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张文宏为何要对这些人说,“别做梦了”?
分享至:
 (136)
 (1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朱珉迕 2020-05-03 06:31
摘要:比之奢望风险“归零”,“常态化”更需要通过治理能力的提升,实现同风险“共生”甚至“共舞”。

在历经数个月的鏖战之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所带来的信号,却有正反两面——国内疫情防控态势持续向好,并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成果”,无疑是令人信心倍增的好消息。但全球疫情的走势,及其广泛且很可能极为深远的次生影响,又让人无法轻言乐观,更难有松懈。

既有信心,也不乏纠结,这是眼下颇为常见的心态。能否适应“常态化”,很大程度上就在能否调适好这样的心态,怎么在纠结之中找到一种平衡。往小了说,它关乎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心情与状态;往大了说,它直接指向全社会的一种风险观。

谁都感慨,新冠实在是一个捉摸不透的病毒。而这场疫情早已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演变成全面冲击全球经济的重大事件,更可能深刻影响全球治理格局和全球化走向。其所触发的一系列关联性风险,尤其是对世界经济和全球化前景的冲击,带来了空前严峻的考验,亦让我们对“风险社会”有了极为真切的感知。

应对风险,必须有足够的忧患意识。尤其是在复杂程度多年罕见、堪称“百年一遇”的风险面前,不能没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见叶知秋的敏锐”。

仅说疫情,国内疫情防控至今,成果有目共睹,但中央至今没有使用“胜利”二字。也就是说,这是一场并没有打完的“仗”,此刻的些许松懈和对潜在风险的些许轻视,都可能让先前的成果付诸东流,甚至酿成“更大的风险”——“五一”当日,近来出现疫情反弹的黑龙江被国务院全国通报,就是一个明确的警告。

看不到风险,往往是最大的风险。从鏖战到常态,对风险的重视程度不应下降,更不能对风险“零认识”。但另一方面,常态化下,同样要杜绝一种片面追求“零风险”的倾向,不能稍有风险就大惊小怪、畏手畏脚,甚至惊慌失措。

现代社会是风险社会,风险往往无法回避,也不必回避。很多时候,“零风险”只是一个理想状态,不可能真正达到,也不能等一切风险都归零了才考虑其他工作。这是理解“常态化”的一个重要维度。

国内疫情高发阶段已经过去,但仍可能有相当一段时间的偶发、散发。同时,尽快恢复经济社会发展秩序的需求已经日显迫切。对风险保持必要的淡定,避免“因噎废食”,同样是当务之急。

不妨听听“网红医生”张文宏的大白话:“很多人认为,现在疫情应该一个病例都没有,我们才可以回到一个正常生活。那我现在告诉你,你别做梦了,这种生活是不正常的。”——全世界大流行的状态下,出现偶发病例并不奇怪,彻底消灭风险倒是奢望。如果以“存在风险”为由,动辄采取“一刀切”的、不合时宜的措施抑制正常的社会活动和发展需求,或是因为风险就心安理得地不作为、慢作为甚至阻碍他人作为,由此产生的社会运行成本和发展迟滞后果,同样是“更大的风险”。

比之奢望风险“归零”,“常态化”更需要通过治理能力的提升,实现同风险“共生”甚至“共舞”。这意味着正视偶发风险的存在,并通过及时有效的预警、监测和防控措施,迅速地“控制”风险,并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加快发展。而正确风险观的背后,也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发展观和治理观。

能够客观认识风险,这是科学;能研判并防控风险,这是能力;能在防风险的同时推动发展、优化治理,这是担当。“常态化”下防风险,更要讲科学、更要提能力、更要有担当。

我们需要用“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从最坏处着手,争取最好的结果而面对世界终将开放、正常交往终将回归、发展终究要向前推进的大势,身处上海的我们,需要多一些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意识,去支持市场加快活起来、经济加快热起来、社会加快好起来,进而逆势走出“向上向好”的发展节奏。

当然,我们亦需要让一张风险防控之网织得更细、更密,用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支撑起同风险“共舞”的深层自信。

题图来源:海沙尔 摄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