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上书房 > 文章详情
虽然你曾经历童年,但长大成人的你,可读得懂孩子?
分享至:
 (6)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彭薇 2020-06-01 08:02
摘要:每个人都经历过童年,但经历过童年的成年人读得懂孩子吗?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每个人都经历过童年,但经历过童年的成年人读得懂孩子吗?

由“非吼叫妈妈”俱乐部策划、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成长1+1”原创亲子共读小说(6册),也许能帮到你。

这是一套很特别的书,作者们笔下的主人公原型就是自己家的小孩。家庭教育的困惑和焦虑,不仅是家长的难题,也是儿童教育专家的挑战。从6名儿童文学家细腻的笔触中,体味孩子的叛逆和成长,也感受父母的窘迫与变化,让人不禁感叹:教育不是说教,文学和故事的潜移默化更加有力。


体会家庭教育的亲切感
■  儿童文学是浅语的艺术,它们朝向童年之“轻”
■  我们都希望,这个世界每个孩子和大人都能被温柔以待

上书房:这套丛书的作者既是父母,也是作家。作为丛书的主编,您能谈谈出版这套亲子共读小说是出于何种考虑吗?

萍(《女生究竟是一种什么生物》作者:现在的孩子从一出生就面临巨大的压力。毫不夸张地说,有的孩子从出生开始,家长就为他“倒计时”,距离小升初、中考、高考还有多少天……教育是每个家庭都会面临的难题,家长和孩子相处、沟通和交流时,都遇到了什么?有怎样的想法?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和大家分享?我们既是作家,也是普通的父母,可以写一套亲子共读的小说,将这些以文学和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

儿童文学是浅语的艺术,它们朝向童年之“轻”。卡尔维诺曾引用保罗·瓦莱里的诗句———“应该像鸟儿那样轻,而不是羽毛。”只是,这样的轻究竟有多难?或许,朝夕相处的平淡让父母们得以穿越生命之“重”。作者和自己的孩子同时奔跑在他们创造的现实与幻境中,和孩子之间有一种身体和心灵的互动,加强彼此的认同感,让我们更加体会家庭教育的亲切感。

上书房:作者正是有了家长这一身份,赋予了这套丛书更多的现实意义。6本亲子丛书都有哪些视角和特点?

萧萍:6部作品中,《成长是多么不容易》是成稿最早的,它写于上世纪90年代。这次出版,在原作基础上做了超过1/4的修订和删改。作者张旻的作品不仅让家长们领会如何和孩子相处,如何与生活和解,更重要的在于他提供了一类比较少见的少年形象,且在塑造这一形象的叙述中,渗透着一种儿童文学少有的反讽意味,这在儿童文学中比较少见。

《六年级的时间维度》关注了当下的校园霸凌、网络中的暴力和性等敏感话题,显示了作者简艾身为母亲的细腻入微的社会忧思。同样归为学院派的是谈凤霞的写作,《守护天使》包含了许多社会性话题———关于流浪动物、失忆症老人和自闭症儿童,关于青春期女孩的升学压力和成长困惑。每章节以小主人公日记的短诗形式结尾,有一种别致的形式感。

谢倩霓是特别擅长用白描手法写作的作家,将生活中寻常小事写得活色生香。她为自己的双胞胎女儿写的系列故事拥有一众粉丝,《亲爱的小姐妹》是以另一种视角延续了精彩的家庭故事。她的育儿经是心够大,眼界够宽,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和自由。作品《女生究竟是一种什么生物》是整套书创意的最初来源,也是我自己的写作过程———一个写了快10年、还在进行中的专栏文字的精选,同步孩子的成长与生活,也写一位母亲的焦虑和困惑。

星河的作品《炸进时间漩涡》,入选了2019年中国作协的重点扶持作品。像作者以往的作品一样,对于时间的恢宏建构与想象性描摹,充满了星河式的人文科幻与理想主义。我们都希望,这个世界每个孩子和大人都能被温柔以待。

少一些成人的偏见
■  他们读不懂童年,读不懂那些空洞下的丰茂
■  孩子最初的成长都始于一个美好、温馨而稳定的家庭

上书房:这套丛书写出了千万个家庭相似的痛点,得到不少家长的认可。大人们会发现,自己并不十分了解孩子的世界。

萧萍:对孩子来说,这个世界只存在两种人:要么有趣,要么无趣。同样的,这个世界也只有两类事情:好玩的和不好玩的。还记得《小王子》里有一段孩子对成人的无情拷问———“我把我的杰作给大人看,问他们怕不怕。他们回答说,‘帽子有什么好怕的?’”可实际呢,孩子画的不是帽子,而是正在消化蟒蛇的大象。这是孩子和成人的截然不同之处,也是无数大人会被孩子们无情淘汰和屏蔽的原因。因为他们读不懂童年,读不懂那些空洞下的丰茂。

比如,我的书里写到孩子在马桶盖上转陀螺,因为上面的曲线最适合两个陀螺碰撞,比陀螺盘还要好。在孩子眼中,没有干净和不干净的概念,而成人的眼光却不一样。这也促使我反思自己教育和看待孩子的视角问题。所以,今天的儿童文学作品,不妨从关注孩子们暗语般的口语现场开始,少一些成人的偏见。

张旻《成长是多么不容易》作者:书的两个版本相隔20多年,我们所面临的成长和教育的问题,在现实中似乎变得更令人担忧。从孩子眼中和心灵中的感触里,折射的才是生命成长的状态。好比自然界植物,在含苞待放的过程中,每一秒的放大可能都显示出某种奇观,但大人们一般看不到这些,只在乎开花的形态。

记得我在另一本书《中国父子》里说过这样的话:“中国的父母恐怕是世上最奇怪的家长,他们最疼孩子却最不知欣赏孩子。”“慈爱变成了无原则、无节制的溺爱,严格变成了事无巨细的唠叨、随心所欲的训斥和浅薄无知的吓唬。”在父母和社会的眼中,有所谓的“好孩子”的标准,他们的表现被认为符合主流价值观。与此对应的是,另一些孩子则被“边缘化”了,其实他们也应该拥有生机勃勃的人生内容。这恰恰是文学需着力表现的内容。

上书房:中国的父母也很矛盾,被社会标准裹挟着,不知如何做出平衡。

张旻:《成长是多么不容易》的父亲角色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内心始终有两种声音,有互为对立的两种价值观,他始终处于调和这种矛盾的状态,在孩子面前塑造一个永远正确的父亲形象,甚至做出奇葩的事:某一天,忽然把平时给孩子买的课外书,包括全套《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等撕毁,以惩罚孩子在学习上的不自觉;几天后,又以孩子“认错态度端正”为由,将那些书再买回来。父亲的这种表现通过一个10岁孩子的视角讲述,是孩子眼中的父母,有反讽的意味。

萧萍:其实,父母和孩子发生冲突或对立时,孩子的行为看似一种唱反调,但这也是发自他内心的批判性、挑战权威的思维,我们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大人总说孩子不会有烦恼,其实并非如此,大人们要学会认同孩子们的独立性和个体性。

也许在成人看来,一些并不严重的事情,在孩子眼里却是天大的事情。孩子的情绪难免起伏波动,做智慧的父母,就要善于把握孩子的情绪,发现情绪的线索,顺藤摸瓜,找出原因,和孩子多沟通交流,在情绪中把握教育的良机。我相信,孩子最初的成长都始于一个美好、温馨而稳定的家庭。

用惊奇之心“雕刻”日常
■  惊奇之心,是一切感受和发现的来源
■  有些东西会留下来,不经意间就在孩子的成长路途中洒下光点和痕迹

上书房:丛书中,不少作者都有这样的体会:日复一日的日常生活,是一位锲而不舍的雕刻大师。在家庭教育中,大人们该如何顺势而为?

谢倩霓(《亲爱的小姐妹》作者:一个生命所有的生长轨迹,都隐藏在平凡、琐碎、庸碌的日常生活里,它们都会成为形成孩子性格、心理走向和成就孩子未来的关键。我认为,惊奇之心,是一切感受和发现的来源,是每个人与世界更好地关联的纽带和动力,它也是一个让孩子保持快乐、阳光、健康的内心密码。当我成为一对双胞胎女儿的母亲时,我考虑最多的,就是如何让孩子拥有一颗惊奇之心,去热情地感知和拥抱世界。

我常把孩子带到大自然去,让她们感受春天的明丽、夏天的火热、秋天的萧瑟、冬天的严酷,聆听鸟儿鸣叫、虫儿呢喃,观看日升日落、星辰满天,这是我找到的孕育惊奇之心的第一把钥匙。在孩子们眼里,哪怕一粒沙、一颗小石子,都是神奇的,也会引发好奇和欢喜之心。这些内容虽然是作品里的文学描写,也是我的家庭教育理念在作品中的植入。

星河(《炸进时间漩涡》作者):我的作品写了数学的世界。孩子如果不喜欢数学,家长就有一个普遍认同:学数学是强压,很艰深,又无趣。恰恰是家长的这种认知和暗示,让孩子对数学没了兴趣,甚至心生畏惧。

日常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很有意义,比如我给孩子购买大量的贴纸书,按照一定规律粘贴,需要孩子动脑筋,这对女儿后来的数学思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和孩子聊天时,我会解释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除了数量关系,还有图形、分类等,家长要做个有心人。

上书房:读懂孩子,激发孩子,是每个家长应该做好的功课。

星河:是的,教育的意义恐怕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我所做的很多都在激发孩子的兴趣———喜欢玩泥巴的孩子也许是未来的雕塑家,喜欢瞎嚷嚷的孩子说不定是一名待开发的歌手,喜欢胡涂乱抹的孩子很可能成为一名画家……我的女儿喜欢数字与图形规律,我并没有让她朝着数学家的方向努力,只不过希望她在今后从事任何工作时具有逻辑思维。

谢倩霓:还可以在千篇一律的生活中激发和培育孩子的惊奇之心,让他们看到单调里的复调、平凡里的感动。我坚持每天自己买菜,周末时带她们去菜场,看菜场里丰富的物产、嘈杂沸腾的人气;我坚持带她们运动,我们一起打篮球、羽毛球、乒乓球,骑自行车、玩滑板车、溜冰、扔飞碟,体会跳跃腾挪、挥汗如雨的快意;我坚持每天接送她们上下学,第一时间倾听她们来自校园的故事和心得,我们一起惊喜、叹息,生气、高兴;我坚持每天晚饭后跟她们一起散步,观察和喂食小区里的流浪猫,关注路边哪棵树将要开花、结果……

我不知道这些场景和过程中的哪些东西会在孩子心里打下烙印。但我能肯定,有些东西会留下来,就像阳光雨露一样,不经意间就在孩子的成长路途中洒下光点和痕迹。所以,我试图用文学的方式将它们呈现给其他家长和孩子们共享。

无条件的爱才会“生根”
 ■ 中国式家长可能忽略了孩子们内在空间里对精神情感、个体发展的感悟与追求
■  爱,永远都是孩子拔节生长所扎根的丰沃土壤

上书房:孩子慢慢长大,了解人生,一条切近的通道就是了解自己的家庭、身边的亲人和朋友。父母用什么来打通这条通道?

简艾(《六年级的时间维度》作者:我们感叹,现在的孩子真聪明,懂得挺多,也非常难管。中国传统社会中,家长潜意识里对孩子进行思想情感的控制和干预,同时又对满足孩子的物质生活方面有些骄纵和溺爱,中国式家长可能忽略了孩子们内在空间里对精神情感、个体发展的感悟与追求。这些都成了我小说中的叙事背景。

我写的是常态孩子与他们的成长。当下一些常态儿童在父母、社会环境的逼压下,产生了很多心理问题。儿童文学更应重视常态儿童的成长,只有他们身心健康,在未来才能成为向善、向真、向美的主流力量,形成良性的人际环境,对世界有着更良善的探索和追求。

谈凤霞(《守护天使》作者:我认为,爱,永远都是孩子拔节生长所扎根的丰沃土壤。小说中,安安的爷爷奶奶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相守到老;父母相互体谅,给了安安亟须的力量,使她懂得责任担当。生活在有爱的家庭中,孩子会获得安全感、和谐感和幸福感。小说中的“妈妈”有我的影子,对于孩子成长的困惑与焦虑,常使我深受折磨,而等待、倾听、理解、包容和祝福,是化解的良方。

上书房:爱,是最大的守护能量。没有不爱孩子的家长,家长往往并不知道如何去爱孩子。

谈凤霞: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优秀,但不是每个人都具备出类拔萃的优秀能力。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如果我们无法改变其“短”,要做的就是接受其“短”、助长其“长”。家长要认识到孩子的独特性,是现实中独一无二的“这一个”,不是理想中完美无缺的“那一个”。

我的小说中,妈妈给安安读过一句话:“如果我们走进别人的生活,就要成为别人生命中的礼物。”这也是特别打动我的一句话。要成为别人生命中的礼物,需要同理心和行动力。同理心不是去迎合别人的感情,而是理解和尊重别人的感受。很多时候,亲子之间的冲突也是家长缺乏同理心或和孩子沟通不足而带来的误解。有了同理心,我们可以减少挑剔、抱怨、责怪、冷漠等负面言行,取而代之的是给予孩子真正需要的体贴、抚慰、鼓励和扶持等正向举动。

因为纯粹,所以强大。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这样孩子心中才会有一股生了根的“爱的力量”。尤其当孩子学习陷入困境时,我们更要想想“无条件的爱”。我们要用适当的方式告诉孩子:孩子,我们不是因为你优秀才爱你,而是因为“你就是独特而美好的你”而爱你。

栏目主编:顾学文 文字编辑:顾学文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