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市场解码 > 文章详情
最会做生意的农民除了能直播带货,还要学会这件事
分享至:
 (6)
 (5)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任翀 2020-05-20 07:10
摘要:农民要善用互联网时代的“新农具”。

直播带货的潮流正从城市向市郊大地蔓延,越来越多的农民举起了手机,开始“直播带货”。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仅在新浪微博、央视新闻与快手等联合举办的一场公益带货直播中,就销售了1亿多元的湖北省农产品。

上海市郊农民的直播带货热情也很高涨。疫情刚发生时,笔者认识的部分合作社负责人还只是刷手机的“吃瓜群众”,如今已经能有模有样地通过互联网平台开设直播间,吆喝当季上市的西甜瓜、西瓜、桑葚、水果番茄等农产品了。一场直播下来,也能有十几单或几十单订单。尝到了甜头,跃跃欲试的农业生产带头人和农民更多。有人因此评价,互联网时代,手机是“新农具”,直播带货是“新农活”。

不过,从农村生产的实际看,“新农活”的内涵要比直播带货更加丰富。

以直播为例,目前传播较广的方式是直播带货,包括各家互联网平台也注重宣传互联网吆喝“买买买”的效果。可在其他行业,直播除了能带货,还能“种草”;而且即便不直播,也可以通过录播来“种草”。这些做法是不是也值得农民试一试?

之所以这么建议,是因为笔者发现,很多农民包括农业生产带头人都是第一次尝试直播,看到镜头会发怵、会紧张,受直播效果影响,有时候带货的成果不一定明显。如果改成录播,拍摄过程可以暂停、重拍、编辑、润色,农民的接受度和最后录播作品的呈现情况更完美。而这些作品可以利用在线新经济中的“种草经济”,构成“线上种草-线下消费”的闭环。

一段时间以来,“种草经济”在城市经济生活中的助推作用已经非常明显。在小红书、抖音、大众点评等平台上,网友发布的各种体验文字、视频能获得高度关注,从而吸引更多的网友“打卡”消费。城市里的很多商家也把握这种趋势,主动发布各种“种草笔记”,吸引潜在消费群体。由于商家对产品、服务的了解程度更深入,不论是精心准备的“种草视频”或“种草图文”,还使直播的“种草笔记”,都取得了很好的转化率,变成实实在在的消费金额。

城里商家的这种变被动“种草”为主动“种草”的做法,市郊农民也可以拷贝不走样。因为综观那些热门的“种草笔记”,大多有共同点:有特点、有故事。而在广阔的田野之间,恰恰有丰富的素材。

比如,上海在乡村振兴中建设了了很多示范村,一个比一个漂亮。这些示范村除了提升当地村民的生活质量外,也是市民休闲观光的好去处,并且能通过市民带动当地旅游、餐饮等第三产业发展,提高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不过,市民对这些示范村的休闲观光特色和资源了解得并不多,要么靠口口相传,要么依托部分网友的“种草笔记”;而示范村及村民主动利用“种草经济”吸引市民的,寥寥无几。

与之相类似,还有市郊的很多农家乐、农庄。它们以“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结合的方式发展,销售农产品未必是主业,所以通过直播带货吆喝自己,不那么贴切;相反,“种草经济”更有利于这些农家乐、农庄获得人气、打开市场。

再比如,在农产品的生产流通环节,也有值得“种草”的内容:创新的种养方式、新培育的农产品、有特点的当季农产品等,每一类背后都有故事。“讲故事”是“种草经济”打动观众的一种重要方式——把乡里田间的故事用手机记录下来,再通过互联网传播出去,吊起市民消费的胃口,从而形成“农民讲故事,市民听故事,田头/线上来消费”的新闭环。

在线新经济的蓬勃发展改变了很多行业对互联网的态度,农民主动直播带货也是积极信号。但还要看到的是,在线新经济的内涵很丰富,“新农具”的应用范围也很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农民以及各类农业生产带头人既要了解借助互联网吆喝的重要性,更要解放思想、拓展思路,不妨把田间地头的故事变成一篇篇“种草笔记”,全方位展现新农村的魅力。

栏目主编:吴卫群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笪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5)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