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政情 > 上海一周 > 文章详情
【上海一周】实践“人民城市”的上海方案
分享至:
 (118)
 (8)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朱珉迕 2020-07-02 11:10
摘要:“在成就自己梦想的同时,造就一座伟大的城市”

1

上周,上海用一次市委全会、一份市委全会文件的特殊规格,系统梳理“人民城市”建设相关议题,并试图回答一些触及城市根本的命题。

此后一周,上海各区陆续召开全会,亦纷纷围绕“人民城市”出台意见。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站在黄浦江畔道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半年多后,十一届上海市委九次全会以此为主题,审议通过《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新篇章的意见》。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会上说,这次全会既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自觉将总书记重要指示转化为具体实践;也是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更好地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城市如何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发展,如何营造空间、提升功能、塑造精神……这些对上海而言,是多年来反复讨论的经典议题。

但在2020年——这个拥有世博会举办十周年、“五个中心”建设交卷之年、“十三五”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等多个历史节点,并经历了疫情冲击的特殊之年——重新探讨“谁的城市”“什么样的城市”这样的问题,更具特殊意义。

这次全会有多处提法,会后就在网上热传。流传最广之一,就是“五个人人”。

“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这是上海就人民城市建设提出的努力方向。

“这就是要把人民的主体地位、发展要求、作用发挥贯穿于城市工作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李强表示,“要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体现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实践和切身感受中。”

而在具体阐述时,李强还有一句话——“让人在城市也能‘诗意地栖居’”,同样获得会上内外许多共鸣。

2

城市并非天然带来“诗意”。古往今来的历史经验已经佐证,一旦陷入“城市病”,城市与人的关系就很容易变得紧张。

当“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被确定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时,人们亦并未将其视作一句陈述句,而是一句祈使句——城市,应当让生活更美好,而这需要依循特殊的路径。

重中之重,无疑是“人”。唯有以“人”而不是“物”为尺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城市才可能宜居宜业甚至有诗意。

李强在讲话中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的一系列论述作了阐发:城市发展应当“处处围绕人、时时为了人”,人本价值应当“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取向,作为改进城市服务和管理的重要标尺,作为检验城市各项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城市病的出现,根子上是忽视了人的基本要求”

他表示,上海应当摒弃“见物不见人”的物本逻辑,“坚决防止片面追求GDP的‘重发展轻民生’倾向,防止大拆大建的‘重建设轻内涵’倾向,防止贪大求奢的‘重面子轻里子’倾向,防止本位主义的‘重管理轻服务’倾向”

这是对城市人本价值和人性化尺度的基本把握,亦是对城市发展规律的强调。“如果不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不敬畏城市、不善待城市,城市就会生病,就会失调、失序、失衡”。

尊重规律,包括人的规律和城市本身的规律。相应地,城市需要在多个层面提供坚实的基底。

3

全会结束后几天,李强前往黄浦区外滩街道宝兴居民区,同基层党员、居委干部就“四史”学习教育和市委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情况开展座谈,详细了解当地旧区改造和城市更新工作进展。

去年,宝兴居民区曾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的调研点,今年又成为“四史”学习教育基层联系点。这是外滩建筑群背后的成片旧里,其间居住条件的逼仄破旧,与外滩的光鲜形成巨大反差。

全会讲话中,李强就表示,针对这类“群众最期盼、最迫切的问题”,需要“倒排时间节点,加大攻坚力度”

同时,针对更多多样化、品质化、个性化需要,亦需要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提升城市空间塑造的水准。总而言之,这是“人本”的两个基础要义:“以更优的供给满足人民需求”,并且“用最好的资源服务人民”。

还有一层重要的潜台词是,在建设“人民城市”的语境下,这类相对鲜为人知,容易被城市“高光”遮蔽的一面,恰恰需要予以更多观照。

衡量一座城市的品质与温度,“沉默的少数”特别是相对弱势、面临困难的群体的体验高下,是很容易被忽视、却更为重要的指标。这方面到位与否,决定了一座城市“底部”的厚度。

同样,超大城市的运行和治理,亦是一层基底。

全会上,李强将上海视作一个“开放、复杂的巨系统”。系统内各种事物得以有序的重要前提,是这个系统能够安全、畅通、高效运转。

“我在几十万人口、几百万人口的城市工作过,现在到了几千万人口的城市,感觉是完全不一样。”他提及自己的亲身经历表示,随着城市规模提升,系统的复杂程度会乘数级变化。“上海作为超大城市,人口总量和建筑规模更庞大,生命体征更复杂,有的城市问题也更突出。治理这样的城市,需要更用心、更精细、更科学。”

这里有老生常谈的安全底线问题,系统治理问题,亦有近年格外凸显的“全周期管理”——处在不同生长周期的城市,遇到的问题不一样,治理的要求和手势也不一样。科学治城,意味着对眼前和长远的统筹兼顾,对复杂矛盾的巧妙平衡,也包括妥善处置“两难”问题甚至实现“两全”的能力。

既充满活力,又安全有序;既看得到未来,又留得住乡愁……诸多的辩证法中,同时蕴藏着城市的底线和高线。

4

“人本价值”本身就兼具底线与高线。关于后者,全会提出诸多目标:上海需要打造“人性化城市、人文化气息、人情味生活”;更需要成为一座“充满活力的机遇之城”,“努力为工作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们提供用武之地、打开成功之门”。

其背后,是“人本”的更高境界,即不但要一切“围绕人”,也要让一切“依靠人”;不仅要提供高质量的“民生公共品”,亦通过一系列方式,强化城市的“民心归属感”。

回头再看“五个人人”,“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等表述,无不指向更高层次的“民心”。这意味着,人作为城市的主体,在享受城市提供的物质基础和硬件环境同时,更能享有充分、公平的参与权利、发展权利,彰显自身的主体作用。

用李强的话说,人民群众应当“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积极参与者、最大受益者、最终评判者”,这种深度参与,既体现于日常具体的社会事务,体现在家门口的柴米油盐、基层治理,也体现于宏观的经济实力、城市功能。

全会上,李强提出了三个需要上海认真作答的“时代命题”——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追求?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胸襟?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底气?

三个命题,在全会上各有回答:上海应有的追求,“就是要追求卓越、争当一流、勇立潮头”;上海应有的胸襟,“就是要开明睿智、大气谦和,更好展现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气度”;上海应有的底气,“就是要对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充满自信,对坚定走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充满自信”。

这都是高层次的城市“软实力”,但并非只是宏大叙事,都会体现到具体问题——上海能否用更具吸引力的制度环境,让更多各类人才在此落地扎根?又能否用最一流的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微观主体在市场中的作用和活力?在“面向全球拓展功能”的要求下,又能否以真正的全球视野、全球标准,鼓励市场主体、社会主体在全球的场域内施展手脚?

在一座“人民城市”,本质上,这些都是与人民相关的问题。而城市真正的诗意,亦在于这种全方位的活力绽放。

“上海要有这样的大格局、大胸怀、大气度,才能更好地汇聚人气、集聚人才、凝聚人心。”全会上,李强道出这座城市的深层愿景:要让五湖四海的人向往这座城市、汇聚到这座城市,“在成就自己梦想的同时,造就一座伟大的城市”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文中图均陈正宝 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8)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