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品牌 > 一起来 > 文章详情
多元文化与烟火气并存的上海,这些城市元素都令大师们着迷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舒抒 2020-06-29 16:50
摘要:新时代如何把握上海自身特点,焕发城市新颜?上海中心城区如何抓住区位优势,加快城市更新、带动产业迭代?国内外专家学者给出了他们的寄语与厚望。

日前举行的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提出,要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贯彻落实到上海城市发展全过程和城市工作各方面,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上海作为世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正努力打造成为中国城市的治理样板;徐汇区作为上海中心城区之一,近年来在构建现代治理体系方面不断探索,形成了“光启计划”“邻里汇”“双T战略”等重要发展成果。

新时代如何把握上海自身特点,焕发城市新颜?上海中心城区如何抓住区位优势,加快城市更新、带动产业迭代?国内外专家学者给出了他们的寄语与厚望。

保持上海的多元与烟火气

上海的城市特点和城市气质,一直令海内外的建筑学家和规划师们着迷。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建集团华东总院总建筑师汪孝安认为,上海一直是一座适宜生活的城市,商业业态、生活氛围、工作节奏都比肩各大国际都市。与此同时,上海还有一块特殊的城市肌理——老城厢。如今上海的发展,仍旧保留了这一城市历史留存下的空间尺度。此外,上海也是中国工业的发源地之一,因此无论是城市转型还是城市升级,应当尊重上海多年来发展的城市的脉络,保有上海的城市肌理,基于自身特点不断激发活力。

上海另一重要的城市特点,是多元文化的交汇。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李翔宁看来,上海现阶段的城市更新,需要注重将城市视作不同阶层、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都能人人享有的一个共同体。所以,城市治理也应当与社区共享、社区文化建设结合,无论是服务设施还是社区功能的完善,以及对于城市的公共空间的使用,都要兼顾旅游者、上海本地市民、外来居住人员的需求,才能使上海的社区公共空间和街道空间都能为城市更新贡献温暖、有烟火气的环境。

烟火气,是上海这座摩登都市最不可或缺的元素,汪孝安将之归结为上海的“乡愁”。城市街角的某个场景,某家经常去吃的面馆、早餐店,这些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关联的地方,都是上海的城市记忆。因而,在关于城市更新如何保留城市特色的讨论中,汪孝安认为,无论是风貌整治还是街区环境的提升,诸如小型商业等市民特别关心的业态,需要重新活化——它们都是市民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

上海另一瞩目的城市特质,正是这座城市中流动的水系。在浦江东岸,建筑大师隈研吾为“船厂1862”老厂房设计了全新的空间结构与使用功能。而让这位日本友人充满好奇的,则是“船厂”周边环绕着的一片老工业建筑群,以及上海本土的市民居住区。浦江两岸的壮丽恢弘、工业遗迹的历史沉淀,加上现代居民区烟火气与时尚感共生的生态,使得隈研吾的灵感迸发,为焕发新生的“船厂”设计了渐变外观、飘带结构等一系列突破性尝试。一江一河,是环绕上海的“城市项链”,更是人民对城市美好生活的寄托。隈研吾所感受到的,也恰是每一个上海市民的所知、所感。

邻里中心与“15分钟生活圈”

“对建筑师来说,脑海中时刻要有‘社区’的意识。”在隈研吾看来,社区的核心不是建筑,而是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公共空间。当城市更新落实到社区,更离不开规划师、建筑师们的努力。

徐汇是上海最早在全区13个街镇聘任社区规划师的城区之一。徐汇漕河泾街道的社区规划师的身份,让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童明对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有了新的认识。“它是宜居性的象征,说明人们在这个区域需要做任何事,都能在15分钟内解决。”宜居性不仅包含15分钟可以买到菜、送孩子上学或是就医,更是在15分钟内触及公共服务后,获得生活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城市老龄化也是上海社区更新必须面对的现状。汪孝安表示,徐汇近年来大力推进的邻里汇、邻里中心建设,恰好为基层政府部门以及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提供了抓手。同时,邻里中心还解决了现代高层住宅中居民之间缺少交流,昔日里弄生活的烟火气逐渐消散的遗憾。加强睦邻友好,促进邻里关系融洽,邻里中心的出现,正是“想民之所想,思民之所愿”。

李翔宁参与的著作《上海城市更新的5种策略》中,提出了城市更新的指导思想:把人的需求作为城市更新的最大目标,而不只是简单的城市美化。社区空间小尺度的设计,也是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另一种表现——像用中药食补那样,“针灸式”地促进城市渐进式地更新,而非一蹴而就。这就需要社区规划师们与居民区建立长期、密切的伙伴关系,扎扎实实地进驻到社区,关注每一个微小的居住单元,再把居民们共同的素材用专业视角反映出来。

“在新一轮城市更新中,可以让人们居住的地方更密,让公共空间更舒朗,这样能更好地平衡城市的密度与人们生活、活动区域的浓度。”李翔宁说。

万科集团合伙人、上海区域首席执行官张海则建议,规划和区域开发应加强综合居住区与轨交通勤走廊相结合,将“潮汐”客流向“双向饱满”客流引导。这也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和生活服务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规划时需保证综合居住区内教育、文化、体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的均好性,减少居民出行总量,以此来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对于万科等开发商在平衡公共需求与商业开发、文化历史遗存与经济密度之间的关系,汪孝安建议,让城市现存的服务设施更充分地发挥作用,还要允许一些公共空间,如滨江沿岸,为新增的公共服务设施提供空间。社区邻里中心的建设也应当以适应人的需求为先,无论是政策制定、规划实施还是开发商的建设落实,都要始终围绕人的需求这一出发点。

活化利用全球城市经验

国际上其他都市经历过的城市更新,则是上海颇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以大规模的城市地段开发为例,英国伦敦的金丝雀码头,德国汉堡的海港城,美国纽约的曼哈顿滨水区,都是近年来世界城市更新的样板。还有一类城市更新则是围绕地标建筑而来,如西班牙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通过一座美术馆的进驻,创造一座新的地标性建筑,每年吸引全球数百万游客为了一座展馆来到这座小城。

欧洲城市中,与上海一样依水而生、因水而兴的法国巴黎、荷兰鹿特丹、德国汉堡等,在那里发生的码头更新、工业仓库的功能转换,都对上海有借鉴意义。“码头变身创意园区,上海也有,但是需要更宽松、更适宜的政策支撑。”汪孝安表示,黄浦江两岸贯通不止是为城市增添了跑道、骑行道、改善环境,更需要带动周边区域与滨水空间融合发展。“创造好的空间环境只成功了一半,用这个环境来汇集更多力量、激活整片区域,才算真正的成功。”

徐汇滨江是近年来上海城市更新引人关注的焦点区域之一。李翔宁表示,徐汇滨江在进行二次开发时,没有抹去厂房、码头这些老工业遗存,而是留下城市记忆,并在其中植入新的文化、当代艺术和公共生活元素,使得徐汇滨江不仅成为了“网红”地块,更引发了人们对于公共空间认知的变化。

汪孝安则认为,未来上海的滨江区域可以进一步探索提高建筑容积率和土地利用率,在原有的滨江区域城市肌理上,注入新的建筑,发挥新的价值。此外,城市的交通系统、地下空间系统可以更加完善,需要规划层面和经济层面的统筹设计。

对于处于滨江延伸区域的徐汇中城地区,童明认为,这一原先由上海南站等交通枢纽所主导的地区,下一步将重点探究如何化解因多条轨交线交织、沪闵路高架盘旋所带来的空间割裂,并借助这一区位特点、利用滨江腹地的延伸资源,为社区居民创造美好生活、为周边商办楼宇和产业园创造发展机遇,把昔日的“城市低洼带”变为将来的“城市生长极”。

栏目主编:王娜 文字编辑:陈敏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
专题推广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