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长三角 > 华东局 > 文章详情
古代江南人遭遇水患,救灾总共分为几步?
分享至:
 (6)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滕新贤 2020-07-28 18:54
摘要:民间救灾力量不容小觑

自古以来,水灾就是江南地区最频繁的自然灾害。由于太湖流域的地势总体呈浅碟形,这里不但百川汇聚,河湖之水不易排泄,农田也多为低洼之处的圩田。正如明人毛节卿所说:“浙西之田,低于天下;苏松之田,又低于浙西……而列泽中汇,太湖为最。”不仅如此,季风还为这里带来了特有的气候现象——梅雨。一个梅雨季的降雨量,可达全年雨量的50%到100%。每逢梅雨期过长或雨量过多,就会导致河湖溢满,继而引发洪灾,淹没农田。如明万历三十六年,江南地区从三月下旬起暴雨连绵,一直持续到五月下旬,导致“苏、松、常、镇诸郡皆被淹没,周回千余里,茫然巨浸”。

然而,洪水暴虐的江南在历史上却几乎从未出现过饿殍遍野的现象,也很少发生大规模社会动荡。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延续千年的奇迹。

地方政府在救灾中举足轻重

封建时代里,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使得普通百姓很难抵御自然灾害。因而,政府的救灾措施对灾区人民来说至关重要。尽管每逢大水灾,中央政府都会派官员勘察灾情,并下拨钱粮赈灾,但在科技不够发达的古代,无论是信息上报,还是政令下达,都需要较长时间。

历史上的江南地区,各地方政府在抗灾、救灾方面普遍应对及时,且经验成熟,大致可分为四招。

第一招:迅速掌握灾情,及时上报中央。由于救灾是否及时不仅关乎百姓安危,更影响到政权稳固,因而水灾发生后,地方官员不但要在第一时间里将灾情上报中央,还要巡视灾情,安抚民心。如万历三十六年那场称“二百年一遇”的洪灾中,时任应天巡抚的周孔教遍访苏松二府;而明末江西的几次特大洪水中,鄱阳县令等官员也亲自乘船慰问广大灾民。此举不仅可以深入了解灾情,更能够体现朝廷的爱民之情,给予困境中的灾民们极大的精神慰藉,对于稳定民心、维护社会秩序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第二招:请求中央政府通过蠲免,改折、发赈、平粜等方式支持地方政府救灾。江南自唐中期起就是国家财赋的主要来源地。到明清时,江南赋税更为沉重。如不能在大灾之年实行钱粮减免,则难以维持地区经济的运行。因此,请求减负是地方政府在大灾之年必做之事。如万历三十六年,应天巡抚周孔教、江西巡抚卫承方等纷纷上疏请求免征钱粮、改折兑粮、发仓赈灾。由于这类请求都有理有据,且分寸得当,通常都会得到批准。

第三招:多渠道解决灾民口粮问题。水灾之时,地方政府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灾民的吃饭问题。由于洪水吞没农田,冲毁屋舍,阻断交通,各地常出现粮食短缺,导致粮价飞涨。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会尽快启用常平仓、预备仓等官方粮仓的储备粮,以赈济灾民,平抑粮价。

在普通的灾年,江南的常平仓、义仓、社仓等仓储基本上能够满足赈灾需求。然而当遭遇大范围的特大水灾时,这些粮仓的储备就难免有些捉襟见肘了。对此,江南地方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鼓励商贾贩米解困和富民捐米赈灾。在江南历史上,以“酬以官爵”、载入史册等方式鼓励富足之家捐米的记录屡见不鲜。这一措施对于那些社会地位不高的富民来说具有很大诱惑力。在江南方志中,因在水灾中捐米赈济而被载入县志者人数众多。此外,地方政府也会视情况开设粥场或直接派发银钱补贴灾民购粮。如明正德十五年,上海县水患严重。县令聂豹除发济农仓粮米赈灾外,还从地方府库中拨银救助,确保了灾民无恙。

第四招:亡羊补牢,兴修水利。太湖流域的农田多为圩田。洪水过后,圩堤多有溃决。如不进行修复,则难以稳定生产。同时,为防止洪水再度来袭,灾区必须抓紧时间修复水利,以免造成更大损失。因而,兴修水利也是江南地方政府在水灾之后的一项重点工作。万历十四年大水灾过后,鄱阳湖周边重修圩堤170余所;次年再次遭受大水灾,又重修了116所。

民间救灾力量不容小觑

江南地区素来注重教育。乡绅们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他们也深知灾民们若不能得到救助,势必铤而走险,破坏社会秩序,继而危害到其既得利益。正如崇祯年间陈龙正所言:“此时必须乡绅大户,各发良心,舍米煮粥,方保人我并存。”因此,出于济世理想与现实利益方面的考虑,江南乡绅普遍乐于响应官方号召,通过散米、施粥等多种方式积极救灾,在赈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一些返乡官员也通过多种方式帮助灾民渡过难关。如明代中后期的松江府水灾不断,出现明显的粮食短缺。因父亲去世而回乡守制的徐光启及时将甘薯、芜菁等高产农作物引进松江,并作《甘薯疏》《芜菁疏》介绍其栽培技术和贮藏方法,避免了乡民因水灾陷入饥荒。

救援行动固然可以救灾民于危难,但要生活回归正常,终究还须靠灾民们自身的努力。对江南灾民们来说,在洪水过后抓紧排水、及时补种是最有效的减灾措施。由于太湖流域地势低洼,农田积水多无法在短时间内自行疏消,需人工排水。为提高劳动效率,灾区人民往往联合起来,分成若干组,不间断地轮流踩水车排水。

水稻是江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如果能够快速排水,对产量的影响不大。但苏松地区多为棉田,水灾过后几无收成,只能抓紧时间补种其他作物,以弥补经济损失。如道光二十九年,川沙大雨,棉田尽数被淹,灾民们在洪水退后纷纷买秧苗补种水稻。有时受农时所限,来不及补种秧苗,则多补种杂粮菜蔬。在江南,对节令没有严格要求的绿豆,生长期只有1个月的白菜,以及2、3个月就可收获的荞麦,都是常见的补种作物。

正是由于地方政府积极务实,江南百姓灵活应变,江南虽然水灾频繁,但极少发生严重饥荒和社会动荡,自古被人们誉为繁华之地。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陈抒怡 题图来源:新华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