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前沿风 > 文章详情
10年前云南贫困户拿出所有积蓄来上海看世博会,如今他年收入超20万
分享至:
 (42)
 (5)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成东 2020-06-05 06:51
摘要:一行显眼的红色宣传标语写在勐混村的水泥墙上,“村有特色产业,户有致富门路。”

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那个夏天,整个中国都知道有这么一件盛事。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一个名为勐混村拉巴厅的小山村,37岁的李文春对老婆孩子说,我也想去看看。于是,李文春的老婆二话不说,便将家里的所有的钱——3500多块人民币,全都给了自家男人。“我们商量好,这次我先去,下次再让老婆孩子去。”

去上海看世博?这在闭塞的山村里,是件破天荒的大事。在村民茶余饭后的议论声中,李文春跟着县里组织的“考察团”,来到了上海。“就是去见见世面,旅游一下”,这趟旅行回来后,李文春学会了考察这个词。

从车水马龙、繁花似锦的上海回来,面对的仍是家徒四壁:旧泥瓦房,房间里空空荡荡,只有几只木凳子,一件小电器都看不到。如此令人心酸的场景,让人难以理解李文春为何会拿出家里仅有的积蓄,出去“旅游”一趟。外人难以理解,但李文春的家人却甘之如饴。

十年过去了。如今,李文春家的日子过得蒸蒸日上,他本人也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以前,在村里人看来,能解决温饱问题,已经是过上好日子了。10年前去上海,让李文春开了眼界,有了新追求。”当地干部如是说。

李文春与上海仿佛有一种特别的缘分。10年后,他成了沪滇产业扶贫项目领头人。前年,勐混村还有贫困人口280人,如今已全部脱贫。

“这两年,村里建了养牛场和屠宰场,家里养的牛、地里面种的牛草玉米,不用费事,直接卖给他们,一年能赚一两万块。我还种了两个姬松茸菇棚,一个棚毛收入6万,两个棚就是12万。”李文春脸色黝黑发红,身着一套黑色西装,说话慢声细语,“靠着这些,这几年家里添了电视冰箱洗衣机,四辆摩托车。家里还有一台农用车,专门翻耕下农田......”

一行显眼的红色宣传标语写在勐混村的水泥墙上,“村有特色产业,户有致富门路。”


养牛场撬动山村活力,贫困户、企业、村集体形成多赢

“直过民族”特指新中国成立后,未经民主改革,直接由原始社会跨越几种社会形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在勐混村拉巴厅这个小山村里,主要都是以拉祜族为主的“直过民族”。2018年,在沪滇两地扶贫合作下,不少一辈子没下过山、进过城的拉祜族人第一次见到了平坦坚实的水泥路。

“以前,每到夏季下山赶集,都要带两双鞋。走山路穿雨鞋,到了城里再穿另一双干净的鞋,否则不好意思进城。”李文春说,没修好路之前,农产品卖不出去,要恳求别人上山来收。


要致富,先修路。修完路后,又该怎么办呢?对于上海援滇干部们来说,如何通过“筑巢引凤”,引进符合当地实际情况产业,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已形成了成熟模式,有一整套完备的流程。

勐混村所在的勐混镇历来以“牛街”闻名,年中、年末每年有2次大型的牛祭祀活动。少数民族食牛养牛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每年肉牛销量上万头。2018年,勐混镇大牲畜存栏量达18885头。

“经过细致调研,我们与西双版纳州政府携手,帮村里建了现代化的养牛场和屠宰场,并以出租的方式,租给澜沧百诗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租期为5年,租金90万元,这笔固定收入首先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养牛场和屠宰场建成后,既能保底收购农户养殖的肉牛,提供养殖技术指导,预防检疫等服务,又签订了草料保底收购合同,回收了村民的甘蔗稍、玉米杆、稻草等农作物秸秆,延伸了产业链。”上海援滇干部、勐海县县长助理、扶贫办副主任李延志说。

勐混村党总支书记岩温叫算了一笔账,不提村里的固定租金收入和农户养殖一头牛挣得四五千块元,每户农村仅卖牛草、玉米杆等,就能增收了数千元。“按照牛草(甜象草)每亩产草10吨算,以250元/吨回收用作饲料,农户每亩增加2500元收入。原来废弃的甘蔗田里的甘蔗梢,玉米田里的玉米杆,又能增加上千元的收入。”

如果仅农民受益,可企业却迟迟不能获利的话,这件事情也是做不长久的。一旦企业支撑不住或是没有相关补贴,村里的贫困户很容易重新返贫。

澜沧百诗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佳跃坦言,公司扎根勐混村后,同样受益匪浅:通过租赁养牛场和屠宰场,节省了一大笔前期投入,减少了投资风险;原本养殖场中的草料需要从总部运输过来,运输成本高昂,现在就地取材,由农户提供牛草料后,又降低了成本;为农户提供养殖技术指导后,家家户户养牛的热情高了,变相增加了公司产能。

“我们筑巢引凤,就是希望能实现多方共赢,期望投资养牛场和屠宰场的数百万扶贫资金,撬动数千万甚至上亿元的民间投资,在实现区域产业兴旺的过程中,让老百姓真正脱贫致富。”李延志说。


种植姬松茸成为新的产业脱贫项目

在现代社会,养牛是个技术活。但对世代养牛的勐混村村民来说,他们有自己的养殖传统。想要在短时间内,让村民接受现代化养牛技术,难。光最初阶段的帮牛打针,就让村民打心底里抗拒。

相比建设养牛场,转变村民的思想观念,显得更难。这件事尚未解决,紧接着,村里又来了个新的产业脱贫项目——姬松茸种植基地。

“我们是带着项目慕名而来的。在上海市农科院的技术支持下,我们通过萃取提炼姬松茸的精华,研发出一款健康产品。但大规模种植姬松茸,对区域的气候和温度等有严苛的要求,最好是海拔在1200到1600之间,气候在16度到32度之间,才能实现高产量。而勐混村的自然条件完全符合这样的标准,于是我们通过松江区民政局以及合作交流办,找到了这里。”松江区百姓义工公益发展中心负责人吴晖告诉记者,姬松茸的产品附加值高,受到市场认可,能够帮助村民早日脱贫致富,这也是百姓义工公益组织的初心之一。

其实,一位福建籍贯的投资人和吴晖想到了一起。早在半年多前,他就来到村里投资姬松茸种植基地。但与养牛一样,村民对于陌生事物的接受度不高,村干部也吃不准这样的产业项目,是否具备可行性。

“姬松茸前期种植投入不小,这笔钱谁来出?”、“村民辛苦一年种植出姬松茸,不受市场认可怎么办?”......一个个现实的问题摆在村干部们的面前,项目因此迟迟难以推进。

“如何分辨项目好坏、与企业打交道、签好完备的合同......对于我们来说,都是相对陌生的。幸好有上海的援滇干部手把手指导,让我们看到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特别是最终如何确保村民的利益,保证税收属地化等,都是我们迫切想学习的。”派驻勐混村的扶贫干部胡学俊说。

在上海援滇干部的协助下,经过反复论证,运营姬松茸种植基地的西双版纳勐海桐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勐混村签署协议:事先为村民垫付菇棚租金,种成后保价回收;松江区百姓义工公益发展中心免费开展技术培训,使村民短期内学会了专业种植技术,并负责销售相关产品。

“农民出土地,企业出资金。我们以援建的形式,先给与老百姓起步资金,让他们把大棚先搭建起来。目前一个大棚的投资在3万元左右,等一年后,姬松茸成熟产生利润,再分期还款。”吴晖说。


上海援滇干部把“店小二”精神带到云南

在这样的协议框架下,勐混村和村民的风险被降到最低,村干部有了做村民思想工作的底气。李文春成了村里首批尝试种植姬松茸的人,只有他实实在在的赚到钱了,这个项目才能破冰,吸引其它村民参与。

于是,作为村里“思想解放”的致富领头人,李文春前一阵是做农户思想工作,让他们接受现代化的养牛技术;后面又学习种植姬松茸,每天起早贪黑在田地里劳作。“家里种了30亩皮儿茶,10多亩玉米和稻谷,还养了200多只鸡。主要靠我和妻子在忙,好在儿子这几年也能帮上忙了。”

去年底,李文春盘算了下一年的家庭总收入,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认为哪怕再辛苦一些也值了。“没想到光两个姬松茸大棚项目,就能有12万元的收入。再加上卖饲料、卖茶叶、卖鸡,去年我们家毛收入就有20万出头,能存下八九万元的存款。”

感觉姬松茸项目做起来一帆风顺的,还有御扬未来生物科技西双版纳公司的负责人吕钰娟。作为吴晖的合作伙伴,她负责在上海乃至全国销售由姬松茸作为原料的相关健康食品,企业总部设在上海松江。

“刚刚来投资的时候,我心里也没底,毕竟这里人生地不熟。但没想到在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等事项时,十分顺利,没有预想中的繁杂环节。上海援滇干部还帮我们代办很多审批事项,享受到了在上海的企业服务。”吕钰娟表示,上海援滇干部来到这里以后,把上海的服务企业的“店小二”精神也带来了。

勐混村党总支书记岩温叫表示,通过对口扶贫,如今村里形成了循环农业产业链:村里修路建养牛场、屠宰场,引来专业农业开发公司运营,增加了村民养牛的附加值,而当地主要农作物玉米、甘蔗等也被养牛场收购,作为牛饲料;上海干部招商引资来了姬松茸种植基地,成长周期快,经济附加值高,养牛场中产生的牛粪则是种植姬松茸的优质肥料。

除了自己的小日子蒸蒸日上,李文春也带领村民一起致富。“今年我准备再搞两个姬松茸大棚,大家看到我赚钱了,也想加入进来。去年村里总共才10个姬松茸大棚,今年要增加到50个。”

作为村民代表,李文春还成了村里监督委员会主任。“我的责任就是看村里要报的项目合理不合理。如果不合理,我可以一票否决。去年,我就否决掉了两个项目。”

“这两年,我还想去上海看看,看看进口博览会。”说到这里,李文春又腼腆的笑了起来。

栏目主编:王志彦
图片来源:李成东 摄,被采访对象供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5)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