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观见 > 文章详情
第三届进博会启示录(下)
分享至:
 (46)
 (8)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朱珉迕 2020-11-10 06:29
摘要:新关口,为未来开启一种格局

进博会开到第三届,看似熟悉的节奏里,也有些微妙的变化。

比如,第一届就有视频博主在场内玩“直播”。到了今年,很多人不仅“直播”,还“带货”。

与普通人想象的不一样,进博会不是用来买东西的地方。但这并不妨碍人们买到“进博会里的东西”。三届下来,四叶草展台上的产品,可能已经同时出现在进博会外的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商超、门店乃至网购平台上,顺带捧红了一个词——“进博会同款”。

从一杯牛奶到一块牛排,从一台车模到一辆整车,从大众需求到小众喜好,“进博会同款”足够覆盖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也可能涵盖一个企业、一片产业、一座城市的种种需求。

某种程度上,这就是人们一直谈论的“溢出效应”。从第一届到第三届,进博会的展会时空在持续向外延展。本届进博会上,人气最旺的食品、消费品等展区,展品的“首发率”依然很高,但不少热门展品前,其实已悄然摆上网店的销售二维码。

这是不是意味着,办了三届的进博会,不那么“独到”和“新鲜”了?

在展馆内试探性地问这个问题,很多人回答:恰恰相反


“我们乐意竞争。”

西班牙食品厂商La Encina的负责人一边说,一边搬出一只未拆封的伊比利亚火腿。

这是当天第五只拿出来展示的伊比利亚火腿,并且不会是最后一只。而在周边不到三分钟的步行距离之内,还有不下5家不同的西班牙食品销售商,不约而同地摆出了火腿。

2018年,La Encina是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西班牙火腿供应商,每天人头攒动,一度是人尽皆知的“网红打卡点”。为了那几只试吃的火腿,他们甚至享受到了进博会的特殊绿色通道,并在进博会后进入上海的商超。

两年后,食品馆内一下多出好几家竞争对手。“什么东西在中国市场火了,商家就会蜂拥而来”,工作人员剥开火腿的金色包装纸,“这是好事”。

对火腿商们来说,中国有一片足够大的消费市场,是趋之若鹜之地。对中国消费者来说,发生在家门口的市场竞争,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选择。

他们不必非得去餐厅才能吃到正宗的高等级火腿,而完全可以足不出户,甚至能拿不同的品牌比比价。几年前,寻常人家还难以想象这些。

进博会上,有无数“火腿”的竞争。这种竞争是全方位的,从产品到服务到理念到制度,直至一整条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重构。

潜移默化间,这培养着中国的“买手”,也激励着中国的企业。很多人受到过“刺激”,也有很多人因此脱胎换骨。

这是一个国际采购平台、投资促进平台、人文交流平台、开放合作平台。“四大平台”的背后,其实也是一个充分市场竞争的平台。

开放促进竞争,竞争带来活力,活力创造福祉。对一个举世公认的“大市场”来说,富有活力的竞争,会让它变得更“大”。

而在今天的中国,这个平台,也直接关乎一种意义深远的“循环”。


进博会开幕前夜,《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全文正式公布。

中国未来五年乃至十五年的蓝图清晰可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蓄势待发。

中国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树立新发展理念,志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这是定义未来的基本坐标。

作为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回答,两个“循环”的新判断始于大半年前。其中,有审时度势的因应之变,也有坚如磐石的不变。

较之改革开放以来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模式而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转变。

但转变并不等于“转向”,更不等于改变这个国家在全球市场中的身位——40年改革开放形成的开放意识、开放视野、开放胸怀,并不因为变局而得到扭转。

准确把握这样的变与不变,在今天并不容易。在经济全球化严重受挫的时候,采取逆全球化方式重构产业链的呼声不在少数;也有人把重点领域的“自主自强”,有意无意地理解成了“关起门来自成一统”。

国际舆论亦不乏怀疑的眼光和声音投来:当全球许多地方似乎在走向回缩和保守的时候,中国会继续开放吗?

如约而至并且如期而至的进博会,恰好给出了答案。


10月的尾声,五中全会会场,习近平总书记告诉国人,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形成宏大顺畅的国内经济循环,就能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既满足国内需求,又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一周后的进博会开幕式上,习近平再次告诉世人,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需要,而且将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也就是说,“大循环”“双循环”,不是单一“内循环”,不是放弃开放,不是退回保守,更不是一些人所谓的“闭关锁国”。

如同历次进博会上宣示的那样,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只会越开越大”。这不是一般的口号,也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历史的大势。

历史经验让中国人知道,“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而只有打开大门,让技术、思想、资源、创意在这里交汇,这个富有朝气和潜力的市场,才能做得更强。

“不管遇到什么风险、什么灾难、什么逆流,人类社会总是要前进的,而且一定能够继续前进”——对一个志在前进的国家来说,这是“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疫情肆虐的特殊时期,中国格外需要告诉世人和国人,“历史正确的一边”在哪里。

进博会的意义就在这里。某种程度上,它用一种不动声色的方式,向全球展示了中国市场的开放决心,亦向所有的中国市场主体展现了中国的开放决心。它在用行动宣示,中国一方面要向全球敞开市场,为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经济航程提供航标;一方面,也只有置身世界,中国才能做更好的自己。

循环之要,一在畅通,一在壮大。将视野放开来,让资源“流”起来,才会有更为顺畅的“双循环”,也才有更为可观的“大循环”。这是对一个国家的启示,也是对一座城市的启示。


因为疫情防控需要,6天进博会迎来的人数不及往年,但分量丝毫未减;沉甸甸的新收获,更远远超出高扬的签约与订单数字。

场馆刚开时,大半个中国的省长们都来了,规模浩大的采购团照例也来了。而在进博会落幕前夕,由沪上多家国企临时增设、规模达数百人之多的参访团,仍在赶着进行核酸检测,试图在最后时刻踏进“四叶草”的展馆。

他们的同事已经先其而来,签下了数额不菲的“大单”,并试图找到“大单”之外的价值。

上汽乘用车公司的资深工程师,盯着丰田最成熟也最先进的混动汽车动力总成样机。某种程度上,历时40年进化了整整五代的后者,比那些进口新车更能诠释核心技术的进步为何永无止境;同在上汽的智能出行工程师则希望,最后一天能多看一些汽车展区以外的产品和技术,“比如消费电子等跨界领域,这也是当今汽车产业变革的方向”。

进博会是属于世界的,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上海的。连办三届,要“越办越好”并不容易,何况这个“好”字并不简单,除了平安顺利,更要有所收获、有所留下、有所启迪、有所“溢出”。

遍及场外的“进博会同款”是一种溢出,但绝对不止于此。对这座城市来说,更多值得看重的是进博会本身实现的功能,以及由此映射的整座城市的功能——它在多大程度上撬动了技术创新、产业变革、模式再造,多大程度上启发了管理者、企业家乃至普通人的创意与灵感,多大程度上辐射了展馆之外的整个上海、上海之外的整个中国、中国之外的整个世界。

进博会不只是上海的舞台。沪上企业早早签下的诸多重大项目之外,相当比重的签约合作,发生在全国各地与展商之间。但恰恰是这些“在上海”的签约合作,从一个更高的层面彰显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与价值。

这座城市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位——服务全国、面向全球,用平台去连接,用连接强“链接”,进而成为经济网络中的一个枢纽型节点。

“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这是上海在新格局下的目标。


进博会的大幕拉开后,11月6日,上海面向全球举行了又一次城市推介大会。

这是始于去年的新惯例。全球疫情蔓延的当下,“全球”相当一部分转移到了线上。但这并不妨碍这座城市同全球的深度连接。

“上海从扩大开放到融入全球,从要素集聚到能级跃升,从兼收并蓄到活力迸发,已发展成为全球城市体系中的重要枢纽,成为世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告诉与会者,这座城市正在“坚定不移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全面提升对内对外开放两个扇面枢纽功能,进而“全面打造充满机遇、充满活力、充满温度的城市,共同成就更大的梦想、建设更美的城市、享有更好的生活。”

这是一个特殊的当口。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十四五”谋篇定向的起步之年,“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是历史的昭示,亦是前行的遵循。

进博会带来的启示,最终也将融汇到这12个字里。进博第三年,上海再次对自身的使命、特质进行了确认,同时也在迎来新的“再出发”。

题图来源:张海峰 摄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文中图摄影:张海峰 董天晔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8)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