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城事 > 微观上海 > 文章详情
【2013上海真相】六月札记
分享至:
 (0)
 (4)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高渊 2014-09-24 23:26
摘要:

【会员权限】对于一座大城市而言,停电之类的突发事件是急症、是外伤,只要预案充分、协同有力,便能收效明显。而有些问题来势不那么猛,危害似乎没那么大,但会像慢性病那样逐步侵害城市机体,让人有劲使不上,病情迁延反复,其危害或甚于急症。

 

急病

 

6月5日是个寻常的星期三,但上海那天的夜生活格外刺激。

 

那天晚上8点37分, “刺激一刻”突然降临。有人在KTV里刚唱完“全世界都停电”这首歌,然后就伸手不见五指了;有人在吃饭时眼前一抹黑,还以为别人要求婚;有人在电梯里,等再次开门的时候,眼前是拿着液压钳的消防员;有人在乘地铁二号线,到达下一站,已经是40分钟以后的事了。

 

这一刻,确实有点意料之外的“精彩”。但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则是一场突发危机。当晚,黄浦、静安、普陀、徐汇部分地区发生大面积停电,地铁2号线静安寺、南京西路站等失电,运营受阻。停电区域内,很多马路没了红绿灯,只看得到星星点点的车灯。

 

第二天,沪上媒体在“69分钟”上做文章。这指的是从停电到“抢亮”的时长,显然是在说应急效率很高。

 

消防说,这一小时他们接警50多起,大部分是人员被困电梯;交警说,立即启动预案,组织警力奔赴二号线站点和路口维持秩序;电力说,停电是由于越江电缆突发故障引起的,他们通过全市电网调度,迅速恢复供电。

 

但应对上也有瑕疵。电力公司一位副总对着电视镜头笑嘻嘻地说:“那个故障电缆是法国人的东西,那个接头也是法国人做的,也只能等法国人来才能修理更换。”他的神态引来颇多争议。有知情者私下说,他平常讲话就是这副表情,知道他来讲就为他担心。

 

这样的突发城市公共安全问题,这个月至少还有两起。

 

6月20日,球星贝克汉姆来到同济大学,现场粉丝过多,导致秩序失控并发生踩踏,6位伤势较重者被紧急送医,活动被迫取消。

 

2天后,上海发生一起罕见的重大暴力案件。宝山一家化工厂的办公室主任范某,因为设备转让纠纷,击打或枪击致6人死亡、4人受伤,死者中还有一名部队哨兵。嫌犯被迅速抓获。

 

慢病

 

一般认为,突发事件的不期而至,是城市治理的大患。一旦处置不当或者不及时,便可能在短时间内扩大事态,造成公共安全危机。

 

这话没错。但对于一座大城市而言,这样的突发事件是急症、是外伤,只要预案充分、协同有力,不惜成本快速反应,便能收效明显。而有些问题来势不那么猛,危害似乎没那么大,但会像慢性病那样逐步侵害城市机体,让人有劲使不上,病情迁延反复,其危害或甚于急症。

 

6月初,上海交警开始在全市严罚“中国式过马路”。其背景是,在5月20日召开的全市精神文明工作会议上,韩正对与会者说,对随地吐痰、闯红灯、乱穿马路、乱扔垃圾等顽症陋习,要坚持抓反复抓,还要创新管理。

 

不夸张地说,上海已经跟乱穿马路抗争了数十年。期间,多次用过重典。

 

2000年1月,上海各级检察机关以涉嫌妨碍公务罪,批准逮捕了8个人。这些人都是乱穿马路、不听劝阻。2006年4月,一名乱穿马路后妨碍交警执法的女硕士,被警方治安行政拘留10天。

 

这些事,虽在当时引起了一些社会震动,但药效并不持久。所以这回要想来点新花样。

 

杨浦区一位交警的办法是,复印了50份刊有交通事故新闻的报纸,发现有行人闯红灯,就将其拦下“罚读报”。几天后,这个办法被作为经验推广。在部分路口高峰时段,交警让违反交通法规者在“罚读报”和“罚款”中自行选择。

 

比“中国式过马路”更难办的,是如何治理群租。

 

6月份,媒体报道了浦东塘桥街道的治理经验。说那里不少小区从群租泛滥到迅速消退,关键是居民自治。看了这样的报道,有人认为抓住了症结,有人认为难以复制,也有人认为治标不治本。

 

持第三种意见的人认为,群租的背后是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有的小区治理得力,只是把“群租客”赶到了别的小区。而治理群租,应该从更务实的治理扰民做起。换言之,不是把“群租客”赶出去,而是适当降低群租密度,减少对周边居民的侵扰。

 

心病

 

急症要下猛药,慢病还得用慢药治。而有些病,似乎很难找到药。

 

6月份,上海媒体约好了,不惜篇幅报道一位叫鲍美利的退休音乐教师。与一般的主题宣传不同,这位78岁老师的故事还是打动了一些人。

 

其实,鲍做的事情很简单,就是打开自家房门,把周边孤独的老人请进来一起唱歌。她的屋子叫“开心小屋”,改变了很多老人“等吃等睡等死”的“三等公民”生活,在她这里重新找到了生活的乐趣。

 

鲍的出现和受热捧,其背后是困扰这座城市多年,并将日益严重的问题:老无所依。

 

2013年,上海评过一次“十大寿星”,进入百岁系列的老人已达1326位,比上一年又增加了75人。在老龄化方面,上海至今保持着多项全国记录:最早进入老龄化、老龄化程度最高、预期寿命最高等。

 

根据习惯思维,这类数据都是放在宣传伟大成就时用的。但现在,如果不把这视为严峻的社会课题,上海将失去持续发展的动力。

 

现在的上海,有348万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预计到2015年末,将超过430万,占全市人口30%左右。更重要的,从2013年起,上海新增老年人口中,80%以上将为独生子女父母。养老床位难求,老人需求多元,“421”家庭结构,又使相当多的家庭处于“单支撑”的状态之中。

 

办法不是没有,但药效难料。比如,进一步放开生育政策,但上海这样的城市,多胎生育愿望历来很低;推行社会化养老,但已提倡多年,似远水难解近渴;引进外来劳动年龄人口,但这与上海城市负载力相悖。

 

不过,没“特效药”不等于不要寻求解药,无法根治不等于听之任之。城市治理要猛药快治“急病”,中药巧治“慢病”,补药长治“心病”。当然,知易行难。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文编辑:尤莼洁 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4)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