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前沿风 > 文章详情
孙科别墅修缮完成,茑屋书店也要来了,上海这处地标又要大变样
分享至:
 (29)
 (7)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舒抒 2020-11-13 19:10
摘要:上海茑屋与杭州茑屋有何区别?“竞争力”和多样性又将如何显现?

向公众开放两年半后,上生·新所又将迎来一轮重大变化。

11月14日,位于上生·新所内的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孙科别墅将部分向市民游客开放,历经数年的保护性修缮与更新探索,别墅一层空间将以“理想之地——上生·新所城市更新及历史文献展”的方式揭开面纱。

与此同时,上生·新所二期建设也提上日程,将于明年5月开工,待两年半左右的建设期后,占地面积达4.8万平方米的上生·新所将以完整形态向世人展现新时代城市生活与昔日“哥伦比亚生活圈”的今昔交融。

自2018年5月上生·新所正式向公众开放,时隔30个月后,孙科别墅的修缮完成,补齐了上生·新所历史记忆中的最后一块拼图。待今年12月,茑屋书店上海首店在乡村俱乐部正式开业后,这片昔日的“神秘地带”,正越发成为人人可享的公共生活空间。

三个房间

走遍城市更新的理想之地   

2016年,上海万科启动延安西路1262号地块原有建筑和场地的更新改造,实现了地块从大院大所到复合型文创园区的功能转型。其中,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孙科别墅作为上海首批优秀历史建筑,历史上曾为孙中山之子孙科的住宅,后为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使用。对这一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和功能更新,意义更为深远。

展览第一单元主题为“田园”,围绕上世纪20-30年代“哥伦比亚住宅圈”第一批居民的生活足迹,用该区域相关的书籍、地图、影像材料展现“哥伦比亚生活圈”的早期历史与建筑风貌。第二单元“单位”的“主角”是1951年至2016年在此办公、开展科研工作的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呈现了上生所从“郊野田园建筑”到现代都市大院大所的空间转变。第三单元“社区”展现了上生·新所自2018年开放以来,为这一百年之地翻开的一页页新篇章。

关于城市与人的思考贯穿始终。展览开篇,第一个出现在参观者眼前的展品,是上世纪20年代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的设计图纸,清晰还原了每一栋历史建筑的过往功能与空间形态。展厅壁炉上悬挂着一幅1937年的上海地图,原本为两张割裂的版本,此次是该地图首次完整向公众呈现。苏州河、人民广场(即昔日跑马厅)、城隍庙等今日上海的地标,在上世纪30年代的地图上均有迹可循。

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设计图纸

一楼展厅沙盘,还原“哥伦比亚生活圈”首批居民亮点

展览的两段“闪回”值得细品。“田园”展区内有一座巨大的圆型沙盘,还原了昔日“哥伦比亚生活圈”即今日新华路街区的风貌。一张拍摄于1927年的老照片展现了当时建造不久的乡村俱乐部,周围的农田与今日鳞次栉比的高楼、大气磅礴的延安路高架形成鲜明反差。

“单位”展区,策展人设计了一幅关于上生所自成立以来的大事年表,包括1949年与新中国一同成立、1951年迁址今日的的上生所、1959年开设专业技术训练班,以及研发麻疹疫苗、水痘疫苗和今日的流感疫苗等重要科研成果。展区内还有六台显示屏,播放着4位在上生所工作了30余年的老员工和2位新华路居民的口述历史。著名沪剧演员马莉莉就回忆了当年上海沪剧院向“邻居”上生所借猴子演出的趣事。

修缮后的孙科别墅外立面,水泥的鱼鳞拉毛非常独特

独一无二的

“上海版”茑屋书店

即将到来的12月,日本知名文化品牌茑屋书店将入驻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在面积2000平方米的区域内构建一座以“美育”为理念的生活方式提案型书店。两层楼高的空间内,丰富的精选图书、限定商品和体验活动将向上海市民展现“茑屋书店”这一来自日本的文化IP。

就在上个月,茑屋书店中国首店已经在杭州天目里园区开业。上海茑屋与杭州茑屋有何区别?“竞争力”和多样性又将如何显现?

“上海的茑屋一定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 上海万科上生新所负责人陈丽琳表示,上海茑屋书店位于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从空间厚度和文化底蕴来看均有其不可替代性。茑屋书店带来的内容也将充分践行“建筑可阅读”的理念。

双方沟通中还发生了一件趣事。茑屋书店方面来到上生·新所后,在乡村俱乐部的壁炉上发现了字样为“CCC”的符号,是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Columbia Country Club”的缩写。巧合的是,茑屋书店母公司文化便利俱乐部“Culture Convenience Club”的缩写,恰好也是“CCC”。“冥冥之中的默契,可见文化的传承是不可替代的。”

美ONE公司

眼下,拥有李佳琦所在的美ONE公司以及谢霆锋、伊能静等明星公司或工作室的上生·新所,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知晓的“网红地标”。但对运营方来说,“网红”效应并不长久,真正有自己的运营逻辑和内生动力,才是城市更新有机且有韧性的根本。

在明年即将启动建设的上生·新所二期,业态方面除了继续保持办公和商业比例,对于文化、展览的投入也将持续加大。“文化其实是上生·新所的核心。”陈丽琳说。今年9月,上生·新所成为新一批“上海演艺新空间”,顺势推出的悬疑剧场广受好评。

在上生·新所二期,大量地下空间将被合理开发利用,主要用于缓解园区和周边的停车困难。这也是城市更新的一大难点——城市更新项目大多集中在核心地段,“退二进三”的时代浪潮下,工业遗存的配套却并不满足服务业需要,需要更新升级。但在实际规划建设中,又要兼顾保护半径的控制,需要严谨的专家评审来确保施工方案安全。难度虽大,但对城市的意义不言而喻。

还原马赛克和水磨石的制作工艺

上生·新所文创产品

城市更新中的

“金色、白色与小红点”

从诞生到运营至今,上生·新所核心关键词便是“城市更新”。然而,作为一种新的开发路径,城市更新本身尚未完全成体系发展。上海万科在上生·新所的案例中,逐步摸索出了城市更新的“四个坚持”。

坚持城市的公共开放性。例如,上生新所园区内所有大门几乎都24小时开放,记者采访时正值上午9时,园区内比白领更早“入场打卡”的是周边居民,尤其是亲子家庭。尚未营业的咖啡店、餐厅前都有家长推着儿童车的身影,“每一个人来到这里,就像来自己家的后花园。”

坚持保留功能转换性。上生所此前并不对外开放,“新所”不仅要向公众开放,还要承载餐饮、文化等多种业态,转换是否“丝滑”,考验运营方的能力。

坚持风貌的延续性。既要保护优秀历史建筑,又要考虑建于上世纪40、50年代的一般历史建筑如何活化利用,还要顾及当下的新建筑如何与老建筑有机碰撞,致敬历史的同时发挥好现代园区的效能。

坚持挖掘文化属性。“上生·新所不是单纯的商业空间,而是‘自成体系的文化IP空间’。” 陈丽琳表示,上生·新所的开发要求比普通园区更高,如何平衡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开发运营方需要不断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有一点我们感受很深,城市更新首先要注重文态,其次才是业态、形态。”

上世纪80年代,导演斯皮尔伯格在指导影片《太阳帝国》时曾到上海外滩等地取景。影片的小说原型也是作者本人,英国著名作家巴拉德(J.G.Ballard)。1930年在上海出生后,他和父母曾是“哥伦比亚住宅圈”的首批居民。巴拉德有位邻居名叫派翠西亚,父亲是名商人,母亲是名记者,在她晚年撰写的回忆录中,儿时同哥哥一起到乡村俱乐部游泳、玩耍的生活跃然纸上……

当年的“哥伦比亚生活圈”,在历经历史变迁和城市更新后,今天有了另一种表达。

在“社区”展厅,一块长方形沙盘详实记录了当下新华路历史街区的完整风貌。不同色块对应了不同属性的建筑:金色代表历史保护建筑,比如孙科别墅、泰安路花园洋房;白色代表文化园区和设施,比如上海影城、法华525园区;银色代表工业遗存;透明色则是待建的上生·新所二期。

部分建筑顶端还有一个小红点——代表城市微更新项目,比如万科参与改造的敬老邨,在城市核心区为老人打造了一座集卫生服务、老年就餐、休闲活动、康复医疗于一体的一站式社区医养服务综合体。

眼下,上海正在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长宁区新华路街道则在2019年1月就启动了相关项目试点。坚持以人的需求为根本,相信未来我们的城市中,“金色”不会少,“银色”进阶成“白色”,“小红点”会越来越多。

修缮后的孙科别墅大门

沙盘还原“哥伦比亚生活圈”首批居民

栏目主编:王志彦 题图来源:舒抒
本文图片:舒抒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7)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