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观见 > 文章详情
习近平连续强调的这项战略,如何让中国经济顶住疫情? | 两会观察
分享至:
 (187)
 (14)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杜晨薇 2020-05-27 06:31
摘要:市场希望看到的是“盘活”,甚至是“增量”,是整个内需体系走上可持续的正向循环道路。

全国两会的舆论场,不是第一次谈“内需”,但今年尤为特殊。受全球疫情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国际贸易投资萎缩,“投资、出口、消费”这“三驾马车”中,出口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暂时弱化。此时,“扩内需”已不只是一项发展策略,更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基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谈到,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两会前,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也强调,要“积极扩大居民消费,加快推进投资项目建设,形成供需良性互动”。

中国是有14亿人口的庞大消费市场,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全球最大,消费升级方兴未艾。连续6年,消费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每个微观个体,都曾靠“买买买”为国作过贡献。然而疫情的到来,对消费尤其是线下消费产生了直接抑制作用,又通过影响就业、威胁中小企业生存,间接伤害着消费市场。

前不久,全国有28个省份、170多个地市,先后发放了190多亿元消费券,目的很明确,就是要用最短的时间,让消费回温。上海4月末推出一场规模空前的“五五购物节”,活动开幕仅4分钟,上海地区就产生了1亿元消费支付实时金额,不光复苏了消费,还提振了市场信心,整个城市“活”了起来。

当然,消费要真正发挥出经济带动的作用,单单完成“回补”远远不够,市场希望看到的是“盘活”,甚至是“增量”,是整个内需体系走上可持续的正向循环道路。

这其中,首要解决的是消费能力问题,是居民就业问题。只有保住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才能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进而激活消费市场、驱动消费升级、稳定未来消费预期。反过来,也只有让消费市场旺起来,国内的微观市场主体才能活跃起来,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经济增长点。

更为根本的,则是要解决供需关系问题。只有通过供给侧改革,实现供需匹配,甚至形成供需相互促进、升级的良性互动,才能不断激活经济增长动能。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罕见地写入了“改造提升步行街”这样一个“小动作”,折射的正是这个道理。

向来以体验式、休闲式消费为卖点的步行街,是线下消费的缩影。然而过往国内的步行街,有些并不能适应群众需要:同质化的业态,拥挤杂乱的布局,使之逐渐在线上消费的挤压下失去生存空间。2018年底,商务部在全国启动了11条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其中包括近年来广为人知的西安大唐不夜城。改造后的大唐不夜城,仅凭引进古装表演真人版“不倒翁”,就俘获了一众网友,多次“霸榜”热搜,成为具有吸引力的热门景点。

2019年,这11条步行街总客流量超过9亿人次,增长了22.6%,实现营业收入1250亿元人民币,增长17%。由此可见,想要激发市场的回响,终究还是要靠各个行业主动发力、改革转型,寻求商品、服务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契合点。

尤其在传统企业,供给侧改革与否,不仅关乎市场反馈,更直接决定着自身存亡。疫情催生了许多消费新场景,如生鲜新零售、在线展览展示、在线医疗、在线教育、线上办公等。在国内外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它们突出重围,甚至成了“逆势增长者”。这些在线新经济业态中,有的是根植互联网的全新商业模式,亦有不少是在传统产业基础上,与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嫁接而成的。改革不仅让他们找到生存之道,甚至反过来带动需求升级,创造了社会经济的新增长点。

在线新经济已是炙手可热的新风口,为其发展提供技术基础和信息通道的“新基建”也是投资热点,而通过新基建提供更高速的网络空间、更强大的算法与算力支撑,从而加速软硬件的应用,催生更多全新的商业模式,最终能激发出源源不断的消费动能。

这个“新”字,已经让投资、消费找到了最佳结合点,也意味着扩大内需拥有了面向长远未来的重要砝码,意味着内需体系逐步走向循环促进的好路子。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新华社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4)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