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四史”学习教育之改革开放史①|奋楫者先:30年前,浦东如何迈出第一步
分享至:
 (33)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依群 徐涛 2020-04-25 06:31
摘要:百舸争流、奋楫者先。

1990年之前,上海,黄浦江以东广大区域的现代化转型,是几代仁人志士的共同夙愿。1990年4月18日,李鹏总理在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五周年庆祝大会上宣布,党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加快浦东地区开发,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成为这块热土迅速崛起的标志性事件。

三十年来,自水国而成大陆,由荒土而开通衢,浦东新区如今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今天,人们走在外滩,眺望黄浦江对岸那些摩天大楼构筑而成的城市地平线,那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最佳展区。

这一世纪奇迹是如何发生的?浦东开发开放的第一步又是如何迈出的?传奇故事还要从百年前开始讲述。

几代人的共同夙愿

一条黄浦江将上海划隔开来浦西、浦东。五口通商开埠后,浦西一带得到了快速开发,上海成为亚洲乃至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而仅一水之隔的浦东广阔地区,发展十分缓慢,仍旧保持着传统江南的水乡面貌。浦东的近代化起步远远要晚于浦西,百余年来,江的这边与那边,宛若是两个世界。

最早致力于开放浦东的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仁人志士。清末民初,以李平书、黄炎培为代表的浦东同人会,面对殖民主义的侵略扩张进行了坚决抵制,反对浦东土地转为洋商“道契”,希冀用建立“浦东特别区”等方法、措施,保全浦东作为中国土地的独立地位。他们在爱国爱乡的真挚情感支撑下,兴利除弊,提倡实业,发展经济,做出了不少切实的努力。

孙中山先生是站在中国高度、用全球视野审视这方热土的第一人。第一次世界大战过后,为了让中国摆脱列强剥削的弱国地位,他用尽所学,伏案制定一本《实业计划》。其中第二计划之第一部“东方大港”,是孙中山一生所遗存诸多文字中,描述上海最为系统的一篇。

孙中山当时就指出在浦东开展建设,具有两大优势:首先,地理位置优越。浦东滨江临海,只要通过摆渡、桥梁或江底隧道连接两岸即可使浦东地区内外通敞。浦东地处地理位置优越,不受严重环境污染,是理想的居住区。随着交通的便利,配套基础设施的跟进,浦东的繁华是指日可待的;其次,建设浦东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没有旧城区难改造的历史包袱,不需要拆迁旧建筑。且地价低廉,无需耗巨资购买土地,具有省钱、节时的明显目标。按照孙中山的设想,他的“东方大港”将来必能发展成纽约之规模。然而残酷的政治动荡下,中山先生的设想注定无法付诸实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上海市长陈毅也有过开发浦东的设想。他用睿智和深邃的目光眺望黄浦江东岸,动情地说:“浦东是块处女地,一江之隔,就变成了遥远的地方,多可惜啊!”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建立,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现实,使他无力顾及浦东的开放。

此后几十年间,历届上海市领导也都曾一再将浦东开发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却因为现实的各种条件约束,都未能如愿实践。

浦东依旧是那个缓慢挪移前进的乡土,直到改革开放之后,几代人的共同夙愿才得以实现。

党中央下定决心

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新时期。在我国南部相继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一批经济特区,又开放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全国上下呈现生机勃勃的发展新貌。上海长期以来是我国的经济中心城市,经济规模和运行绩效一直领先全国。然而,整个20世纪80年代,由于开放力度远逊于我国南部的经济特区。曾经创造“十个全国第一”的工业城市上海,城市老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城市基础设施陈旧,生活居住条件恶化,生产发展空间狭小。上海的经济优势逐渐弱化,国内生产总值由居全国之首,降为第6位,财政收入出现滑坡。

上海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又孕育着重振雄风的动力,开发浦东再一次被提出。

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市委、市政府组织全市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职能部门的专家、学者,针对上海城市发展战略方向,尤其是新市区的选址,开展深入研究和广泛讨论,形成了北上、南下、西扩、东进4套方案。经过多方权衡,东进开发浦东方案最终胜出。1984年12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调研组提交的《上海经济发展战略汇报提纲》中,正式提出上海的城市和工业布局“重点是向杭州湾和长江口南北两翼展开,创造条件开发浦东,筹划新区的建设”。1986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在上报给国务院的《上海市总体规划方案》中,再次就浦东新区开发提出设想。1987年6月,开发浦东新区中外联合咨询小组成立,副市长倪天增任中方组组长,美籍华人科学家林同炎教授任外方组组长,原上海市市长、国务院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主任汪道涵任总顾问。这个小组进行了大约一年时间的可行性研究,形成了浦东开发的规划构想。

1989年,面对异常复杂的国际局势,邓小平在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明确指出:“现在国际上担心我们会收,我们就要做几件事情,表明我们改革开放的政策不变,而且要进一步地改革开放”,“要进一步把开放的旗帜打出去”。他还说:“我已经退下来了,但还有一件事,我还要说一下,那就是上海浦东的开发,你们要多关心。”

1990年邓小平在上海过春节,听取上海关于开发开放浦东设想的汇报后,非常明确地表示支持。他指出:“要实现适当的发展速度,不能只在眼前的事务里面打圈子,要用宏观战略的眼光分析问题,拿出具体措施。机会要抓住,决策要及时,要研究一下哪些地方条件更好,可以更广大开源。比如抓上海,就算一个大措施。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

把浦东的开发开放作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领头羊,构筑面向21世纪的全方位、高层次开放新格局。邓小平指出:“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他强调:“上海开发了,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

1990年2月26日,上海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了《关于开发浦东的请示》报告。4月12日,党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原则同意开发开放浦东问题。4月18日,总理李鹏代表当党中央、国务院向国内外正式宣布了这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重大决策。6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上海市委、市政府原则同意上海报送的《关于浦东开发的请示》报告,同时指出,开发开放浦东是一件关系全局的大事,一定要切实办好。使之与90年代经济发展和建设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国际城市的要求相适应,成为21世纪上海现代化的象征,成为适应国际性城市及外向型经济发展需要的世界一流水平的新区。

党中央的战略决策,正式揭开了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序幕。

一个着眼于长远未来的宏大工程

1990年4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了以上海市常务副市长黄菊为组长浦东开发领导小组。5月初,又设立浦东开发办公室,夏克强任主任,沙麟、黄奇帆任副主任。5月20日,上海浦东新区正式宣告成立。

浦东新区此时的行政区域包括原川沙县,上海县三林乡,黄浦区、南市区、杨浦区的浦东部分,面积计有52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63万人。

浦东开发开放一开始就是一个着眼于长远未来的宏大工程。

浦东新区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依托浦西,发展浦东,努力把浦东新区建设成为具有合理的城市布局,先进的综合交通网络,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便捷的通讯信息系统和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的现代化新区。同时,要充分利用浦东开放的有利时机和政策,促进浦西发展,推动上海经济走上良性循环和外向型发展的道路,增强和发挥上海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并为长江流域、沿海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和走向世界作出贡献。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浦东新区的规划布局按照“一心、多团、多轴”的原则展开布局。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步展开。从时间序列和空间排列上,在重点开发建设浦东新区中心核的同时,将沿3条发展轴线逐步展开,形成5个各有侧重、相对独立的综合分区,分别为陆家嘴-花木分区、外高桥-高桥分区、庆宁寺-金桥分区、周家渡-六里分区和张江-北蔡分区。

浦东新区开发开放具体步骤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开发起步阶段(1991-1995年);第二是重点开发阶段(1996-2000年);最后是全面建设阶段(21世纪的前20至30年),在21世纪把浦东新区建设成为上海现代化的象征,使其成为适应国际性城市及外向型经济发展需要的世界一流水平的新区。

邓小平一直十分关注浦东开发开放的进程。1991年2月,他再次提出“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到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1992年2月,邓小平又指出:“浦东开发比深圳晚,但起点可以更高,我相信可以后来居上。”

1993年1月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宣布成立中共浦东新区工作委员会和浦东新区管理委员会,设址于浦东大道141号,由赵启正任书记和主任。新区党工委下辖了3个部门,新区管委会下辖7个部门,10个职能管理部门实行党政合署,打造一个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同国际接轨的精干高效的新型机构。党工委和管委会共有800名机关人员编制,管理近300万常住人口和522平方公里的浦东新区,以及十分繁重的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宏大的经济发展项目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管理事务。

至此,浦东开发开放的组织准备、规划准备、政策法规准备工作皆已完成。

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20世纪最后十年,浦东开发开放的进程大略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990至1995年,是浦东新区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形态开发阶段。为了进一步支持浦东的开发建设,1992年1月,国务院宣布扩大浦东新区部分项目审批权和资金筹措渠道。1992年10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宣布“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海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把开发浦东从地方发展战略提升为全国的发展战略,有利于形成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和增强中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上海则以“两桥一路”带“三区”(南浦大桥、杨浦大桥、杨高路、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外高桥保税区)为中心,集中力量进行了浦东新区的市政基础设施和重点小区的开发,展开第一轮十大基础设施热火朝天的建设。

1996至2000年,浦东开发开放正式转入了基础开发与功能开发并举的阶段。为了支持上海国际中心城市建设和促进浦东形成金融、贸易等功能,1995年6月,国务院给予浦东扩大对外开放方面新的功能性政策。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又对浦东新区提出了新要求,希望能“在体制创新、产业升级、扩大开放等方面继续走在前面,发挥对全国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这个五年当中,在实施第二轮十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浦东新区加快了四个重点小区的开发,扩大吸引外资、内资,加快形成金融、贸易功能,提出“缩短战线,扩大战果”“开发一片,建成一片”“内增实力,外抓形象”的措施,把开发建设的重点转到“重功能、重环境、重管理”上来。

上海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要求,坚持“振兴上海、开发浦东、服务全国、面向世界”,“以东带西,以西促东,东西联动”和四个“率先”(率先与国际接轨、率先实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实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率先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的战略,扎扎实实,埋头苦干,很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翻天覆地的十年

浦东开发开放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没有现成的经验,要靠在实践中探索前行。然而,起步是坚实的,浦东开发开放前十年取得的成绩让世人感叹和震惊。

经过10年建设,浦东新区的“腰包”更鼓了。浦东新区的原有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新兴产业体系逐步形成,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由1990年60.24亿元增至2000年920.52亿元,年均约递增20%;占全市的比重由1990年8.1%上升至2000年2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90年的4498元增加到2000年的56661元。1990至200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2272亿元,占全市1/4。2000年,地方财政收入56.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累计90.7亿美元,占全市1/4强。浦东新区已经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区域。

经过10年的建设,浦东新区的“客厅”更大了。2000年末,来自世界67个国家和地区的经营者在浦东新区投资了6635个项目,合同外资144.51亿美元。从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允许外资银行在浦东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后,已有51家外资银行在浦东落户,其中24家已经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对外贸易迅速增长。2000年进口额159.06亿元,出口额95.80亿元,进出口额占上海全市总量的23.3%。自从中外资金融机构、跨国公司中国总部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产权交易所、上海房地产交易中心、上海期货交易所、上海人才市场迁址浦东后,浦东的功能开发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层面,与全国和世界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经过10年的建设,浦东新区的“面貌”更美了。至2000年,浦东已经基本构架了向外连通五大洲四大洋,对内连接全国各地的交通网络。陆家嘴金融街区风格各异的现代化建筑、世纪公园的优美生态环境、世纪大道的绿化雕塑,展现了浦东新城区的勃勃生机,无限风光。以张家浜、三八河为重点的河道整治取得明显的效果,张家浜已经成为一条绿色的景观河流。浦东新区先后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区”和全国首家“国家园林城区”。

经过10年的建设,浦东新区的“生活”更嗲了。围绕民生的社会事业起头并进。教育方面,新建了中欧工商学院、杉达学院、进才中学、浦东外国语学校等120所;医疗方面,改造了东方医院、公利医院、第七人民医院,新建了瑞东医院、仁济医院东部、华山医院浦东分院。医疗床位增长28.3%,卫生人员增长11.4%;公益性设施,建设有上海科技城、源深体育中心、浦东游泳馆、浦东棒垒球场、浦东图书馆、浦东少年宫、浦东新区社会福利院等,文化事业固定资产增长14.3倍。2000年的浦东有33万户居民用上了洁净的天然气,燃气率达98%以上;人均绿地10.97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4平方米。连续两年,商品房预、销售始终名列全市榜首,“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彻底成为了过时的民谚。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说:“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判断。三十年再回首,得益于第一步迈得勇敢、迈得坚实,浦东新区发生了令全世界艳羡的惊天巨变,从一个以农业为主、基本属于前工业生活状态的地区,变成了一座功能聚集、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新城;以浦东开发开放为契机,曾经老旧的上海得以焕发新生,从“后卫”再次回归“前锋”,新时代更加充满自信,勇敢承担起“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这一肩头重任,奋力建设着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浦东也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重要象征。从新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到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得益于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相结合,浦东奇迹雄辩地证明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曹立媛
作者单位: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上海通志馆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