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产业观察 > 文章详情
上海农民种菜调查:1元绿叶菜卖到8元,缘何依然畅销?
分享至:
 (22)
 (4)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任翀 2020-07-03 06:03
摘要:上海农民种菜和卖菜的故事。

上海市民少不了一口绿叶菜。可每年夏天,上海蔬菜供应都有“夏淡”:气温升高、雨水增加,不利于蔬菜生长。照理说,夏淡菜价随行就市,农民收入不会少。

可部分农民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一来种菜成本居高不下,本来盈利空间就不大;二来生鲜电商的“价格战”也传导到菜农身上,采购价难以提高,让农民觉得,菜虽然卖出去了,可还是没有议价权。

有什么办法让农民降本增收?

种菜成本高,能降下来吗?

“种菜成本高”这个问题,即便在种菜大户眼里,也是个棘手问题。

种蔬菜与种水稻不同,后者机械化程度高,几乎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可蔬菜种类多、种植环境复杂,所以对人工依赖度较大,成本居高不下。“如今市郊从事蔬菜种植的农民普遍年龄较大,有人开玩笑说‘3个人200岁’,按时计价,人工费不低;还要担心这些老婆婆、老公公在工作时,会不会出意外。”部分合作社负责人告诉记者。

解决这个问题最直接的方式是提高机械化。

人称“马兰头大王”的上海庭娆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乔占试着在自家基地探索立体化种植方式。目前,马兰头从播种到采摘,基本靠人工,机械化程度很低。但根据他的立体化种植设想,一亩地能变五亩地;再利用物联网设备,由系统自行控制大棚里的温度、湿度,减少生长期间的人工干预,省下人工。未来,他还希望能用机器采收,进一步降低马兰头的生产成本。

如果采用立体种植,马兰头的生产效率能进一步提高

同时,乔占还在现有的马兰头基地里套种了西甜瓜和玉米,提高土地利用率。这些天,正是西甜瓜上市的季节,而下一茬马兰头要到11月才上市。他算了一下,今年西甜瓜种得不错,目前销售额已达六七百万元。“如果不套种,这些土地就闲置了。要把种菜的成本降下来,得多动动脑筋。”

上海王波果园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波在日本学过农业技术,回乡务农后,也觉得要提高机械化,“日本人工多贵呀,所以能够用机器就全部用机器种。”首先,不同种类的农用工程车和设备能满足不同的种植需求;其次,机械化种植的生产效率看得见。“人工却不一样,手脚勤快些的和磨洋工的,看起来都在田里,但生产效率相差很大。”

不过,农机投入成本不低。“这些年我们以农养农,机械化、科研上的投入已经达到2000万元。可卖菜能赚多少钱?投资回报周期非常长。恐怕一些小规模的种植户承担不起。对我们来说,只能继续走规模化发展道路,规模越大,分摊到的成本越低。”王波说。

上海农业农村部门也看到机械化对蔬菜生产的重要性,全程机械化正是上海发展都市现代绿色农业的方向。一方面,工厂化、标准化育苗和蔬菜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已成为农科机构深化研究的课题,希望研发出更多的适合不同场景下蔬菜种植的机械化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政府层面正考虑在生产前端创造条件、在顶层架构上制定引导性的补贴,解决露地蔬菜和推进标准化育苗的瓶颈问题,从育苗到收割、净菜加工环节积极探索全程机械化。

部分大型蔬菜种植企业则就机械化蔬菜生产进行了示范。在奉贤区海湾镇光明食品集团星火农场内,占地面积185公顷的华固奉贤蔬菜基地主要种植娃娃菜、卷心菜、大白菜、花椰菜、紫甘蓝、西兰花等品种,夏淡期间则种植鸡毛菜补充本地市场绿叶菜供应。直播机、移栽机、平板车等机械设备非常显眼,在宽敞的生产基地中运行自如。原来,基地在整体结构设计时就考虑了这些大型机械的运行,按照全程机械化种植布局,从而提高机械化使用率,也希望为更多的蔬菜生产者提供参考。

华固奉贤蔬菜基地内的机械化、自动化种菜设施(来源:上海三农)

要跟上时代潮流,也不要太依赖单一渠道

“种得好”是记者采访的种植大户的共同点。不过他们提到,要保证农民收入,“怎么卖”也大有讲究。

王波回乡务农之初,选择自己卖菜:定期将种出来的菜运到市区某个配套设施还不完善的新建小区,现场吆喝。凭着可靠的品质,他的菜很快赢得社区居民的青睐,社区还特意为他提供了固定营业场所,收入很稳定。可从2016年开始,他突然发现菜卖不动了,尤其是光顾的年轻人少了。遇到相熟的年轻人,王波主动吆喝,对方有些抱歉地笑笑,“不是你的菜不好,是因为线上买更方便,随时送上门。”从那个时候开始,王波意识到,电子商务已经影响了市民的买菜习惯,卖菜得跟上时代潮流了。

于是,他果断暂停线下销售,转变销售模式。当时,生鲜电商刚刚起步,合作社自己摸索,比照生鲜电商的要求,对蔬菜采摘后进行简单分拣、包装。再配备物流配送车,逐步建立起适合生鲜电商的供应链。如今,合作社已成为盒马、叮咚买菜等知名生鲜电商的供应商。

从卖散装菜到卖包装菜,王波果园合作社还为当地创造了不少就业岗位

不过,这么卖还不够。王波发现,生鲜电商经常打“价格战”,往往会压低田头采购价。虽然很多农户种植的蔬果品质很好,但有时担心卖不掉,只能让步。他觉得,要回答“怎么卖”这个问题,必须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提高附加值的途径之一是打响品牌。凭借种精品的理念,“王波果园”这一合作社品牌已经获得绿色产品认证,因此合作社出品的蔬果能比普通农产品多了品牌溢价的可能。有人曾提出花5000万元收购王波的合作社,但他并不动心,“我的心愿是把品牌做得更大更响,带动更多的农民按照规模化、标准化的方式种菜,种好菜也卖好菜。”

同时,“一二三产联动”能帮助农民摆脱对单一销售渠道的依赖。比如,合作社增加了采摘活动,通过农业休闲游能为农民增加一部分收入。还有,部分企业和社区如今流行团购直销,定期邀请农户送菜上门。这也给王波启发:这等于是来自企业、社区的订单农业,能帮助合作社进一步拓展销售渠道。

因为蔬果品质可靠,王波能接到很多订单

“我有三个心愿,一个是打响‘王波果园’的品牌;一个是等我50岁时,想请日本老板来上海看一看,当年的打工仔如今也做出了自己的农场;最后一个是希望有一天能拿到全国的劳动奖章,让大家看一看,做农民也能做出一番事业。”王波说,自己的座右铭是“人生不搏不精彩”,所以会在农业的道路上一直拼搏下去。

依靠一产,还要提高二产

在回答“怎么卖”这个问题时,上海太来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印带记者参观了合作社的净菜车间——但只能站在风淋门外张望。要想走进车间,必须更换工作服,严格消毒。“这本来是个农用仓库,288平方米,做了净菜车间后,一个月销售额120万元,利润达30%左右。”合作社总共有705亩自有基地,但产值最高的是这288平方米。其中的奥秘在于“依靠一产,提高二产”。

在太来合作社,不同等级的蔬菜有不同的包装环境

王印举了个例子:“一样的绿叶菜,如果是每500克散装,批发价才1元,农民有时还担心卖不掉;简单分拣一下,变成小包装,每500克可以卖2.5元;加工成净菜,能卖4元;如果做成色拉的配菜,这算下来,每500克售价高达8元。”他认为,蔬菜种植和销售要走“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即食食品”之路,通过工业生产,提高产品附加值。

他研究过,日本的农产品售价很高,除了本身产量少、品质佳等原因之外,通过包装和精加工,也能提高产品附加值。在中国,农产品销售还比较粗放,“其实,农民要懂一点消费心理。现在年轻人讲究健康生活,经常晚上就吃一份色拉,如果把炒菜的菜变成色拉里的菜,恐怕市场就不会觉得8元500克的定价高了。”

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也给了“马兰头大王”乔占不小的冲击。往年春节期间是马兰头销售最好的日子,各大餐饮企业抢着要。今年节日期间餐饮企业停摆,马兰头滞销严重。之前,乔占为生产基地配备了烘干设备,能将马兰头加工成马兰头干,延长供应期。这本来是锦上添花之举,却成了疫情期间的救急方案。然而,烘干设备产能有限,不足以消化大量上市的马兰头,合作社只能贱卖,损失不小。

乔占想把马兰头做成速食菜销售

乔占痛定思痛,又从市民在家做饭中找到新机会,“疫情发生后,很多半成品菜销售量增长,那我们能不能把马兰头做成即食食品?马兰头拌香干是餐饮企业的经典凉菜,售价不低,但买单者众多,因为市民自家做比较麻烦。如果我们替市民加工好,再通过冷链送到超市卖场和线上平台,不就能拓展新的销售渠道,并提高产品价值吗?”

当然,从原先种马兰头到现在想卖马兰头即食菜,还得遵守食品加工的规则,拓展新市场的速度没有那么快。可是,一场疫情让乔占意识到,要回答好“怎么卖”这个问题,不改一改传统方式,肯定不行了。

栏目主编:刘锟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4)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