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上海最美菜市场”不卖菜?小菜场越来越“网红”,是噱头,还是融合?
分享至:
 (46)
 (9)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钟菡 张熠 简工博 2020-10-20 06:16
摘要:“哪个居民卖菜的时候,第一需求是这里好看?大家关心的是菜是不是早上刚摘的,种类是不是齐全。”

不做餐饮的小菜场,不是一间好的化妆品店——

上周五晚上,市民苏茜循着微博热搜的“上海最美菜场”,来到新天地一家10月11日刚刚正式开业的“菜场”,却发现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同:菜篮子里,苹果和口红放在一起;冰柜里,啤酒饮料旁边摆着化妆乳液。不少年轻人纷至沓来,在这个特殊的菜场里拍照发朋友圈。

近年来,上海各类“网红菜场”不时闯入人们视野。这些新兴的菜场颠覆了人们传统印象中菜场一地污水、飘散异味、讨价还价声不断的形象,或装饰时髦,或跨界经营,甫一开业便吸引了不少人前去“打卡”。

喧嚣之后,这些“网红菜场”是否真能满足市场需求,在不少人心中打上了一个问号。“我们对菜场的渴望,是对价廉物美、丰富多元的商品,以及人与人交流的向往。”苏茜和很多市民都希望,作为民生需求之一的菜场,能通过创新和跨界发掘潜在消费需求,而不只是一时的噱头。

走,去小菜场拍网红照!

“刚改造完了过来,感觉一点都不像个菜场。但是现在蛮喜欢到这里来买菜的。”在真如高陵集市门口,记者遇到了家住上海西站附近的奚阿姨,她是专门从家里骑了一刻钟助动车赶到这里来的。

走进菜场,奚阿姨边走边跟记者讲自己喜欢的理由:“一个摊位一堵墙,老早的石库门门洞样式,不像是到菜市场买菜,倒是像在‘老上海风情街’。”“苦林雪花膏”“利安百货”“东方表行”“白兰地”……在石库门风格的摊位中央,老式广告牌错落有致,间或还能看到红色电话亭、旗袍等上海元素。比起传统印象里熙熙攘攘的菜场,这里更像一个颇有怀旧意味的“老街”。

高陵集市的改造效果立竿见影,已成社交媒体上的“网红”。记者在这里遇到23岁的罗玥,她和朋友专程相约到这里“打卡拍照”,她坦言,自己“上高中后就基本再没去过菜场了”。

因为“颜值”大幅提升而受到关注的菜场,不止这一处。最近,位于黄浦区永年路74号的永年菜场,也因网友的推荐,迎来了一波“流量”。

徐家汇路在顺昌路一拐,原本林立的高楼变成了两三层的老式里弄。顺着低矮的房檐走下去,道路在永年路骤然收紧,永年菜场就不远了。

挤在一排各式各样的商铺中间,菜场的门脸宽不过三、四米,步入其中却别有洞天。一进菜场,墙壁的底部装饰着碎砖裂石,再铺上几排木桩,撒满松果,顶上“长出”金黄的麦穗。不少人会在这里拍照:“这根本就是公共艺术品嘛!”再往里走,菜场上空悬挂的招牌是用棉麻布料做的,手写字体颇有人情味。

不光“颜值”高,这里的服务也不含糊。犹如公共艺术品的墙壁上,公开了市场管理人员和所有摊主的照片、信息,方便来往的消费者监督。市场中间,还设置了一个休息区,放着杂志、书籍,也装了水斗和微波炉。“我们年纪大了,走累了休息一下蛮好,有时邻居遇到了,可以坐下来聊聊天。”住在附近的陈先生告诉记者,周边的居民大多年纪偏大,这样的设计“很人性化”。一些摊贩也表示休息室解决了自己的后顾之忧:“以前吃盒饭,吃完随便丢。现在可以热热饭、泡泡茶,方便多了。”

“菜市场是最能体现本地居民生活方式、城市治理水平的地方。”今年国庆长假期间,从重庆到上海旅游的罗群就来过这里,“我们有群人,旅游必去当地菜场。这个上海市中心的小菜场,很精致!”

网红菜场,不止于“卖菜”

这些近年来在网上走红的上海菜场,早已不仅仅是菜场。

位于浦东新区商城路上的万有集市,分成内外两圈——内圈是以生鲜菜场为主的市场,外圈则包括各类饭店、美容美发、洗衣护理等一系列居家生活所需服务。“菜场晚上关门早,我们下班了赶不上。”家住浦明路上的市民陆宇对菜场本身印象不深,但对外围的餐馆很有好感:“味道不错,管理也很到位。”

更令人称奇的是,菜场楼上竟然设置了8个不同功能的共享空间,有免费的健身器材、可预约的美甲服务等,是陆家嘴街道的邻里中心。陆宇曾带着孩子来这里上过烘焙课程:“以菜场为中心,串联起周边的居民区,变成社区的‘会客厅’。”

而位于闵行区秀文路上的“黎安集”,同样成了周边居民的活动空间。长达200多米的长条形空间里,进门先看到一个鲜花铺,中间和两侧则建成独立摊位,遮阳挡雨的顶棚确保居民买菜“风雨无阻”。

黎安集紧邻的河边小道,搭起连廊,成了景观区。而菜场门口的广场,可以举办各类活动。“以前临河这边都是垃圾,现在可以说焕然一新。”家住附近的居民沈辉说,入夜之后,广场上成了阿姨们跳舞的好去处,河边还有不少居民散步。

相比这些菜场逐渐变成复合型社区空间,新天地新开这家名为“HARMAY话梅”的“上海最美菜市场”则走得更远。

这家店门口的两幅广告牌上,樱桃番茄、红萝卜等蔬菜水果包装完好,口红、面膜、化妆刷则散落一地。走进“菜场”,一楼货架和生鲜超市货架一模一样,甚至和很多市场同样采用led显示屏来滚动播放价格,然而那些通常用来放置生鲜、蔬菜的架子上,摆满了口红和香水。而琳琅满目的化妆品中,又穿插着苹果、橙子等水果和饮料、薯片等食品。

这里和一些超市一样还设置了冰柜,但除了啤酒、饮料之外,放在其中的还有身体乳。“这是菜场还是美妆店?”记者在这家店门口看到,不少人在门口驻足张望。市民李悦是被“上海最美菜市场”的热搜吸引来的。她端详着化妆品和鲜嫩的进口苹果:“‘菜市场’可能只是一个噱头、一个概念,商家想表达的意思是用了他们的化妆保养品,能和这些水果一样保鲜吧。”

人们在意菜场,究竟在意的是什么?

“网不网红是小年轻的事,我们看菜场,最重要的还是菜品新鲜和干净。”奚阿姨坦言,吸引自己频繁来到高陵集市的原因,跟“好看”没有关系:“这里好就好在东西新鲜,多的是本地人的菜。现在网上买菜也很发达,我们为啥还要来菜场?因为到菜场买,现场才能看到,才知道新不新鲜,这是菜场的核心竞争力。

“环境确实整洁了,但只有环境好肯定不够。会到菜场买菜的居民,大部分是对价格敏感的居民。”闵行一家菜场“更新”之后,附近居民程先生原本满怀期望,结果经常光顾的一家摊贩遇到他,第一句话就打招呼,“改造完之后,价格会比以前贵一些。”这让他有些不高兴:“要是越改越贵,这些所谓的市集、网红菜场出现,会不会重蹈当年标准化菜场修好了,大家却去马路菜场买菜的覆辙?”

前不久,纪录片电影《城市梦》上映,主角水果摊贩王天成和儿子说的一句话让《城市中国》杂志执行主编崔国印象深刻。“他说,‘你在一个地方卖蔬菜瓜果,至少需要一年,才能和这个地方的居民建立联系,第二年开始有了熟客,营业额才能慢慢上去。’这说明,菜摊、水果摊主要做熟客生意,知道顾客喜欢吃什么。”

“人情味”是许多市民在超市日益普及的今天依然青睐菜市场的重要原因。市民罗阿姨过去每天步行40分钟到一家菜场买菜,因为菜场摊贩都是“熟面孔”,大家彼此信任,相互帮衬。罗阿姨记得有一年秋天,女儿感冒想吃空心菜梗炒牛肉,当时空心菜已经下市。但是第二天,熟悉的菜贩带来一把空心菜给她,是从别的市场同行那里找到的。如今菜场被盒马取代,罗阿姨有些遗憾:“送把小葱、剥个笋壳、削个山药皮、烫一锅鳝段,菜场里都有,大超市却没有了。”

“哪个居民卖菜的时候,第一需求是这里好看?大家关心的是菜是不是早上刚摘的,种类是不是齐全。”崔国指出,目前上海出现的许多“网红菜场”,背后的设计师很可能参考了欧美菜市场的案例。在欧洲,有许多上百年历史的菜场,店面设计精致好看,蔬菜瓜果摆放整齐,甚至会按颜色分类。“但我们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这些菜市场有别于标准化的精品超市,它的精髓在于本土和新鲜,卖时令蔬菜。”在他看来,许多网红菜场只学了皮毛,内里却往超市化发展,由一家运营商统一选货、配送蔬菜。

栏目主编:施晨露 题图来源:摄影:蒋迪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9)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