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健康 > 医声医事 > 文章详情
本市铺开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蓝图:医保支付、职称评聘、新药申报等将有新动作
分享至:
 (11)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杨子 2020-05-29 19:39
摘要:“为确保学有所用,本市还将出台政策,允许临床、口腔类别医师通过考核后,提供相应的中医药服务,参加中西医结合职称评聘。”此外,上海还将探索建立中西医融合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

一张关于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蓝图已在上海徐徐铺开。5月25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日前,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已抓紧制定《实施意见》重点任务分工方案,落实各委办局主体责任,同时加强对政策落实的指导、督促和检查。今天,记者从落实《实施意见》的新闻通气会上了解到,其中涉及的七个方面、二十五条意见将在更详尽的路线图、时间表中有力、有序的推动并落到实处。

加大资金投入,中医医保支付方式或将改革

市卫健委副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张怀琼介绍,本次《实施意见》提出,要改革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其重点需要在“一体化”政策中探索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差别化”管理,进一步激发中医药服务的潜力和活力。“一是完善市、区两级中医药管理机构,配备中医药管理人员,强化中医药主管部门行业管理职能;二是推进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优化中医药价格形成机制,合理确定中医药服务收费项目和价格;三是落实体现中医特点的中医医疗机构绩效考核、评审评价等制度,坚持中医办院方向;四是完善符合中医药规律和岗位特点的中医药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推进中医药人才评审、使用改革。”

他指出,为贯彻“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工作方针,上海下一步将统筹考虑中医药相关资源布局和利用、加大落实对中医药事业的资金投入政策、深入推进中医药融入社区健康服务一体化发展、完善中西医会诊制度,推进多学科联合门诊、中医医师参与西医病房查房、成立联合病房等多种形式合作,构建中西医一体化服务模式。

中医医联体下沉家门口,综合医院也将协同突破

《实施意见》中,创新中医医联体建设模式成为优化中医药服务体系的三大重点任务之一。张怀琼介绍,“上海中医医联体”构架为“4+X”模式,“4”即全市东、南、西、北四大区域中医医联体;“X”即系列中医特色优势专科专病联盟,目前由中医临床重点专科牵头的29项专科专病联盟正在建设中,尤其在社区,未来也将带出一支队伍、打造一批特色品牌,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中医服务。

据悉,目前本市中医药在社区健康服务中已实现了全覆盖,下一步,常见病、慢性病防治和重点人群健康管理中,中医药技术方法将进一步推进;第二,社区也将推广一批中医适宜技术、打造一批中医特色服务品牌,培养一批社区“小名中医”;第三,中医药与社区养老等服务资源将深化整合利用,在儿童、妇女保健和亚健康人群中应用中医药,推进中医药与养生养老融合发展。

“中医并非中医医疗机构一家之事。”张怀琼还介绍,本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就不难看到,中西医结合工作在上海有着很好的基础。下一步,本市力争在肿瘤、内分泌、脊柱病和康复等专业领域中取得新突破,形成一批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建设若干在全国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中心;在康复领域中,更加深入地推广应用中医技术方法。同时,花大力气,全面加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的中医药工作建设。

出台中西医结合职称评聘保证学有所用

《实施意见》还指出,中医药事业要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强大的人才队伍作支撑。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胡鸿毅介绍,院校教育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下一步,学校将开展多学科融通的、更为开放的一流本科及一流高层次人才“同心圆工程”;第二,将携手综合性大学探索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如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深入实施医教协同、医文结合、医工融合;第三,形成“认证引领、产教融合、双证融通、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中医跨学科特色人才培养格局;第四,将教育链与传承链、创新链、产业链紧密结合,尤其推动中医药养生健康文化进校园,在青少年中种下中医药智慧的种子。

胡鸿毅坦言,目前,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依然面临瓶颈,如高层次的领军人才短缺问题。“下一步,本市一将加强国家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二将继续在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创新;三将进一步加强中医药领域博士后人才培养。”在他看来,中西医结合人才,是中西医结合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在院校教育阶段,将中医课程列入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并适当增加比重,还将建立更加完善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为确保学有所用,本市还将出台政策,允许临床、口腔类别医师通过考核后,提供相应的中医药服务,参加中西医结合职称评聘。”

此外,上海还将探索建立中西医融合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全科医师本身不应分为西医和中医,应该在掌握西医、预防保健等知识的基础上,再加上中医的养生保健、适宜技术和中医各种诊疗技能,为百姓提供全面的简便验廉的医疗服务。”

鼓励院内制剂新药申报,走出科技化国际化道路

在上海,“传承”在中医药学术进步中扮演重要角色。上海市名中医、曙光医院主任医师、石氏伤科传人詹红生介绍,本市已有创新举措在全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首创以“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为基础的中医药学术思想传承模式,以“明星战术”效应培养高素质中青年中医专家和临床学科接班人;开创性地将师承教育与学位教育相结合;首先开展中医流派传承研究基地建设,对于传承三代以上、目前还有传人在临床一线开展工作、生命力比较强的海派中医流派,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还有海上名医传承高级研修班和老中青三代的学术共同体建设项目等。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介绍,中医药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它是基于人的医学模式,也是人与自然社会相统一的理论与实践。几千年基于实践形成的中药性味功效理论,是防治疾病的基础;基于疾病变化规律形成的经典名方,可整体调节与多靶点作用,实现安全有效的治疗。”

为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本市下一步将开展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系统开展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临床研究,通过循证筛选确定一批中医治疗优势病种和适宜技术、中药产品,为中医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依据;多学科交叉促进中医药创新研究,加强中西医药院校强强联合,发挥中西医结合学科人才与资源的集聚效应;协调中医中药发展,增加创新中药和先进中医医疗器械研究开发投入,鼓励基于医疗机构制剂的中药新药申报,服务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为了更好推动中医药国际化,本市将继续加强中医药标准向国际标准的转化,积极参与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的研究与制订,推动建立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国际标准体系,不断加大对现有海外中医药中心的支持力度,打造中外人文交流、民心相通和服务国家外交发展的名片。

栏目主编:顾泳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