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综艺看腻,纪录片火了!这些好片知多少
分享至:
 (1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龚丹韵 2020-06-07 13:13
摘要:真实启发思考

纪录片,被称为“国家相册”“时代记录者”,颇具价值和意义,但一直比较小众。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在大众中引爆话题。

在“全民皆可直播记录”的网络时代,以及市场化运作、娱乐化生存,纪录片正在重新扮演什么角色?

 


宣发比制作还累

33日晚,纪录片《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总导演范士广带着团队从上海南站出发,瞒着母亲,前往武汉疫情风险最高的“红区”进行拍摄。

28天后,团队带回3万分钟的素材。

回上海后隔离的14天里,各种后期设备被送进隔离区,团队夜以继日抓紧制作。最终,《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于近日播出,视频网站给了这部片子首页大图置顶推荐位。而它果然不负众望,迎来一片叫好。

采访之初,范士广以为要讲述拍摄的幕后故事,“我对很多媒体都讲过一遍了。”他表示。

直到记者说明,这次的重点是聊聊纪录片整个产业是否迎来转型,他顿时来了精神:“一定是!”

11年,是范士广从业的年龄。早期,上海纪实频道的《档案》栏目,属于历史类纪录片,有时由他一人担任编导。拍摄量不大,倒是资料搜集、文本写作更耗精力。

那是个心无杂念的年代。纪录片大多出自几家电视台,市场化很少,偶见一些专业学生的独立小作品。范士广形容“门窗关上,安心读书即可”,环境封闭,和外界不打交道,“宣发”是什么一无所知。

当时,他每天最高兴的时刻,就是手机收到短信通知,今天栏目收视率达到1.0以上,“已经开心得不得了”。这个数字在纪实频道可算前列,但也远远比不上其他兄弟频道的栏目。只是对纪录片这个小众类型来说,已属不易。

明确感受到“环境变了”,始于《人间世》第二季。20191月,该片除了在东方卫视首播,还同时进行新媒体平台投放。“这就很要命了。”范士广用夸张的语气形容。

网络传播适合短平快,团队做了很多碎片化处理。比如把每一集片子拆分成30秒版、1分钟版、5分钟版、10分钟版等,以匹配新媒体广告位视频、首页位视频、微信公众号正文视频、微博视频、抖音视频等不同平台的需要。

几乎每一个版本,都根据素材重新组织逻辑、重新剪辑。每一集剪成的510个短视频,都是独立于正片之外的叙事

比如,微信公众号的文章《下周二,请你们观看〈儿科医生〉的几点理由》,开头文字是这样:

有一次,我和一位医学生聊天。

我:你们班里同学选的职业方向是什么?

医学生:50%的同学选择的是外科,其次是内科、妇科,选择儿科的一个都没有。

我:为什么?

医学生:原因很简单,儿科的待遇差,工作强度又高。谁去啊?

由此引出儿科医生这一集内容,再配以重新剪成的140秒长的视频。这篇文章由范士广自己撰写。几乎每一集投放,编导都要准备各平台文字稿和各版本短视频。

最终效果超出预期:《人间世》第二季播出时,几乎每一集都上了热搜,在网上引爆话题。豆瓣评分9.6,单独腾讯视频的播放量超过了1.2亿。

有制片人问范士广:请了哪家宣发公司?他答:没钱,自己干,采访也都是主动找上门的“自来水”。这让他意识到两件事:

互联网时代,优质内容仍是吸引人的核心;

但同时,也要注重与外界的互动,主动分享故事,卖力吆喝。

这次经历,让编导们的新媒体能力有所提高。比如编导们去医院实习时,顺手也做了短视频,最后剪辑成独立的5集《人间一事》短视频系列。

“我真正开始认识到纪录片的商业价值。尽管《人间世》因题材的特殊性,拒绝了一些商业广告和赞助,单靠版权收入维持成本。但不可否认,它如今就是一个IP。”范士广说。

年轻人成为新受众

 上海这座城市,曾是孕育纪录片的土壤,培养了新中国最早一代的纪录片人才。

上世纪末,正值改革开放之初,纪录片被称为“国家相册”“时代记录者”,其历史价值、社会意义尤其突出。

上海电视台制作了一批家喻户晓的纪录片。小到市井生活,如毛毛告状、大动迁;大到国家历史,如浦东开发开放、上海城市发展。彼时,激动人心的题材源源不断。上海的纪录片特别擅长讲述大时代下的小人物故事,由此形成“海派纪录片”特有的风格

普通人视角,讲述个体的命运,而背后可以切得很深,反映大时代的变迁。”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主任、真实传媒总经理李逸说。20021月,上海第一个开办纪录片专业频道,领全国之先。

但进入互联网时代,市场化、娱乐化浪潮汹涌,综艺节目、影视剧更为人关注,纪录片作为“小众门类”,在市场中接连受挫。有纪录片人为求影院增加排片而下跪,一度引发热议。好在近年,一切似乎又有了新变化。

《舌尖上的中国》系列拉开了美食纪录片的热潮,此后,《人生一串》《风味人间》等,一部接着一部。2019年,腾讯视频等网站引进了一批BBC科普类纪录片,如《七个世界,一个星球》《行星》《从太空看地球》,今年继续引进《荒野间谍》第二季。

“当我看到网站首页上,纪录片竟然和热门网剧并排占据推荐位时,内心是有点吃惊的。”网友小谷说。她是一名90后白领,工作压力大,闲暇时特别爱看综艺和网剧,上下班在地铁里也不例外。纪录片本不在她的片单上,但是受首页推荐的“蛊惑”,她忍不住点进去看了一眼。

当时点击的正是《人间世》。看得欲罢不能,又哭得稀里哗啦。“和我想轻松刷个剧的初衷完全不符。”小谷感叹,本想逃避现实几小时,没想到变得更加沉重,但又感觉充实。

爱奇艺视频网站给该片做了人群画像:女性居多,大学以上学历居多,集中在20-40岁,可简单概括为“年轻的高知人群”。

这也不难理解。纪录片,需要观众对真实世界有探索的好奇心、思考的心理预期,需要一定教育背景、文化知识或人生阅历,不是所有人都会感兴趣的流行类型

李逸认为,这恰恰解释了为什么纪录片越来越受年轻人欢迎

年轻一代平均受教育程度高于老一代。当他们渐渐长大成熟,自然而然成为新受众。80后即将迈入不惑之年,90后即将迈入而立之年,这也正好是纪录片发展最快的时期。

典型例子是《我在故宫修文物》,电视台播放时传统观众反应寥寥,却在B站上一炮而红,年轻人自发在网上卖力宣传,制造话题,硬生生把它捧红。

另一方面,近几年综艺过度泛滥,泥沙俱下。我们几乎把国外成名的综艺模式版权全部买下,各种快综艺、慢综艺轮番上阵,年轻观众早已产生审美疲劳,且虚构成分过多的真人秀争议颇多。

这时候,纪录片以真实的力量扣动年轻观众的心弦。

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纪录片电影每次都一票难求。又比如李子柒的视频,没有情节起伏,看似枯燥,却有种平静真实的魅力。

“真实启发思考。”李逸说。

受众年轻化、网络化、市场化,意味着一个符合年轻人生活习惯、审美爱好、角色期待的纪录片发展新阶段,似乎正在拉开帷幕。

商业纪录片:寻找观众的“最大公约数”

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前两部总导演。2017年,作为腾讯视频副总编辑,他成立了“稻来”这个品牌。

网络时代的市场和资本,给了纪录片人独立生存的可能。稻来的商业化之路,离不开腾讯视频这个大平台。团队制作的《风味人间1》在腾讯视频播放后,创造了中国纪录片网络点击量新纪录,如今第二季正在热播中。

“我近些年做的纪录片,更多的是放在大众传播上播出,需要在额定的周期和预算下完成制作。”陈晓卿说,这种特质让团队必须选择在一定模式框架下运行。关键在于,如何在看似重复的方式里,每次都能给观众带来新的惊喜。比如,从《风味人间1》到《风味人间2》。

《风味人间》是腾讯纪录片平台打造的一个IP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IP矩阵。

除了正片,另有10分钟×20集的《风味原产地·潮汕》在腾讯视频、Netflix上线,并已经在190个国家和地区播出。

第二季《风味原产地·云南》被Netflix再度加购。

25分钟×35集的《风味实验室》则以当下热议的美食话题为入口,每期邀请“风味学博士”“风味研究员”“风味体验员”等讲述美食知识,更像一个话题类综艺节目。

疫情期间,腾讯视频上线的《沸腾吧火锅》同样出自稻来,它让当时被关在家的网友们流着口水“自虐式观看”,弹幕一片“想出门吃火锅”的嚎叫。

这些策划和IP开发,是商业纪录片的重要特点。内容受众面很广,已经不再“小众”。

稻来诞生于互联网时代,但核心主创都是传统媒体出身,拥抱新事物的过程也伴随着许多纠结。

陈晓卿总结了一个诀窍:首先对观众负责。

一个小制作机构,一旦没有了观众,就没有了价值。所以,团队在技术手段上做了许多新尝试,也体现了对专业主义精神的仰视。

他解释,纪录片的专业主义精神,表现在商业纪录片上,就是以观众为导向,尽最大的可能满足观众对故事讲述、视听表现的需求。

比如,《风味人间2》第一集《甜蜜缥缈录》中,尼泊尔悬崖猎蜜的故事,为了表现惊心动魄的场景,摄影师悬挂在悬崖顶端,拍摄记录猎蜜人的惊险动作。在另一个故事里,团队与国外摄影师合作,记录马来西亚巴瑶族如何在水下搜寻海胆,拍下了人类最后的水上民族生活的图景。上山下海,都是希望从更专业的角度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

第二季不仅在拍摄手法、场面调度、影调控制上精益求精,也在讲述方式上加强了戏剧性和冲突感。不少喜欢BBC纪录片的观众或许会觉得亲切,因为片中使用了自然历史类纪录片的手法。

《风味》系列是一部商业纪录片,一部在公共媒体播放的大众纪录片,这就要求创作者听取观众的意见,寻找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人群的“最大公约数”。

“我们希望能够站在更多观众的角度,找到更多人感兴趣的平衡点。”陈晓卿说。

细分到极致,总有一款是你的菜

“纪实综艺和纪录片的边界可能越来越模糊了。”Discovery探索传媒集团大中华区内容副总编张元说。同样在市场上摸爬滚打,他的观感与稻来团队几乎一致。

Discovery探索是全球纪实娱乐领导品牌。每年推出超过8000小时的原创节目,拓及2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超过50种语言播送。

作为行业引领者,它的商业化模式是什么呢?

首先是精细化的分类,旗下有Discovery探索频道、TLC旅游生活频道、动物星球频道、旅行频道、HGTV居家乐活频道、MotorTrend汽车频道、美食频道、科学频道等。

“不同的垂直领域,内容做得更加细分。”张元解释,年轻受众从纪实类节目中找到真实的自己,发现真实的生活,同时也期盼从中获得更多知识,有机会进行探索。所以节目内容需要更垂直、更深耕、更有共情点

比如,旅行纪录片,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大众旅行、背包客旅行、野外生存等不同类别。细分到极致,总有一款“是你的菜”,从而满足年轻消费者的需求。

从这样的角度看,纪实类节目的市场有着极大潜力。Discovery近年来和中国许多合作伙伴通过“共制”达成合作。例如和B站共同出品求生类节目《决胜荒野之华夏秘境》;与芒果TV合作了《功夫学徒》系列,邀请老外们来中国学习体验各种新事物;与腾讯视频、云集将来共同合作《水果传2》等。

而这些节目形式,亦可以认为是纪实娱乐。市场化、类型化的开发,让商业纪录片有了更加宽泛的新定义。

这个时代,直播、VLOG,全民都在记录,生活无处不被记录。因此专业团队出品的纪录片,必须极度讲究,视听震撼需要远远高于网民作品,让观众“身临其境”,产生代入感才行。技术门槛降低了,却意味着专业制作门槛更高了。

“类型化的纪录片,中国还有巨大潜力。”张元说。近几年,纪录片展会增加,片子数量增加,关注度增加,商业价值增加……市场越来越热闹。

变与不变

20194月,上海广播电视台以纪实频道为班底,整合集团内部纪录片团队,挂牌成立了纪录片中心。李逸担任中心主任。

调整的背后,正是感受到纪录片市场的变化。传统的栏目制已经难以适应年轻观众垂直、细分的需求。改版一定程度上借鉴了Discovery的经验,把纪录片按类型区分。

比如每天六七点为动物类纪录片,八九点为历史类纪录片,十点为探索类纪录片。200多人的团队,也分成17个工作室,有的工作室擅长历史探秘故事,有的擅长社会现实题材,有的擅长人文艺术选题,有的擅长自然动物选题……

新版面推出后,收视率大幅提升。“海量的网络信息中,观众凭什么要来看你的纪录片?传统纪录片的制作方式、运营方式必须改变。”李逸说。

比如,纪录片由长变短,过去一集时长约1小时,现在一集约20来分钟,甚至只有5分钟。

疫情期间,团队与微博合作,推出微纪录片《温暖的一餐》。其方法是“全民拍摄”,选择微博用户自拍的内容,团队重新剪辑。

由于每一条镜头都是来自网友,后期剪辑花了约一周时间便完成了制作。该片疫情期间反馈很好,进入热搜榜排名,后来也在电视台播出。

类似的思路,还有与快手合作的短纪录片《2020请回答》,它根据快手网友的喜好特点,剪辑成竖屏,播出方式先网后台,先短后长

李逸希望,通过手机短视频,让年轻人先关注纪录片、喜爱纪录片,再把他们吸引到中屏(电脑或电视),最后进入大屏,即电影院。

但是,并非所有类型的纪录片,都适合走市场化、商业化的道路。

团队也在制作一批传统纪录片,比如讲述上海历史的纪录片,艺术性、文学性要求较高。

环保题材《长江之恋》从青海源头拍到上海,英文版刚刚制作完成。

《彩色新中国》《上海解放一年间》都是利用历史资料进行剪辑。

还有核工业的故事、派出所的故事、消防员的故事等题材。

上海有得天独厚的纪录片土壤。尤其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外语人才较多,外文版纪录片的海外输出相对便捷。比如东京审判的外语版纪录片,正是海外片商主动找到李逸的团队寻求合作。

今年,纪录片中心还在YouTube上开了账号放了些片段试水,目前点击量不错

综艺、影视剧因文化差异较大,外国人未必理解故事内涵,但纪录片的展示更加直观,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制作周期也可以更短,运用得当,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捷径”。

但范士广提醒说,纪录片的未来离不开一个核心:专业导演的培养。

拿手机拍一拍就能剪出好片。但是导演怎么运用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形成有温度、有关怀的内容,才是好作品的关键。

具备如此素养的导演,与专业无关,而是需要人生阅历,需要对社会的关切、对时代的感触。这样的人才无法速成,唯有好的环境、好的机制才能孕育。

纪录片的春天是不是真来了?探索的路还很长。

题图来源:Discovery合制纪录片海报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