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教育在线 > 文章详情
瞧,带“华东”字头的大学才刚刚开学!党委书记“第一课”把好故事留给国庆前
分享至:
 (1)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瑞哲 2020-09-30 21:40
摘要:在进修快结束时,瑞士法学界的一位权威教授表示可以推荐曹建明到任何一个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有一家公司的老板则对曹建明许诺:“只要你愿意留下来,我即将一年的费用全部划到你的账号上。”

由于疫情防控常态化,根据“错区域、错层次、错时、错峰”开学原则,这个开学季被大大拉长,不求最早。

或许,因为一句老话:把最好的留到最后,这两家带有“华东”字头的高校才刚刚开学。9月29日到30日,他们把书记校长的“开学第一课”留到了月底。

 


【“黄坡岭精神”仍为兄弟院校传承】

 在华东理工大学,4000多名2020级本科新生在奉贤校区22个会场共同聆听了“开学第一课”。校党委书记杜慧芳以“不负韶华,砥砺前行,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为主题授课,她首先为所有新生送上一个大大的点赞,“面对疫情,没有退缩,认真备考、科学防疫,用实际行动选择迎难而上、乘风破浪。”

 

从华东理工大学原名誉校长成思危的三次选择、于遵宏教授的“汗水哲学”到曹锦清教授撰写《黄河边的中国》的心路历程,杜慧芳回顾了华理68年的办学历史:在1952年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院系调整背景下学校建成,张江树、苏元复、顾毓珍等成为“华化”创校元老,之后新中国第一个抗生素制造工学专业在此诞生……

 

值得注意的是,杜慧芳特别提及“黄坡岭精神”及其背后的故事。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1965年,根据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决策,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清华大学、华东化工学院、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4所重要大学在内地三线建设分校的决定。

而华理前身华东化工学院西南分院选址四川自贡市郊——黄坡岭,对外被称之为“652工程”。为了建设好分院,张江树挑选了一批“精兵强将”,组成工程建设指挥部,开赴深山老林,建设分校。当时,他已年近70岁高龄,但还是翻山越岭,亲自去自贡建设工地视察和检查工作,并要求设计、建造一栋专门的实验楼,用以集中存放各类精密分析仪器,实行共管共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重大仪器设备的功效。

这一做法和经验,在当时教育部召开的高校第二次总务工作会上得到与会者的高度称赞,开启了我国高校创立仪器分析测试中心的先河。根据中央指示,分院于1979年停办,转交四川地方,即为现在四川轻化工大学的前身:四川理工学院。如今,这一办学精神,仍在黄坡岭上被该校所传承。

 

在两个多小时的上课过程中,杜慧芳向新生提了三点希望:“一要志存高远,做有家国情怀的人;二要善思明辨,做有创新思维的人;三要脚踏实地,做有笃行精神的人。”听了课,信息学院智机工科试验204班牟欣慧同学说:“开学第一课有温度、有情感、有力量,让我受益匪浅。我了解了华理先辈们创校的艰辛历程,为成为一名新华理人感到骄傲。”

 


【书记讲校长校友“二曹”故事】

在华政园“开学第一课”,校党委书记郭为禄为3000余名本科新生、1800余名研究生新生讲了两个人的故事。

 

一是曹漫之老院长和大草坪帐篷的故事。曹漫之同志是胶东地区党政主要领导人之一,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1979年华政复校时,年近古稀的曹漫之担任首任副院长,当时学校办学条件异常艰苦,学校既没有教学楼,也没有图书馆,宿舍拥挤,办学缺少用房。

学校领导决定先建设图书馆和教学楼,曹漫之带头和其他领导把朝南的、光线充足的房间给教研室老师使用,而他们则在四号楼前的草坪上租来了三个大帐篷用于办公。根据华政的老教师们回忆,冬天生火炉温度上不去;夏天,帐篷成了烘箱;黄梅季节,帐篷成了蒸笼。就是在这样的帐篷里,华政德高望重的党政领导和管理部门的同志们工作了四个多年头。

当时的口号就是“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第一、以学生为根本”。就这样,全校师生共同努力、艰苦奋斗,渡过了复校后最困难的时期,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帐篷精神”。

 

二是曹建明老师的故事。1988年10月,曹建明作为访问学者赴比利时根特大学作为期一年的专业进修,主修的领域是欧共体。这在国内尚属空白的研究领域。因为受到语言的限制,曹建明每天凌晨起、午夜寝,往返于图书馆和宿舍的两点一线间。

一年间,他在图书馆看完了厚厚40本英文版原著,写下了一篇又一篇论文。他刻苦扎实的精神感染了那里的教授和图书馆工作人员,免费送给他复印券,使得他带回了40本价值十几万比利时法郎的复印资料。根特大学的教授对他说:“你是我接触过的所有中国人里最勤奋最突出的一个。”

在进修快结束时,瑞士法学界的一位权威教授表示可以推荐曹建明到任何一个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有一家公司的老板则对曹建明许诺:“只要你愿意留下来,我即将一年的费用全部划到你的账号上。”但是曹建明还是决定按期回国。他说,“我的事业在中国,中国虽然穷,可那里有我的根。”

1989年10月,他踏上了归国的航班。坐在仅他一个归国留学生的机舱里,曹建明很是感慨:放弃了国外舒适的条件,放弃了唾手可得的深造机会,后悔吗?不,“因为国家给我留下了一片更为广阔的耕耘天地。”

“逆境中崛起,忧患中奋进,辉煌中卓越。”刑事法学院新生刘择说,华政历经“两落三起”的曲折和坎坷,复校期间资源紧张,办学条件艰苦,但华政人不畏艰苦,勠力而为,‘帐篷精神’令我震撼。”

题图来源:受访高校提供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