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视觉 > 见识录 > 文章详情
观众超4.7万,“召唤”——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美术、摄影主题展闭幕
分享至:
 (19)
 (1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蒋迪雯 杨可欣 2020-05-09 10:12
摘要:5月8日,《“召唤"——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美术、摄影主题展》在中华艺术宫闭幕,共有近900批次团队预约观展,累计观众超过4.7万人次。

疫情期间,上海的1649名援鄂勇士,鏖战江汉,共计78天。

为讴歌时代英雄,1800名文艺工作者创作了13000多件艺术作品,从中遴选产生了800多件参展。


许多基层党支部、团支部将参观展览作为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组织生活。

由20余位画家创作的巨幅画作《召唤》将入藏中华艺术宫。

解放日报社副总编陶峰代表主办单位向水粉肖像画《张文宏》作者吴正恭颁发捐赠证书。

解放日报的记者赖鑫琳在《召唤》展研讨会上介绍,2月7号他跟随上海医疗队进入武汉,一待就是45天。21次穿着防护服、戴护目镜,进入到各种红色污染区进行采访、拍摄,其中包括武汉的这些定点收治新冠患者的医院,还有各种方舱医院。他感受到,上海的医疗队队员真的是拿命在工作。

赖鑫琳的摄影作品《如释重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是3月10号武汉的方舱医院休舱时拍的,他用“我一定要进去,所以我进去了”来表达党报摄影记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好照片可遇不可求,但是进去了才有机会等到。他说:“当时我在拍其他东西,看到之后,我觉得他就像一个宇航员,在太空里面经历了漫长的飞行,突然落地到地球的感觉,这个画面非常打动我,于是就拿一把椅子站在上面拍了下来,整个过程持续一分钟,他看到我拍觉得不好意思,就出去了。”

刘海粟美术馆副馆长靳文艺(左二)、上海美术学院教师李根(右二)、《解放日报》特派武汉摄影记者赖鑫琳(右一)、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主持,与观众分享“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

《解放日报》特派武汉摄影记者赖鑫琳与观众分享武汉采访心得。

花18小时连续创作才成就的书法作品《英雄榜》,作者张丰谈到,无论是从体量、还是字数,《英雄榜》比一部《道德经》还要多,创作过程是一个难忘的体验。

起初,接到写名字这样的任务,张丰拍胸脯说没问题,后来发现话说太大,因为写名字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至少有三个比较难。

第一,书法作品讲究用笔,草书是连续用笔,写名字要一个一个看。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原来的创作就像在高速公路上开车一样,上了高速直接一口气开到上海下车。而这是在地面上跑,要遇到红绿灯,没办法像诗词那样一口气写很多,时间上保证不了。

第二,书法讲究变化,百家姓张、王、李、刘多字重复出现,作为书法很忌讳每一个字都写的一样,排布非常整齐,那效果就不是很好。但如果每个字都变化,就可能认不出来,所以这也是一难。

第三,从章法上考虑,分几条写怎么分,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最后他还是觉得不够完美。

来自曙光医院的上海市第三批援鄂医疗队,以及国家中医医疗队的10多位队员在“英雄榜”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平龙(左二)、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张丰(右二)、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金山农民画画家金兴健(右一),与观众分享“要感动别人,必须先感动自己”。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郑辛遥(左二)、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主席雍和(右二)、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李守白(右一)、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涌豪主持,与观众分享“文艺新时代的前浪与后浪”。

虽然《“召唤”—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美术、摄影主题展》落下大幕,但《召唤——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主题摄影四城联展》5月7日在上海环球港、苏州环球港、淮海环球港、江南环球港同时开幕,意犹未尽的观众还可以继续欣赏到这些作品带来的震撼和感动。


观众赶上末班车观展。

栏目主编:张春海 文字编辑:张驰 图片编辑:张驰 编辑邮箱:8903168@qq.com
上观新闻 蒋迪雯 摄影报道
视频采制:杨可欣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