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记者会后没几天,总理又说这件事,深意何在?
分享至:
 (170)
 (19)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解放日报评论员 2020-06-02 06:30
摘要:一切政策措施,都要检视并清除落地过程中的时间迟滞、关节阻滞,让“及时雨”及时下到微观主体身上;对落地效果,也应及时评估、因需及时优化,真正体现出“等不起的紧迫感”。

特殊时期的全国两会,将“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视作当务之急。两会前夕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也强调要增强微观主体活力,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强调,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当前的困难、风险、挑战,积极引导全社会特别是各类市场主体增强信心。

疫情以来,上海针对稳企业,已出台一批纾困政策,并启动了规模浩大的面向企业的大走访。这些工作的初衷,正是在特殊时期帮助企业切实解决实际困难,支持企业抓好防疫工作和复工复产,进而帮助企业找回发展的节奏感。

这些举措,是“救急”,又不只是“救急”。一方面,稳住企业,才可能稳定就业、稳住市场。能否在企业最困难的时候真心实意、及时主动为其纾困,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一批企业的前途命运,关乎经济的基本盘。一方面,对待企业的态度和手势,亦直接关乎营商环境水平,而只有一个微观市场主体受尊重、有活力、有发展空间的环境,才算是一流的营商环境,也才能诠释“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也是因此,对于这些举措,需要从“救急”“谋远”两个层面双管齐下。

就“救急”而言,当前重中之重,是提升各类惠企政策和纾困措施的有效性,这就要求政策设计要对路、实施要精准、落实要直达。各项政策措施,应当聚焦市场主体的紧迫需求,尤其是事关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核心环节,精准细致,不能大而化之;其落实落地,更要务求“直达”、杜绝“空转”。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围绕“六稳”“六保”,提出出台2万亿元新增财政资金,强调必须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不得有中途截留。6月1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新增财政资金直接惠企利民工作视频座谈会,再度重申,特殊政策的资金使用必须“一竿子插到底”

“2万亿”如此,大大小小的政策措施都是如此。一切政策措施,都要检视并清除落地过程中的时间迟滞、关节阻滞,让“及时雨”及时下到微观主体身上;对既有政策措施的落地效果,也应及时评估、因需及时优化,真正体现出上海应有的“等不起的紧迫感”。

就“谋远”而言,上海既要抓住机遇,把握窗口期,积极争取更多利于长远的资源和项目落地,释放长远的政策红利,并不断增强各项政策举措的灵活性、协调性、配套性,取得“最大政策效应”;更要在制度环境上持续加力,切实营造对各类市场主体平等相待的、公正、法治、高效的营商环境,让各类企业能够享有日常充足的“阳光雨露”,并不断降低其制度性交易成本,使得更多微观主体能够冒出、能够生存、能够专心且放心地参与市场竞争。

上海的优化营商环境行动已经进入3.0版,在经历过疫情洗礼之后,我们理当更加懂得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性、迫切性和长期性,以更高标准和更大改革力度,不断推动营商环境各方面的持续提升。

在此基础上,还应着手构建一个既有大企业“顶天立地”,也有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的企业生态,用一个顺畅运转的生态系统,帮助企业找到自己的市场需求和内生动力,从而更好地“活下去”——这种更深层次、更可持续的稳企措施,正是上海作为经济中心城市需要主动探索、创造经验的。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蒋迪雯 摄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本文刊于6月2日《解放日报》,原题为《救急谋远,让微观主体充满活力——论“在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发力点突破口”②》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9)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