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前沿风 > 文章详情
上海一批“大工业时代”遗存向市民开放,设计师匠心独运,滨江秀带好看又好玩
分享至:
 (73)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尖尖 2020-07-11 12:01
摘要:北京一名建筑评论家看了绿之丘这个建筑后感慨:“这样的建筑,代表了这个城市对于市民的宠溺。”

从杨浦大桥出发沿着波光潋滟的黄浦江向东而行,高耸入云的杨浦电厂烟囱、电站辅机厂前的银色仓库、一身橙红的三座巨型卸煤机等,一直都是杨浦滨江独特的标志,然而家住杨浦的居民却几乎从未走近过这些始建于19世纪80年代的“大工业时代机器”。

今年上半年,杨浦推进大桥公园、技能博物馆、滨江路网、杨浦大桥以东安浦路以北公共空间、电站辅机厂东厂党群服务站设计优化;完成杨树浦路2086号原日商上海纺织株式会社旧址的仓库和厂房、杨树浦路2200号原慎昌洋行财务大楼等三处历史保护建筑的设计及功能定位研究。行走在5.5公里滨水岸线,百年工业遗迹逐一亮相。

电厂遗迹公园的入口。本文图片均 黄尖尖 摄


 传说中的“3号煤炭转运站”


一百年前,人们乘船航行到黄浦江上,远远看到两座高耸入云的烟囱,就知道“上海到了!”这两根烟囱,是曾经的杨树浦发电厂3号煤炭转运站烟囱,百年来一直高高矗立在杨浦滨江江畔,见证了中国近代工业的沧海桑田。

保留完好的电厂主机组和烟囱。

曾经的3号煤炭转运站,如今已变成现代化的滨江党群服务站。这幢三层楼高的灰色建筑,连通了电厂主厂区和滨水空间,代表着当年电厂厂区的输煤工艺。

设计师对整个建筑的外部结构和内部管线洞口进行原样保留,把楼梯调整成为外挂形式。“这里原有的楼梯太陡、太窄,当初只作为检修使用,如今改成旋角楼梯,可以把人的行走路线从建筑内部拉到外部。” 电厂段设计师告诉记者。

沿着旋梯在建筑内外穿梭,越往上走,能俯瞰到滨江景观就越多。站在旋梯顶部,往西是杨浦大桥,往东可以看到复兴岛和国际时尚中心,北面是保留完好的电厂主机组和巨型烟囱,往南看,开阔的滨水景观带尽收眼底。

站在3号煤炭转运站上俯瞰滨江。

“电厂是杨浦滨江沿线保留比较完整的部分。”设计师说,杨树浦电厂是远东最大的火力发电站,于2000年停产以后,所有厂区构筑物都较完整地保留下来。两个红色的巨型电厂主机组外形宏伟,独具特色,控制室的仪表盘、采光天窗等都被原样保留,市民可以透过玻璃近距离观看,感受大工业时代的印记。

市民在生态绿道上跑步,身旁就是历史工业遗迹。

服务站顶层还有一个独具工业风格的会客厅,提供咖啡茶饮,摆放着可供市民阅读的书籍。转动多媒体交互平台上的大齿轮,还能观看到滨江沿线建筑的历史背景,聆听杨树浦发电厂工人代表王孝和的故事。


电站辅机厂前寻找“野趣”


 杨浦大桥下,上海电站辅机厂西厂是2.7公里新贯通段的起点。电气码头上巨型的主航架机被保留下来,“上海电气”四个大字在蓝天下显得格外耀眼。黄色的巨大机械吊装臂延伸到江面上,厂里生产出来的电气设备顺着廊架运到末端,再由船舶运输出去。“在黄浦江边,像这样保存完好的龙门吊已经不多了。”滨江设计师郭怡妦告诉记者,电气码头从1930年代开始运行,虽然现已不承载任何功能,但这座如工业雕塑般的构筑物就是对过去工业文明“沉默的纪念”。

一座码头、一栋厂房,都是对工业时代的“沉默的纪念物”。

在新贯通段的起点,还坐落着杨浦滨江的第五个党群驿站“大桥公园站”,它的前身是电站辅机厂西厂的一个仓库。蓝色的外框架是原来仓库的钢结构,里面套着一个木结构的精致小屋,这是建筑上一种名为“House in House”(屋中屋)的新颖工艺。“传统的做法是在厂房原来钢结构的基础上,在外围将其‘包’成一个房子,但老建筑的结构和材料都不符合现代建筑的要求,于是我们就想出了这个办法,在房子外面套房子。”

大桥公园站的小木屋内装修成带有亲子书吧,路过的市民可随时进来坐坐,看书休闲。像这样的滨江驿站,在新贯通段共有2个,与原来的4个驿站连成一线,为来滨江游玩的市民提供各具特色的服务。

电站辅机厂东厂的“共生架构”。

往东走,电站辅机厂东厂区则呈现出另一番景象。穿过一片长势茂盛的小树林,一座银色钢结构的仓库,在紫色晚樱的掩映下露出三角形的屋顶。河原本是没有的,建设团队将小树林与仓库中间一片硬质场地挖深改造为一汪湿地水池,又将原物料堆场地面改造成占地5000平方米的野趣草甸。江畔阳光正好,老厂房建筑与郁郁葱葱的树木、池边的晚樱、天上的白云倒映在同一片水面上。

厂房、湖水,与羊肠小径。

挖掘场地撬出来的混凝土块料也没有浪费,以场地里清障出的约三分之二的混凝土块料作为主材,设计师和工人们一起制作成了“石笼墙”、“石笼凳”、“林间幽径”和”印迹小道”。看似随意散植的早樱、落羽彬与鸡爪槭遍布在小土坡上,这些苗木都是园林团队将草籽与花籽混播而成。“我们先在盆栽里做实验,再到现场播撒。”每个区块种植5到8种植物,团队实际上共试验了30多种苗木,从播种到发芽,还要经过2个月漫长等待,才能试验出草甸组合的最终效果。

滨江野趣。


 “网红”绿之丘的改造前后


位于安浦路有一座烟草仓库的机修车间,由于有规划道路穿越,加上其自身巨大的南北向体量横亘在城市与江岸之间,严重阻挡了滨江景观视线,这座建筑的拆除似乎毋庸置疑。

然而机会也蕴含在障碍之中。“乍看之下造成阻挡的巨大南北向体量,如果通过体量消减,能够转化为连接城市和江岸的桥梁。城市道路与建筑间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也可以借用框架结构的特征得以解决。”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教授章明说。

建筑师动了脑筋做了一个方案:能不能把这个体量进行削减,把它变成一坐桥?“既然是城市道路,从底下穿越,我们顶上架一座桥,把城市跟滨水之间连接起来,同时把它做成一个立体广场,让它升高到更高的视野和空间,可以让老百姓在这里看滨江。”

经过和城市规划部门和市政建设部门反复协商之后,决定保留该建筑进行改造,使之成为一个集市政基础设施、公共绿地和公共配套服务于一体的城市滨江综合体。

螺旋状的内部结构。

为了不影响规划滨江道路的走线,设计师将烟草仓库中间三跨的上下两层打通,取消所有分隔墙,以满足市政道路的净高和净宽建设要求,并借此机会在建筑底层设立公共交通站点,将建筑编织进区域交通网络。

为了削弱现状中的六层板楼体量对城市和滨江空间的逼仄感,分别将朝向江岸和城市一侧的建筑进行切角处理,从顶层开始以退台的方式在两个方向上降低压迫感,同时形成一种层层靠近江面和城市腹地的姿态。烟草仓库北侧规划绿地延伸城市一侧的退台则形成缓坡,接入城市,在坡上覆土种植,建设公园,在坡下布置停车和其他基础服务设施,让人能够在不知不觉间从城市漫步到江岸。

整座建筑的上半部分同样覆盖着绿植,通过悬挑的楼梯和坡地以及江岸连接,使得整个建筑犹如一座巨大的绿桥。其内部进行细分,形成“绿丘中的小房子”,用于公共配套服务用房,至此,将城市尺度、建筑尺度和家具尺度统一在一座建筑当中,形成了丰富的身体经验。

生态阶梯。

为了将天光引入内部,绿之丘还一改现状大板楼的幽暗,在建筑的中心、下穿城市道路的上方置入中庭,其中的双螺旋楼梯起到了沟通各层的作用。整座建筑通过城市道路、坡道、楼梯、双螺旋中庭等多种交通空间在不同高度、不同方向上与城市和江岸进行连接。

改造后的烟草仓库成为“绿之丘”,通过垂直划分道路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布置立体绿化等手段,打通了城市与滨江的阻隔,实现了一般既有建筑的可持续利用,是对城市减量发展做出的最佳回应之一。

如今这个立体广场已经成为网红建筑。北京一名建筑评论家看了绿之丘这个建筑后感慨说:“这样的建筑只有在上海这样经济发达、开明睿智的城市才能做得出来。它有大量的公共空间提供给市民,让人们可以自由在屋顶上徘徊和行走,它代表了这个城市对于市民的宠溺。”

栏目主编:王志彦 题图来源:杨浦区提供
内文图片:黄尖尖 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