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上海有一方赛场专门比拼“有文化”的公共空间,评委会主席揭晓“致胜之道”
分享至:
 (12)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蒯大申 2020-07-25 14:13
摘要:希望全社会更加关注公共文化空间的营造与创新。

近年来,上海市民身边愿意一去再去的公共文化空间多了起来。不仅是一些新兴阅读空间新意迭出,一些家门口的社区文化空间也在全新的定位与创意下令人心生向往、流连忘返。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好生活”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大赛应运而生。

去年,大赛更是在立足上海之余,将参赛范围开拓至长三角,以期将其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公共文化领域权威赛事。

日前,2020“美好生活”长三角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大赛正式开启,势必将“怎样的空间才是好空间”“怎样的设计才是好设计”的讨论再度推向纵深。在参赛者摩拳擦掌、提交新一年的成果与答卷之前,让我们先听听大赛评委会主席对往届获奖案例的点评、对空间发展前沿趋势的解析。

 

蒯大申

(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原副所长)

上海的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大赛是一个创举。大赛聚焦于公共文化空间这一载体,希望全社会更加关注公共文化空间的营造与创新,关注这一与全国城乡的文化风貌、生活品质及精神气质息息相关的大课题。

大赛的举办,反映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出现的一个发展新趋势,即人们一方面关注公共文化空间的服务功能、服务质量和运营管理,另一方面还关注这些公共文化空间的设计感和美学品位。上海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大赛将有力地推动这个趋势向前发展,推动公共文化空间的文化品质、审美品位、公共品格不断提升。

公共文化空间的不断提升,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直接体现,也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迈向更高质量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如何判断公共文化空间的未来发展趋势?我想以下三点也许是值得大家关注的。

一是更加注重功能性。

公共文化空间说到底是为了人而存在,为了人而发展。未来公共文化空间将越来越明晰自己的功能定位,向社会公众提供专业化的公共文化服务,越来越重视挖掘空间潜力,提升空间功能的针对性和合理性,进而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和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荣获2018“美好生活”上海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大赛“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奖”的思南书局和陆家嘴融书房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思南书局由闻名沪上的“思南读书会”演化而来,如今已成为一个面向公众的新型文化空间,成为上海这座城市的人文地标。

思南书局外景图

陆家嘴融书房则由老旧社区图书馆改建而成,每周举办两场高质量的“陆家嘴读书会”,并通过东方财经·浦东频道全程录播,以“在场+在线”的方式覆盖全国数亿观众,被誉为“没有围墙的融书房”。

陆家嘴融书房外景图

二是更加注重审美性。

未来公共文化空间将更加讲究高颜值、高品位,更加讲究空间设计,讲究地方特色和审美风格。不但要更加“好用”,而且要更加“好看”,要内外兼修、才貌双全。

荣获2019“美好生活”长三角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大赛“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奖的上海嘉定图书馆,同时拥有“全球最佳公共图书馆”的美誉。这组临湖而建的优美建筑延续了江南书院的风格。从空中俯瞰,嘉定图书馆就像一本本翻开的书,既有江南文化气息,又有现代建筑品貌,其内部空间充分尊重人的尺度,处处见景,处处怡人,使阅读真正成为一种精神文化享受。

嘉定图书馆外景图

那些以优秀历史建筑为载体的公共文化空间,更是以承继历史文脉为己任,处处透出浓浓的历史感,散发出城市独特的文化气质。

荣膺2018“公共阅读空间——最佳空间设计奖”和网络人气第一名两项大奖的杨浦图书馆新馆,前身是民国时期“大上海计划”中的上海市立图书馆,由当时著名建筑大师董大酉主持设计,于1936年建成开放,距今已有80多年。而今,它再现了董大酉上世纪30年代“中国式复兴建筑”的历史特征与风貌,让它重获新生。明黄色琉璃瓦、重檐歇山式屋顶、精巧的彩绘、富丽堂皇的门楼,使其成为新的城市文化地标。宁静优雅的阅读空间,使其成为读书人心目中的伊甸园。

杨浦图书馆外景图

三是更加注重公共性。

公共文化空间的公共性,不仅体现在空间的开放度上,同时也体现在公共文化空间原本就是公共参与和公民意识培养的平台。

未来的公共文化空间,既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交往与公共活动的空间,又要激发公众高度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空间营造。人们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增加社区居民的互动、交流、合作,促进社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公共交往,增加相互信任,构建交往网络,从而增强社区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上海浦东新区潍坊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荣获2019长三角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大赛“基层文化空间最佳案例奖”。设计师把基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视为“社区活力的容器”,在设计改造中,尊重社区基本场所与文脉,重视社区不同人群对文化中心的需求,并与社区创新专业工作组织共同协作,一同调研和梳理出该地区人群对公共空间的使用模式和特征。中心改造后成为居民们喜爱的活动交往空间。

潍坊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外景图

荣获2019“美好生活”长三角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大赛“基层文化空间优秀案例奖”的“鞍山四村第三小区百草园”,以社区花园为公共空间更新实验基地,从孩子的自然教育和自然种植入手,积极推动参与式设计营造,吸引社区组织参与公共空间的推广与探索。

这个项目的设计团队从设计之初就吸引居民高度参与,请居民提建议、谈设想。在整个施工过程,也有意识地让居民们参与其中。这样就融入了社区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整个设计营造过程成为社区动员、社区合作、多元共治的过程。

在鞍山四村第三小区百草园中参与活动的附近居民

我们看到,许多获奖案例在设计建设过程中都非常重视专业社区调研,与社区居民充分互动,认真听取居民们的需求和意见,在此基础上完成这些空间的更新改造和服务提升,真正做到了让公共性成为公共文化空间的灵魂。

借此机会,我想提三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第一,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应该重谋划,重设计,应谋定而后动,沉得住气,争取建一个成功一个。好东西是需要慢慢积累的,美的事物也需要厚积薄发,千万不要一哄而上。

第二,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要讲究性价比,也要讲成本控制,并不是花钱越多越好。就像家里装修,有的花钱不少,效果却并不好,而有的花钱并不多,效果却很好。这个区别就在于文化品位的差距,在于审美观和设计感的差距。

第三,也许最重要的是,无论是社区营造也好,城市更新也好,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公共文化空间的活动主体是广大市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主体也应该是广大市民。我们希望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过程同时也是社区动员的过程,是公共精神培育的过程。空间里有了人文性和社会性,才有可能成为最美的公共文化空间。

人创造了美的公共文化空间,美的公共文化空间也会反过来影响人、塑造人。让我们共同期待,在上海、在全国,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最美公共文化空间。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柳森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朱瓅
文中图片均由大赛主办方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