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任我行 > 文章详情
没有高山可登,阿拉上海人怎样过重阳节?
分享至:
 (24)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薛理勇 2020-10-25 19:38
摘要:重阳节登高的由来,和上海人过重阳节的传统。

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大家会登高、赏菊,饮重阳酒、吃重阳糕。但是,重阳节究竟从何而来?何时成为传统节日?为何要敬老?要登高、吃糕?

【重阳节的传说】

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是一本志怪小说集,记录古代民间的神鬼故事。书中讲了一个故事:

后汉的桓景随《易》学大师费长房学习《易经》,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厄。急令家人缝囊盛茱萸(缝一只锦囊,把茱萸放进囊里),系臂上,登山饮菊花酒,此祸可销。”《易》学大师的话当然不敢不信,于是,桓景急忙赶回家中,带领全家跑到山上。第二天桓景下山,发现自己的邻居及家畜、家禽全死了。

“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当然,这只是一个离奇的故事,重阳登高应该另有来历。

登高望远是重阳风俗之一。图为王弘力《古代风俗图·登乐游原》

中国古人长期坚信“阴阳五行”和“术数”的学说。《周易》把自然数的奇数一、三、五、七、九称之为“阳数”,偶数二、四、六、八称之为“阴数”。根据阴阳相生相克的原理,阴阳的势力相均衡,就是“阴阳和谐”,假使“二阳相逢”,如两只公鸡相遇,必然会发生冲突、打斗,那就是不吉利、凶险。

农历的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都是“二阳相逢”的日子,被古人认为不吉利,因此必须举行一些仪式来消除不祥。例如,在农历三月初三,人们会到水边,用水泼到身上,称之为“祓禊”,以祓除晦气。不过,北方的三月气温偏低,这种“泼水”活动难以发扬光大,当这种“祓禊”风俗传到了气温偏高的南方,就演变为“泼水节”。

“九”是自然数中最大的数,《周易》以为“九”是“阳之极数”,当然,“九月九日”是两个“阳之极数”相逢,是最凶险的日子。顾名思义,“重”就是重复、重叠,把“九月九日”称之为“重阳”,就是两个“阳数九”重叠的意思。

为此,人们必须采取一些措施应对九月九日这个凶险的日子,而在民间口口相传的风俗中,登高、佩戴茱萸囊就成了化解这一日凶险的主要方法。

【重阳登高和重阳糕】

中国幅员辽阔,有山地,有平原,平原无山可登,这样一来不是给希望登高避凶者带来了困难吗?于是,有人想到了汉字的谐音原理,用吃糕代替登高。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记:

他的前辈宋祁认为,早在唐代已有用吃糕代替登高的风俗,当时刘禹锡作《九日登高》诗时,原意想写“年年上糕处”的,但当时汉字的规范字中没有“糕”字,只好写成“年年上高处”,他还嘲笑大文学家刘禹锡不敢使用俗字,并作诗云:“刘郎不敢题糕字,虚负诗中一世豪。”

这段文案谁是谁非,也许将永远是一个谜。

宋代,在平原无山的地区或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里,用吃糕代替登高已成为重阳节的主要风俗。北宋的《东京梦华录》中记:汴京(今开封市)城内,重阳“前一二日,各以蒸糕馈送,上插彩小旗”。南宋《梦粱录》中也讲:“此日都(指今杭州市)人店肆,以糖面蒸糕,插小彩旗,名曰‘重阳糕’。

《图画日报》所绘“卖重阳糕”图

重阳糕与通常食用的糕无明显差别,只是在糕上插上了一面三角形的纸质小彩旗。其道理也很简单,古代旗帜多用于军队,旗帜所指就是军队所在,旗帜插在糕上,即寓意人已登上高山,当然,吃重阳糕就代表了重阳登高。

宋代也是中国城市经济和商品经济发展较快的时期,重阳糕就是商人为促销商品,充分借用古代重阳风俗而精心设计的风俗食品,这一点也许可值得今人借鉴的。至于宋祁编排的“刘郎不敢题糕字,虚负诗中一世豪”故事,也许就是文化参与商业活动的记录。

《松江衢歌》

陈金浩

小红旗插白糖糕。

默缀重阳无菊粉,

一览凭楼远市嚣。

江城何处可登高,

农家自制的重阳糕通常为糖糕,在糕上插一小纸旗就成了重阳糕,这就是所谓的“小红旗插白糖糕”。

《图画日报·营业写真·卖重阳糕》的配画诗中讲:

重阳须食重阳糕,片糕搭额愿儿百事高。

此风不自今日始,菊糕滋味殊堪饱老饕。

却怪当年刘梦得,不敢提糕心忒忒。

输与洋场才子老面皮,东抹西涂羞不识。

重阳糕内掺以菊花粉,所以也被叫作“菊花糕”,在重阳的清晨,家长把重阳糕切成薄片,贴到小孩的额上,再喊三声“愿儿百事俱高”,用以祝愿儿童健康,顺利的成长。这也是上海保存的重阳古风。

重阳节吃重阳糕是延续了千余年的风俗。商人利用节日促销商品,同样也为保持传统,发展中国食品加工业起了作用。

【阿拉上海的登高】

唐朝,重阳登高、插茱萸蔚然成风。茱萸是一种落叶乔木,有山茱萸、吴茱萸,食茱萸之分,其味辛辣,是中药常用药材,也是加工和制作食品的调味料,所以唐诗中随处可以见到“茱萸”一词:

学他年少插茱萸(朱  放)

茱萸插鬓花宜寿(王昌龄)

舞鬟摆落茱萸房(白居易)

强插茱萸随众人(杨  衡)

而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中的“明年此会知谁处,醉把茱萸仔细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插遍茱萸少一人”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至今仍被广为颂唱。

从这些诗文中可以领悟到,重阳登高往往成为文人雅士的聚会,与三月上巳的“曲水流觞”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一个是登高临风,一个是临水唱咏而已。

戴敦邦画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既然是聚会,就一定会点人数,去年谁来过,今年谁又没来,于是乎原来登高赏秋,结社吟诗的节日,也往往成为寄托远离他乡的游子遥思家乡父老的哀思。这又以唐代大文豪刘禹锡的《九日登高》诗最出名。

九日登高

刘禹锡

世路山河险,

君门烟雾深。

年年上高处,

未省不伤心。

上海地处苏南江南水乡的边缘 ,地形以平原居多,只有在西部的松江、青浦区境内依稀分布几座小山,其中横山又称“横云山”,多乌臼,重阳季节,红叶红遍山头,成为松江人重阳登高之首选。黄霆《松江竹枝词》咏:

挈伴登高落日斜,

横云山北是侬家。

满山乌臼红如许,

莫愁春江二月花。

上海县并没有山,坐落在上海县城墙上的天后宫丹凤楼是上海的制高点,登丹凤楼则是上海重阳登高之首选,乾隆李行南《申江竹枝词》中咏:

粢饵谈家名最优,

题糕醉菊酒新篘。

携朋共有龙山兴,

海邑龙山是凤楼。

诗中的“龙山”就是借典《晋书》中桓溫在龙山设宴故事,而上海无山,只能借助上海的制高点——丹凤楼。这确实是“海邑龙山是凤楼”,有点“海派”的味道。

清《三姑嬉弈图》,左边是黄浦江,右边是上海城墙,建在城墙上的楼就是天后宫的丹凤楼,原图藏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

九日登高例吃糕,

楼登丹凤上层高。

几家赏菊朋高会,

几供黄花百种豪。

张春华《沪城岁时衢歌》:

诗坛雅集嗣题糕,

风雨重阳斗锦毫。

便拟振衣千仞外,

凤楼高处试登高。

上海的重阳登高活动首选之地就是上海的制高点,而登高既是民间的驱邪避灾风俗,更是文人的雅集,邀三二知己,临风颂吟,当众挥毫颇多雅趣。当然,到丹凤楼登高远眺黄浦江的春潮秋涛也被叫做“凤楼远眺”,成为“沪城八景”之一。

1853年上海爆发小刀会起义,丹凤楼毁于兵燹,好在上海建在城墙上的建筑还有大境阁,制胜台几处。于是,重阳登高一度转移到大境阁。1912年上海拆除城墙,上海似乎已没有高度较高的公共场所,于是,又只得改到高度并不高的豫园的大假山,而实际上大假山并不大,也不高,容纳不了几多人,重阳登高的活动也渐渐地被上海人遗忘。

如今,九月初九的重阳节还被定为“老年节”,老年节的活动很多,而“登高”是主要活动之一。上海有无数的高楼大厦,这一天,一些本来就对外开放的如东方明珠塔、金茂大厦等会组织社会性、公共性的登高活动,一些商务楼也会有组织的主办群众性登高活动。每年重阳节前后,上海国金中心都会组织垂直马拉松,57层楼,1460台阶,260米的垂直高度,吸引了大批爱好攀登的市民。

1934年开业的国际饭店,曾被誉为“远东第一高楼”,建成后就成为重阳登高雅集之所。登高是强身健体的运动,对老年人来说,“登高”也寓意健康、高寿。人们不必如刘禹锡那样“年年上高处,未省不伤心”,而是“年年登高去,越活越年轻”。

栏目主编:李宝花 文字编辑:李宝花
题图说明:上海无山可登,高楼大厦是重阳登高的好去处。本文图片均作者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