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高冷?门难进?看不懂?在上海,剧场能否变“聚”场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简工博 2020-09-19 18:21
摘要:“剧场是一个超越了感官维度且承载了多重意义的空间载体。”

中午11点,为了晚上演出的原创音乐剧《蛋壳里的心跳》从杭州赶到上海的廖玥,拖着行李箱来到上汽·上海文化广场“打卡”。

剧场外的广场上,正在展出的装置艺术吸引了“网红”前来直播;一侧的露天集市,有人搬来三箱黑胶唱片;环绕广场的绿树下,周边居民扶老携幼在这里散步……

广场向西,几步之遥是上海大戏院,再远一些还有上音歌剧院、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向东至人民广场,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演艺场所星罗棋布,构建起上海的演艺大世界。

一座剧场,能不能变成“聚”场,吸引四面八方的人聚集到此,享受城市品质生活,撬动系列消费?

《蛋壳里的心跳》剧照     摄影:郑天然

破圈:深耕“粉丝”,但不止于“粉丝”

廖玥是音乐剧“铁粉”。9年前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在复兴中路上重新开放,重要的剧目她“几乎都没错过”:“这是国内非常专业的音乐剧演出剧场,不光有一流的国际名剧演出,还在孵化原创音乐剧。”

以“音乐剧”为核心,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吸引了30余万会员。今天文化广场发布的《青年文化消费调研分析报告》显示,即使经历年初疫情,77%的受访者依然坚持“文化需求与物质需求同等重要”。

但这一“基本符合会员画像”的调查样本中,男女比例达到压倒性的1:9。“每一类文化产品都会吸引相对特定的消费群体。”一些业内人士坦言,剧场“破圈”有难度:如果产品单一,吸引的始终是固定群体;但产品过于杂糅,则会导致“铁粉”流失。

今年8月上汽·上海文化广场的跨界演出《回到民谣》双场音乐会,门票被“秒杀”。在深圳出差的北京市民刘鸣当天中午从深圳飞到上海,晚上看完演出立即赶回深圳:“现场男女比例差不多,大家都很投入很陶醉!”

“要吸引新的观众,就要为观众提供更多元的选择。”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仍然强调品质,“不想流俗,不想重复,只想为观众选一部好戏。”

廖玥并不担心多元演出会冲淡这里音乐剧的氛围:“只要其他演出品质够好,适当引入其他演出门类能相互促进。而且其他演出的粉丝如果喜欢这里的氛围,也能更了解音乐剧。”

在文化广场散步的市民姚先生就住在复兴中路,但他坦言只看过《悲惨世界》:“我不是粉丝,但是经典小说改编的经典剧总归要看看。”许多市民和姚先生想法一样——剧场要吸引更多观众,少不了“现象级大剧”。《猫》《芝加哥》《巴黎圣母院》等经典剧目,在伦敦西区、纽约百老汇的剧场演出都以年计。

上汽•上海文化广场总经理张洁在谈到未来三年规划时也表示,“要以较高的艺术标准打造一部兼具艺术性和市场性的驻场大戏,同时打造8-10部风格各异的制作类‘小而美’音乐剧。”

上汽•上海文化广场总经理张洁     摄影:倪政栋

聚气:剧场的“门”永远要打开

上午10时30分,一群年轻人在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巨型玻璃壁画处集结,鱼贯进入剧场。“带头”的是音乐剧演员刘阳、丁臻滢、导演马达和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陶辛,他们要带领这批观众深入后台,解密演出的各项机关。

与此同时,位于剧院二楼的“ByStage”图书馆里,来自上海史志学会的汪志星正在为观众讲述文化广场周边的历史;而户外广场上,以音乐剧海报、印有台词的条幅组成的大型装置艺术品正在展出……

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外的艺术装置

“高冷”是不少人对上海剧场的第一印象。重庆市民陆恬去年国庆长假想到上海几家剧场、剧院参观,结果都吃了“闭门羹”。今年国庆将至,她在网上搜索发现,好些外地游客都有相同需求:“剧场是城市的文化地标,只有买演出票的观众才有资格参观吗?”

网上很多非戏剧爱好者也希望进入剧场

上汽•上海文化广场正在尝试打破这样的印象,今天举行的各项活动和展览,都是这里日常开展的品牌项目。这些艺术教育、展览和市集,“固粉”之时也在培育潜在观众。

今年7月,这里的“户外舞台演出季”引入生活市集和快闪路演,演出开始前,提前到达的观众可以先逛市集,演出间隙还有“快闪”活动。市民陈葳记得两场演出间隙,一名高跷演员“蹦”到她身边,跟她互动“尬舞”:“发在朋友圈,点赞破纪录了。”姚先生常常带4岁的儿子来这里走走:“虽然孩子还小,不能进剧场看演出,但这里文化氛围好,室外也常有展览,就像市民交流的会客厅。”

有人搬来二手唱片“练摊”

“剧场要 ‘把门打开’,让所有人没有障碍地走进来。”张洁表示,文化广场9年摸索,围绕演出剧目形成了艺术教育、衍生品开发一体化的演出形式,受到消费者的喜爱。未来将把高品质的艺术教育、专业培训、文创衍生品、广场市集等连同剧目一同输出,扩大影响,增加创收,“要让剧场跳脱一个地名、一个物理空间概念,成为一种美学体验的生活方式,以剧场为圆心串联起街区乃至整个城市的文化创意商业版图。”

互动:塑造更好的“人”

首届“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中杀入三甲的《南唐后主》,编剧张吟昕是一个毫无专业背景的大学生,靠的是作为文化广场“粉丝”的积累和入围后密集的培训。另一部入围作品《对不起,我忘了》明年即将上演,编剧李宜橙也坦言“这里有专业的导师、科学的流程带领你前行,让你获得快速的成长”。

跟随剧场一起成长的,不止怀揣专业梦想的人。今天,观众陆子阳为文化广场带来一份“生日礼物”:观众们手绘的一幅“大白”拥抱文化广场的画。

观众陆子阳是一名医生     摄影:倪政栋

“我是医生,每次抢救、门诊疲累的间隙,想到演出的美好,就好像没有那么辛苦。”陆子阳记得她因为夜班错过了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最后一场,下班时看到同好们一起唱起终曲《面纱飘落》,“满满感动的力量”。

抚慰人心,春风化雨,是剧场应“聚”的能量。廖玥翻看微博讨论电影院“屏摄”问题,“这在剧场几乎不会发生。你一拿手机,就有工作人员提醒。习惯进剧场的观众,到其他地方就不会有这样的习惯。”

“剧场是一个超越了感官维度且承载了多重意义的空间载体。”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培育城市文化、提升群众审美修养、普及艺术教育,应是剧场的责任与担当,剧场不仅是艺术舞台,还是品质生活空间,更可能成为人们重塑精神追求的精神家园。

昨天,文旅部正式宣布剧场上座率上调至75%。今天,文化广场正式“启封”,拆除座位上的全部封条,将其用作艺术装置的材料。主持人曹启泰说:“相信观众会以自觉的社交距离代替封条。”

文化广场今天拆除原本封条

栏目主编:施晨露 题图来源:摄影:郑天然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