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教育在线 > 文章详情
上海第5家:综合性大学设“医字头”院系,上海大学“后发”意在何方?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彭德倩 2020-06-10 17:39
摘要:“医工交叉,我们从‘工’这一头出发。”

上海医学教育格局近日有变。6日,上海大学举行医工交叉研究院成立大会。由此成为上海继复旦、上海交大、同济、华东师大等校后的第5家设有“医字头”院系的综合性大学。“后发”的上海大学发展医学学科将走怎样的路径?是否剑走偏锋?记者专访上海大学副校长汪小帆。

“医工交叉,我们从‘工’这一头出发”

研究院成立现场。韦明其摄

“上海大学发展医学学科,并不是一时冲动,”汪小帆介绍,早在“十五”规划时,老校长钱伟长已经提出要通过学科交叉发展医学学科。在2015年的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中,医学学科位列上海大学重点发展的六大一流学科。

在全面实施“健康中国2030”战略背景下,上海正加快建设亚洲医学中心城市的进程;在新冠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形势下,医学学科发展的创新模式、教育模式、医疗健康模式都将面临重大挑战,采用医工结合等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方式去解决临床面临的重大问题,既是重要的创新途径,也愈发迫切和重要。

凭借综合性大学优势,上海大学重点围绕人口老龄化、公共卫生等领域的重大医学问题,积极探索仪器制造新突破、材料开发新技术、智能检测新方法、精确诊断新途径等,开展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研究,为老年医学和公共卫生学科发展提供上大方案,服务健康上海、健康中国。

“原来没有医学院的基础上,我们从工到医,可能障碍反而少一点,更容易促成一些,”汪小帆副校长坦言,背靠上海大学在机械自动化、设计制造等多个工科类专业的传统优势,医工结合成为发展医学研究的可行新路径。此次新冠疫情中呼吸机等关键诊疗设备的技术需求,再一次凸显医工交叉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目前,校内教师已经在医工交叉领域进行诸多探索。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授杨帮华,带领团队以脑电波信号处理、脑机接口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工程应用为主要研究方向,聚焦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多家医院脑卒中病人的康复训练。

在学科交叉融合的背景趋势下,工科与医学在脑机接口技术这一研究领域找到了交汇点。除了涉及脑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康复医学等学科领域,当下炙手可热的人工智能技术,也为这一医工交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持。

“医工交叉,是医学与工学的创新性交融,我们从‘工’这一头出发,”汪小帆说。

“错位竞争,最终殊途同归”

“今年,我们智能医学诊疗、新药物与新材料2个新增的交叉学科博士点都将招生,即将进行面试工作,”汪小帆介绍,学校还新增了药学硕士点。 据悉,学校未来将根据医学学科发展进程建立从本科到硕士和博士的系统性特色培养方案和路径。

同时,在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等的支持下,学校引进和培养了一批高端人才,并获得了一批代表性的成果。已在Science、Nature、Cell及其子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荧光石墨烯量子点的可控设备及生物医学应用研究”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脑-机接口电刺激康复训练仪应用于上海瑞金医院、北京天坛医院等50余家医院并取得良好效果。第三代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获2018年上交会“最具技术交易潜力奖”;E-repair子母生物打印机获2018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全国高校展区特等奖。两个Ⅰ类新药已基本完成临床前研究,合作转让总金额近2亿元。

在汪小帆看来,在医学教学领域,从“医工交叉”这个点突破,属于一种错位竞争,但最终殊途同归,未来临床医学教育等也将纳入本校教研体系。

据悉,温州市中心医院、温州市人民医院、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福建省南安医院、树兰(上海)国际医院(筹)、上海孟超肿瘤医院、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宝山区仁和医院、罗店医院等9家附属医院已签约授牌。同时,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上海市皮肤病医院、浦东公利医院、南京江北人民医院等5家将成为研究院教学医院。

汪小帆说,“培养理、工、文背景兼具,博学识、强研究、善转化的复合型人才,是我们的目标。”

栏目主编:徐瑞哲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