家普洱务农,家庭生产力低下,生活窘迫。听说沪滇就业扶贫有为残疾人特设的岗位,脱贫意愿强烈的他立即报名。通过两地人社局“点对点”就业输送,段玉泽来到日铭公司,在坐班式生产线上工作。根据镇沅县的政策,对口输出的建档立卡户在金山工作期满3个月,就能为亲人争取到公益岗位就业名额。今年11月初,段玉泽和家人都实现了就业,看到了脱贫的希望。据悉,金山区利用社区治理先进经验,协助普洱合力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累计实现了1.2万名贫困人口就近就地就业。

金山区帮扶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注重扶贫扶志,使基层村寨渐渐起了变化,村民改变了“等、靠、要”的状态,“我要脱贫致富”的思想生根发芽。

在景东县,上海泉斌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香菇产业基地的大棚里,金山区援滇农业技术人才程兴兴正在进行水质检测。一池试养的3万尾罗氏沼虾虾苗,目前成活率在70%左右。待技术成熟后,虾苗将被推广到当地的稻田养殖中,上海又为景东县找到一条致富新路。

对本地农户越来越强烈的脱贫意愿,香菇产业基地负责人马龙彪体会更深。去年,上海市金山区在锦屏镇磨腊村、新民村、利月村等5个贫困村投入援建资金试运营新项目。每村都能获得扶持款,村集体可以以此入股基地,并约定每年按股金的5.1%分红。该项目按照“公司+村集体+基地+农户”模式运作,村民不仅可以收获土地流转费和经营分红,还能优先获得劳动就业岗位,人均年增收1万多元。目前,该基地提供60到100个就业岗位,其中还有50名残疾人。

医教帮扶,把爱心的种子深深埋进泥土里

2020年4月19日凌晨5点31分,一名雅邑镇产妇被急送到墨江县人民医院,入院诊断为前置胎盘、横位,产前出血近3000毫升,随时有呼吸、心跳骤停的生命危险。援滇医生、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妇产科专家时玲接到“救命”电话,立刻直奔手术室。凭借丰富临床经验,时玲在产科、麻醉科、输血科的密切配合下,经过三个多小时奋战,完成了一台漂亮的手术,母子平安。

这日,也是时玲和金山分院放射科邓波、心内科葛玮、血液/肿瘤科吴福红组成的援滇医疗队来到墨江的第20天。他们快速融入当地医护集体,从医疗技术、规章制度等方面着手,提升县人民医院的综合能力。手术室里当然也少不了金山医生的忙碌身影。“有大手术,疑难病例,就找上海专家。”成了当地人的共识,这也是最贴心的夸赞。

作为驻地医疗队队长,时玲不仅带教查房、示教手术、业务讲座,还开展了新生儿窒息复苏理论和操作培训,切实提升当地医护的抢救能力。邓波则在县人民医院和中医院之间“两头赶”,负责带教指导科内医师阅片,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小波老师”。葛玮和吴福红分别承担着10张床位医疗救治任务,不少患者慕名而来求诊。

时玲和伙伴们初到普洱时,金山区赴滇讲学团一行16人正奔赴对口支教基地,开启讲学之旅。一个学期的时光匆匆溜走,却在两地师生的身上心上留下了印痕。夏为益老师自嘲瘦了十几斤,但他任教班级的成绩有了明显提升;闫旭东老师悄悄改变着当地传统教学模式,让原本“只听不动”的学生们成为课堂主体;90后的沈鑫老师也有“绝招”,他巧妙地将抽象数学知识点转化成兴趣点,让孩子们寓教于乐……讲学团“用心”“用情”“用力”,为大山里的孩子照亮一束光。

“亲爱的老师,在这段日子里,您给我们带来了文化冲击和思想碰撞,引导我们去学习、去思考。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学生们的一封封感谢信温暖着老师们的心。截至目前,金山区赴滇讲学团已留下了71位园丁的身影,为当地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带去新力量、新理念、新希望。金山与普洱教育合作历经20多年,不断开拓创新模式,长期支教、跟岗培训、校际合作、讲学团……爱心接力棒代代相传,架起两地友谊之桥。

一段段旅程不辞辛苦,一段段经历刻苦铭心。金山援滇干部人才的足迹踏遍普洱的崇山峻岭,他们的汗水洒在学校、医院和田间地头,他们更是把爱心的种子深深埋在了普洱的泥土里。

栏目主编:黄银龙 文字编辑:崔家琛
专题推广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