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唐朝是如何应对自然灾害的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韩昇(徐蓓 整理) 2020-07-02 17:42
摘要:从国家的层面看,自然灾害不仅是一个自然问题,它还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当灾害降临,它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古代的经验又会给现代治理带来哪些思考与启示?请听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在由上海市社联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联合策划的“科技与人文对话”系列节目中,讲述唐朝抗击自然灾害的历史经验。

为什么我们今天要讲唐朝?因为在整个中国古代,唐朝无疑是国家治理较为成功的朝代,也是中国古代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因此,唐朝对自然灾害的治理,能对今天的我们提供一些启发。

从国家的层面看,自然灾害不仅是一个自然问题,它还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国家在抗击自然灾害时,不仅要去救灾,还要稳定社会、凝聚人心。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几次重大动乱,它的起因往往就是自然灾害或者疫病流传。人们为什么在自然灾害来到时会感到恐慌?那是因为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越往古代,人类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越低,恐慌度就会越高。另一方面,因为自然灾害往往是突如其来的,面对这么重大的灾害,人们首先表现出来的是惊慌失措,会造成普遍性的恐惧,这就很容易引发社会问题。

从历史上看,自然灾害所衍生出来的,首先是在社会上流传大量夸张的传闻,把自然灾害妖魔化,或者出现世界将要毁灭等谣言。这些谣言很容易蛊惑人心,疯传于世,造成人们的互相伤害,还造成官民之间的互相不信任,最严重的会引发原来积存已久的社会矛盾的爆发。

唐朝是一个经常发生自然灾害的王朝。自唐朝建立以来,大概每隔三四年,就会有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发生,比如地震、山崩、蝗虫、瘟疫、洪涝等等。

在中国历史上,古人往往认为,天灾是因为人祸引起的,这种说法在《诗经》《易经》里都曾提到。因此,古人提出,当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时,不要去加剧社会的恐慌,从而引发社会矛盾,而应该想办法去“转祸为福”,针对灾害来调整社会政策,反思国家治理的经验和教训。

唐太宗贞观年间,曾经有一次,暴雨成灾,大水冲进了皇宫。遇到这么严重的水灾,唐太宗迅速下诏向全国的官员征集意见。他讲道:“朕之不德,皇天降灾……文武百官各上封事,极言得失。”他检讨自己没有德行,皇天才会降灾,因此,他让文武百官都上书奏事,畅言政事得失。

不久,侍御史马周上书谏言。他说,国家的治理一定要争取及时,不要等到社会矛盾爆发以后,那个时候就很难治理了。他说,我们读历史时往往会嘲笑古人,发现他们在很多方面没有做好,但其实,我们自己也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好,我们应该反思自己。

他说,遇到这么重大的灾害,社会经济受到很大冲击,有很多人流离失所,老百姓的怨气在累积,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他提出,要适时减税,扶持经济,充实民生。在这个时候,国家只有采取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政策,才能取得民心,稳定社会。

他还提出,国家应该及时停掉一些不紧急的事情,比如建造宫殿之类的工程应该立即停下来。马周的这些建议,都被唐太宗所采纳了。

在抗灾方面,唐朝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贞观二年,唐朝曾经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蝗灾。面对蝗灾,唐太宗基本上束手无策。他很自责,认为之所以发生蝗灾,是因为自己没有治理好国家。于是,唐太宗抓了一只蝗虫,很生气地把这只蝗虫给吃了。

到了唐玄宗开元四年,国内再次发生大蝗灾。这时,宰相姚崇就提出,天灾未必都是人祸造成的,我们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抵抗灾荒。怎么办呢?他提出,要在全国发起一场轰轰烈烈的灭蝗运动,扑灭蝗虫。

在当时,这个建议引起了很大的争论。因为古时认为,蝗虫是神虫,不仅不能驱赶消灭,而且要祭祀。还有人说,灾荒面前应该禁止杀生,因为杀生造成怨气积累,会使蝗灾更加严重。对此,姚崇明确指出,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他坚决地向唐玄宗请命:“如果按照我的方法做,效果不好,皇上可拿为臣是问!”最终,唐玄宗全力支持姚崇治蝗。可见,唐朝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的。

唐朝的治蝗策略带给我们几点启示:第一,面对灾荒,应该及时公布信息,稳定人心。第二,针对灾荒要及时调整国家政策,改善民生。第三,救灾工作应该由政府和专家分工来做。政府更侧重于解决社会问题,而把抗灾的技术性问题交给专家去处理,这样救灾的效果会更好。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徐蓓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