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国内 > 北京来信 > 文章详情
投资6亿多的农业龙头项目,带给施秉脱贫致富新希望
分享至:
 (0)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樊江洪 2020-11-18 17:20
摘要:新希望六和公司在施秉县的这个投资项目全部达标后,直接解决就业岗位2000人以上,为施秉县新增GDP产值10亿元以上。

SUV汽车在弯弯曲曲的山间道路上行走,忽然对面出现一辆运货卡车,黄绍飞笑着说:“这是我们的送饲料车,我得退到一个岔口,让它过。”他倒车几十米。不一会儿,一辆车罐上印有“施秉新希望六和”大字的车就经过了,司机还按了两声喇叭。

黄绍飞是贵州施秉县新希望六和养殖公司的总经理,他要带我去看这家企业和他们扶持的农户。从县城出发,20多公里的山路,沿途风光很美,路也基本平坦,但就是比较窄,绝大多数路段只够一辆汽车和一个行人并行,而且盘着一座座小山,让我体验到贵州山区的出行艰难。

送货大车要经过,小车只好后退到一个小的T型路口让道。

“我们公司有这样的大型送饲料车5辆,每天早上就都出发了,傍晚才回来,施秉和周边县的养猪户都养我们的猪仔、用我们的饲料。我们还经常出动技术人员去农民家中做指导,等猪长大了,我们还去收购。”黄绍飞边开车边介绍,神态很轻松。

我听着,不由得插问:“那么有很多养猪的农户啦?”

“当然,周边几县好几百户呢。我们开办这家企业,就是想为贵州的扶贫攻坚出力。现在又赶上市场行情好,他们养猪都挣钱了。”

从施秉县城到翁塘村,20多公里的盘山公路基本都这么宽。

说笑间,我们来到翁塘村。上午温暖的阳光照射在这个以侗族为主的山间村庄,清风徐来,掠过阵阵泥土的芳香。村委会旁有一片荷塘,不时传来蛙声。几个孩子看见有车子到来,跑过来搭话。

翁塘村有三个自然村,共728户4300多人,常住3000多人。全村有3000亩地,种植玉米、水稻和烟叶。由于交通不便,又无其它创收渠道,这里曾经是施秉县比较有名的贫困村。

村委会原主任杨在元告诉我,过去村里人找媳妇,女方不管是本村的还是外村的,都流行这个顺口溜:一看有没有盖新房,二看家里有没有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有没有读书郎,五看有没有人躺在床。“这五条,只要挨上一条,这个家就比较困难,别说还有挨好几条的,你说穷不穷。我这个村主任,也是典型的贫困户,六口人,两个孩子,两个老人,怎么干活也难脱贫。”

杨在元告别贫困,盖起新房,买了轿车。

2017年,担负脱贫攻坚的企业责任,新希望六和公司来到施秉县,经过多方考察,决定在翁塘村投资建设一家规模养猪场,并通过“公司+政府+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建设育肥猪养殖基地,引导本地养殖户投身产业扶贫,带动当地人就业。首期是20万头仔猪,已经投产,二期将扩大到50万头的规模,总投资6.55亿元。

新希望六和在翁塘村租地300亩,每亩每年缴费350元,五年后租金上浮15%,项目的土地流转涉及到该村86户农民。又租用附近林地上千亩。项目于2018年9月开建,经过抓紧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标准猪场于2019年6月竣工,当6000多头种猪和上万头猪仔运到猪场时,翁塘村人笑了。

黄绍飞说,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扶贫开发项目。在建设的九个月里,翁塘村和附近村子有365位农民参与,人均收入3.85万元。次年初,企业开始招工学习培训,翁塘村有36人被录用,月均工资3000多元。老村主任杨在元就是那时辞职来到猪场,成为一名工人,负责污水处理,月收入4000元。更重要的,项目带来了科学的养殖技术,通过举办培训班、建立合作社等途径,把企业先进的技术与农户、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使扶贫项目得以长久地发挥社会效益。

“下一步,企业将按照全产业链布局、全区域统筹、全生态链发展的理念,计划到2023年在施秉境内建成4个年出栏生猪5万头的育肥示范场、2个年产10万吨的有机肥厂、1个年产30万吨的饲料加工厂、1个年产值50亿元以上的食品加工厂。还要完成建设年屠宰量在100万头以上的现代化标准屠宰场1个,配套完成冷链流物,冰鲜肉配送业务。直接解决就业岗位2000人以上,为施秉县新增GDP产值10亿元以上。”黄绍飞介绍,他们将大力推广“大场带小场”、“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养殖模式,积极带动50家中小型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参与实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助力施秉县生猪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步入畜牧生产养殖大县目标。

翁塘村村委会副主任龙和斌说,过去农民养猪有“两难两怕”:缺资金,缺技术,怕猪生病,怕自找市场。现在,新希望六和公司提供猪苗、饲料、畜药、防疫、技术指导和出栏猪回收等服务,彻底解决了生产顾虑,养猪积极性大大提高。

从合作模式看,新希望六和公司有两种。一种是把猪仔提供给养殖户,由其在“家庭猪场”代养,达到出栏标准就去收购。仅翁塘村就有10多个“家庭猪场”,今年都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另一种是在企业的猪场直接养猪,雇用农民当工人,由于技术自动化,多数工人的主要任务是定时进行卫生清洁。

翁塘村的贫困户马梅珍,为摆脱贫困曾到外地打工,回乡结婚后,决定自主创业。2013年,马梅珍开始养殖肉牛,但坚持三年并未取得大的收益。2017年,马梅珍放弃养牛改养猪,通过借钱和贷款,建了一个小型养猪场,喂养了十多头猪,准备售卖时,市场价低,还没有销售渠道。看着肥猪一天天长大,她既焦急又无奈,只能继续饲养。然而,非洲猪瘟疫情来袭,导致十几头肥猪无一幸免,马梅珍的内心充满了绝望。

2018年,马梅珍进入施秉新希望六和养殖有限公司。先进的养猪设备、较全面的技术人才、细心的技能培训,促使她反思并总结出自己养猪失败的原因,再次激起她创业的梦想。她说,不管在企业做工,还是再办家庭猪场,技术上已经不成问题了。

朱朝宇来自邻近的赫章县夸基村,眼睛天生弱视,以前家里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挖煤,但支撑不了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开资及孩子上学费用。2018年,被县里确定为精准扶贫对象。2019年2月,他如愿以偿地入职贵州新希望六和养殖有限公司。

他告诉我,在场区里见识到一些从未听过见过的新鲜事物,了解到猪仔的规范化养殖并不是一件轻松事情。比如,小猪生长适宜的环境温度、什么时候开保温灯、什么时候开风机,这些技能他都掌握了。入职这家企业后,他的家庭收入提高了,小孩的学费和家庭日常开销都不愁了,还从原来的农村住房换到县城住房。

由于卫生防疫的高标准,我们不能进入新希望六和公司的场区,但见外围有砖围墙和钢丝围墙,形成几道屏障。黄绍飞表示,这是严格保障安全生产的措施之一。“我们必须做好生物安全防控和人员车辆防控,要防止大环境污染,对各种进场物资都要检验,对员工要采样换衣洗澡。我们是扎根施秉的企业,要为当地农民的脱贫致富贡献一份力量,就应该强调安全啊。”

离开施秉县前,我们见到了施秉县委主抓脱贫攻坚工作的副书记龙见强,还有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肖体祥、县政协主席罗国权等地方领导,他们说,施秉县这几年下大力抓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政策,引入新希望六和等有实力的大企业,发展特色经济、家庭经济、集体经济,培训了大批农民,资金、项目、市场、服务、一对一帮扶等全都到位,取得良好成效,全县已经提前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向着乡村振兴新目标迈进。

上周,施秉县新希望六和养殖有限公司二期项目竣工,并喜迎首批金猪入场,一个年存栏能繁母猪1.65万头、年产仔猪50万头的重点养殖龙头企业,崛起在黔东南大地。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