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观见 > 文章详情
【观见】倒霉的央企:被"水军“坑了,还是被自己坑了?
分享至:
 (52)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朱珉迕 2016-08-05 20:24
摘要:因不自信而不真诚,结果就会要你好看。

 

遭遇公共危机后“第一时间发声”,中铁十一局非但做到了,而且一发就是“一万声”——在媒体关于“中铁十一局湖北修隧道弃渣数十万方,成防汛隐患威胁两千多人”的监督报道下,一边倒为中铁十一局说话的评论达到上万条。

 

而据网上曝出的图片显示,这些评论很可能出自该局旗下公司员工之手——监督报道发布不久,他们就接到了集团下达的“跟帖任务”。

 

尽管微信流传的“跟帖任务”截图尚未得到官方确认,但细读这明显异于平常的海量跟帖,其来自“雇佣水军”的嫌疑几乎板上钉钉。对中铁十一局而言,这是一次不折不扣的“危机公关”,甚至是颇具“互联网思维”的“危机公关”——放“水军”出马,“用气势压倒你”,不是时下很流行的舆情处置方式么?

 

只不过,“危机公关”非但没把先前的“危机”公关掉,反倒公关出了一轮新的更大的“危机”。

 

其实正如媒体评论所言,仅看那条被曝光的“负面新闻”,中铁十一局方面并不需要如此兴师动众。媒体的监督报道固然犀利,但毕竟有理有据,当事各方亦在其中拥有发声机会。

 

事实上,作为被监督方的中铁十一局方面已在报道中明确回应表示整改,按承诺整改到位,就是最好的“危机公关”;即便对舆论监督存有异议,亦可通过正规渠道正面回应,拿出事实和理据交由公众评判。

 

但偏偏中铁十一局选了最自以为是,却最糟糕的方式,试图“以正视听”,实质却“混淆视听”。偏偏互联网时代的公众更加明察秋毫,如此折腾一番,结局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这次砸了自己脚的是中铁十一局,但需引以为戒的绝不只是这家大国企。公共事件后的舆情应对,是各级政府、机构和企业时刻面对的考题;在社会开放程度日渐增高、舆论环境日趋透明的情况下,能否回应舆论关切,甚至应对舆情“逼宫”,也是对政府治理能力、机构运营能力和企业经营能力的现实考验。

 

这方面,偏市场背景的机构拥有相对丰富的“公关”经验,当然其效果好坏另当别论;偏政府背景的企事业单位,尤其是政府部门本身,“经验值”难免略逊一筹。

 

不过,“经验值”高低并不重要,“危机公关”的关键,还在是否具有诚意。

 

公共危机发生后,以权威声音回应舆情、“以正视听”,当然是当事方理想的目标;遭遇舆论监督和批评后表明本方立场,亦是可以理解的权利。

 

但《论语》里说“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借一点其中的意思来,“以正视听”的前提都是“身正言顺”。用现代的话说,便是依据事实、真诚回应、有礼有节——当然,要通过正规的渠道。

 

然而,一些政府部门或企业、机构,却似乎不谙这样的“正道”,更喜欢用一些“奇招”。

 

早先许多机构负责人尤其是政府官员,习惯“鸵鸟政策”,甚至奉行“不应对、不回答、不出头”的“三不主义”,只求“息事宁人”。但今天公共事件“越捂越大”已是共识,一味躲闪只会无处遁形。

 

中铁十一局的“水军策略”则颠覆了“三不主义”,倒是“正面出击”,不过用的办法却是“混淆视听”——众所周知,“水军”的最大特点是“不好好说话”,他们以量取胜、以“扑面而来”的气势压人。出于“快速占领”的需要,也出于其他种种因素,“水军”们哪有时间审时度势、分析问题,然后给出贴切中肯的评论?须知,“水军”们说的话,常常连“水军”自己都说服不了。

 

用了“水军”,非但无助于辨明事实,甚至会“越抹越黑”,也就是不难预见的。而这类“水军策略”如今并不鲜见,甚至成为一些地方、部门和机构应对舆情的新办法,这无疑更令人担忧。其折射的,既是涉事方面对公众缺乏基本的诚意,也是其对自身立场和能力缺乏基本的自信。

 

因不自信而不真诚,带来的结果就会要你好看。

 

这一点,不仅是中铁十一局吃到了苦头——就在近日,为在云南曲靖市可开展的“美丽乡村”评选中跻身前三,曲靖市师宗县竹基镇副镇长徐志平被曝联系了某投票公司雇佣“水军”拉票,同样引发舆情。

 

竹基镇最终并没有被“水军”投进前三名,当事人倒是陷入舆论纷争的一地鸡毛。不知事后回想起这些帮了倒忙的“水军”,“徐镇长”们会不会感觉“悔不当初”呢?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