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这位从上海走出的国家领导人,毛泽东曾说他看问题尖锐能抓住要点
分享至:
 (45)
 (7)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彭薇 2020-06-20 09:40
摘要:追寻陈云在上海的历史足迹。

《赤子情怀:陈云与上海》专题展近日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揭幕。上海,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陈云走上革命道路的出发地,也是对他一生影响至深至远的一座城市。从这位老一辈革命家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政治责任、精神追求和工作方式的深刻诠释,这也是“四史”学习教育的鲜活教材。追寻陈云在上海的历史足迹,我们从中能学习和传承什么?

商务印书馆里当学徒

陈云在生命的最后时光,曾饱含深情地说:“如果我没有到上海,没有当工人,没有到商务印书馆,就没有机会接触共产党。”他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的人生经历,对他今后确立人生信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05年6月13日,陈云出生于上海青浦练塘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4岁时,由于家境贫寒无钱读书,陈云的老师张行恭托弟弟张子宏推荐陈云进入商务印书馆,分配在发行所做文具柜台练习生。他的个头和柜台差不多高,只能踩着小板凳卖货,每天从早晨8点干到晚上8点。这段时间,他还挤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当年与他同宿舍居住的陈竹平回忆说:“陈云每天清晨,天还没亮就起身读书、写字、学英文;晚上下班后,回到宿舍也是读书写字到深夜,成年累月从未间断过。”就这样,坚持了3年,陈云掌握了英文、图书分类、书刊出版和印刷等专业知识。

陈云在商务印书馆从学徒做起。

“勤奋好学成为伴随他一生的精神。”陈云纪念馆馆长吴瑞虎介绍,进入商务印书馆当学徒,是陈云人生的转折点。1925年,五卅运动发生后,商务印书馆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上海工人运动的重要阵地,陈云投身于革命洪流之中。他和沈雁冰等为了要求馆方承认工会、改善职工待遇,一起领导了全馆职工罢工,并取得胜利。

在商务印书馆工作期间,陈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说:“入党以后,自己觉得此身已非昔比,今后不是做‘成家立业’的一套,而是专干革命。”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陈云在上海坚持地下斗争,而后,他主动报名到外地发动农民,组织秋收暴动。他说:“我此去一不做官,二不要钱,三不妥协,只为了要跟反动派坚决斗争到底,求工人的解放。”在吴瑞虎看来,陈云这番话吐露了一位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显示了一位革命者的理想信念。

制胜“两白一黑”

陈云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不断成长,为新中国的建设立下了功劳。1949年3月,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后改为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统一管理财经工作,陈云为主任。周恩来曾说:“在财经工作这一点上,我们是依靠陈云同志的。”

上海解放前夕,大昌碾米厂前大批等待买米的市民。

新中国成立前后一段时期,全国财政经济工作处在困难境地。从1949年4月到1950年2月,全国物价先后发生4次大的波动。每次物价上涨风,都是从大城市开始,然后波及各地。带头波动的是粮食和棉纱、棉布。这些统称为“两白一黑”,白的是大米和棉花,黑的是煤炭,这是“衣、食、住、行”中首要的三项。没有棉花,纺不出纱,织不出布,老百姓就没有衣穿;没有大米,没有煤炭,老百姓就没饭吃。

陈云从调查中了解到,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人民政府在解放战争不断扩大胜利中财政严重困难,赤字庞大,钞票发行过多,加上投机资本家乘机兴风作浪而导致的。他认为,物价稳,天下定。稳定市场物价成为当时解决财经困难和安定人民生活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物价稳定后,上海市民在中国银行前排队,将外币兑换成人民币。

稳定物价,大城市是关键,上海更是重中之重。作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全国的经济中心,上海的地位举足轻重。陈云于1949年7月下旬亲自去上海调查研究,明确提出并具体帮助上海解决“两白一黑”的问题。陈云亲自部署从四川、苏浙等地调粮,从华北、中南调棉调煤,并具体指挥运输调度。短短几天时间里,就止住了物价上涨势头,并给囤积物品、哄抬物价的投机资本以歼灭性的打击。

新中国成立半年时间,就实现了财政收支基本平衡,将延续多年的物价上涨稳定下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这一胜利,说它的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

做事情“讲真理,不讲面子”

调查研究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功,也是践行好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抓手。多年来,陈云是全党公认的善于调查研究的楷模。毛泽东曾称赞陈云的工作方法就是调查研究,他不清楚就不讲话,并且在党的七届七中全会讲话中对陈云有过评价:“不要看他平和得很,但他看问题很尖锐,能抓住要点。”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1月到1961年7月期间,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的陈云,曾4次来到家乡青浦,深入基层,深入农村,体察实情,了解民生。对于调查研究,陈云曾说,蹲点要蹲得住,一竿子插到底。

1961年6月27日至7月11日,陈云在上海市青浦县小蒸公社作农村调查时,与公社干部合影。二排左四为陈云。

1961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作为主管财经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陈云在上海市青浦县小蒸人民公社进行农村调查,扎扎实实搞调研,而且一蹲就是15天。他谢绝了县里做的生活安排,深入基层干部群众中,看他们吃公共食堂、养猪、种地等。从小蒸镇到各个自然村,来回要步行六七里路,有时还要跨越水沟,他多次到农民家中观察他们养猪、种自留地、住房和吃饭等情况。正如他所言:“掌握实际情况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向自己熟悉的地方和熟悉的人去了解。”

做调查研究,陈云的行事原则是“讲真理,不讲面子”“是什么就是什么,应该怎样就怎样”。在青浦蹲点调查后,陈云调研形成了多篇报告,为中央决策服务。毛泽东看过陈云的调研报告后,给予充分肯定,说道:做调查研究,就应该向陈云同志学习,用数据说话,让人心服口服。

《陈云文选》收入的陈云1961年8月8日给邓小平的信所附的农村调查报告(局部)。

陈云曾说,领导干部听话既听肯定意见,也听尖锐批评意见,同时做自我批评,勇于承担责任。他在青浦小蒸公社调查时,听了不少老百姓的意见:比如基层干部不顾实际,瞎吹高指标,参加劳动少,生活特殊化;干部没有把集体生产组织好,群众的积极性差等。陈云说,国家遇到了困难,让群众受苦了,他作为中央领导,有责任,应该检讨和道歉,着实让基层干部群众感动。

他说上海今后发展会很快

今年是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陈云晚年时关心家乡上海的发展,十分关注浦东开发开放建设。

1992年4月26日,陈云在上海听取上海市委领导关于上海工作情况的汇报。当听到上海开发开放浦东,打的是“中华牌”,欢迎全国各地来上海投资时,陈云说:应该这样,上海有很好的基础,尤其有人才优势;上海今后的发展一定会很快;上海大有希望。陈云表示,非常赞成开发浦东、开放浦东。

1983年10月,邓小平同陈云交谈。

20世纪90年代初,陈云派秘书赴浦东考察。当时浦东刚刚开始建设,到处都是工地。时任浦东开发区主任的赵启正向其秘书详谈了开发浦东远、中、近三期目标,还实地参观了正在建设的发电厂、码头、仓储基地(物流)。秘书回来后,向陈云汇报了了解到的情况。陈云特别关注浦东开发后,乡镇企业大规模地发展,农业用地如何保障,以及农业地力如何保护、有机肥使用等情况。他的秘书又专门到浦东和上海市的郊县(区)农村做调研。在特区建设问题上,陈云思路十分清晰:一是特区要办;二是要循序渐进,不断总结经验。

如今,新中国的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便设立在上海浦东。没有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积极倡导和全力支持,就没有浦东开发开放今日的局面,后辈们将沿袭老一辈革命家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的精神,继续前进。

(文内图片均由陈云纪念馆提供)

栏目主编:龚丹韵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7)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