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抗疫论⑧ | 网格化治理走上社区抗疫一线,但仍有三大困境亟须破解
分享至:
 (52)
 (6)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廖秀健 陈佳 2020-04-07 06:21
摘要:由于基层社会问题日趋复杂,疫情复杂多变,网格化治理虽然为抗击疫情打通了“最后一公里”,但其在走上“治理一线”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潜在的弊病。

【编者按】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一次重要检验。针对疫情防治中呈现的一些新现象、新问题,社科理论界积极发声,贡献属于学人的智慧和力量。本着”思想温暖学术,学术关怀现实”的办刊理念,上海市社联《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于今年1月28日在全国社科学术界,率先推出“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下的抗击新型肺炎”主题征文。此次征文获得学界积极关注和支持,截至3月12日,共收到论文1500多篇。为更全面呈现人文社科学者对抗疫过程的思考,《探索与争鸣》与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思想汇”合作,从征文中选取部分文章组成“抗疫论”专栏予以刊发,希望引发更多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考验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调研指导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充分发挥社区在疫情防控中的阻击作用,把防控力量向社区下沉”。

网格化治理作为城乡社区治理的重要模式,位于基层治理至关重要的末端环节,俨然成为抗击疫情的首道防线,也是阻止疫情蔓延恶化的坚实堡垒。然而,由于基层社会问题日趋复杂,疫情复杂多变,网格化治理虽然为抗击疫情打通了“最后一公里”,但其在走上“治理一线”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潜在的弊病。

疫情暴露城市社区网格化治理三大困境

(1)执行机制困境:偏重“技治”,“德治”缺失

一是制度执行刻板、弹性化不足,视网络信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为“救命稻草”,忽视了制度执行的主体和对象均是人。过度依赖数据报告而忽视个体感受,过度使用技术力量而忽视人文关怀,制度执行漠视民众的心理因素,缺少事前沟通了解和宣传安抚,过度、强硬执行致使民众产生对抗心理而安全感、获得感降低。

二是制度执行偏差、形式化严重,片面地根据网格治理流程开展工作、执行制度,浮于“搜集信息”表面而脱离“提供服务”之本质。制度执行过度留痕、治理环节侧重过场,表格文件层层累压、形式主义层层加码,以致瞒报、漏报和错报等问题频发而贻误治理良机。

(2)监督机制困境:“归责”模糊,“督责”乏力

一是责任归属分散、强制性不足。动员社区居民、志愿者和专兼网格员等参与疫情防控,虽然能够集中力量并提升治理的民主性,然而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必然导致治理责任的分散化,加上作为“理性经济人”规避责任的心理,导致发生“搭便车、少干活”的情况。换言之,网格化抗疫的组织体系严密而责任体系粗陋,以致治理任务难以落实。

二是责任监督不力、有效性欠缺。一方面,网格员权责配置失衡,权力有限却背负繁重的责任,治理资源不足和治理职责加码之间的矛盾极为突出。另一方面,大数据等新兴技术蕴含着大量的伦理风险和责任,现有单向问责机制难以实现对技术工具和治理主体的双重问责,加之受“熟人社会”及亲邻关系维系的影响,导致内外问责、督责效能低下。

(3)联动机制困境:“横贯”封闭,“纵贯”脱节

一是格与格之间独立割据、碎片化严重。疫情期间,各个城市社区网格之间信息不对称、资源难共享,横向合作更趋零散。资源的错配、乱配和缺配,致使城市社区网格内生能力弱化,缺少主动的合作愿景和发展期望。

二是网格外衔接不良、联动性较弱。为了提升疫情治理的精细化水平,大量临时性的细小网格纷纷组建,形成格内有格的嵌套治理格局,这些位于治理最末端的网格难以被统一领导。此外,科层化的管理架构致使各网格难以将一手信息直接传达至疾控部门。

如何提高城市社区网格化治理效能

突发公共危机应对下的治理需求,呼唤着城市社区网格实现由多到精、从繁至简、自慢向快的转变。换言之,城市社区网格化治理应以治理效能的“稳、准、好”为导向,着重对制度执行、责任落实和联动合作予以综合考量。

(1)强化制度执行:坚持德法共治,“法、技、情”合一

优化城市社区网格化治理路径,制度建设是首位、制度执行是关键。应以强化制度执行为核心,发挥技术优势以优化治理过程、融入人文关怀以提升治理实效,不断推动城市社区网格化治理的法治化、科学化和人性化水平。

一是完善制度体系,密织制度执行网络。制度执行,重在人为。应贯通“中央—地方”城市社区网格化治理纵向制度体系,进一步明确网格地位、职责,优化网格结构、框架,同时发挥网格员“人熟、地熟、事熟”的治理优势,密织横向制度执行网,实现制度网络、执行网络和治理网络三网合一,推动制度优势充分转化为治理效能。

二是发挥技术优势,优化制度执行过程。制度执行,利在工具。科技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推手,也是网格化治理的重要支撑。应善用“网、数、智”等技术力量打造城市社区网格沟通、反馈和预警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获取—决策研判—执行传递—效果评估”过程优化,简化制度执行环节以提升效率、降低损耗。

三是融入人文关怀,提升制度执行效能。制度执行,优在体验。应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治理原则,充分尊重社区居民个体隐私和主观意愿,杜绝“复制表格、粘贴数据”等形式化的治理方式,戒除“粗暴执法、过度防控”等畸形化的治理行为,刚柔并济、德法共治,提升城市社区网格化治理的体验满意度。

(2)压实层级责任:推动权责匹配,“明、问、追”统筹

规范城市社区网格化治理流程,责任落实是核心,责任监督是保障。网格化抗疫虽然能够调动多元主体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也能整合基层治理资源,但发挥其治理效能的前提是实现权力和责任、权力和权利、职责和资源以及能力和责任之间的匹配统一。

一是明晰主体责任,搭建治理责任网络。责任落实,明责为先。应明晰党委、政府、街道、社区、网格和居民之于网格化治理的责任,根据权责匹配原则落实主体责任以牵住“牛鼻子”,划分参与责任以抓住“牛尾巴”,密织纵向层级责任和横向扁平责任网络,搭建立体化、全方位的网格化治理责任体系,以确保治理目标有效达成。

二是强化问责力度,提升网格专业水平。责任落实,问责为本。应通过问责提升城市社区网格化治理主体和方式的专业化水平,秉承责能匹配原则,定期对网格员进行综合教育和专业培训,增强网格员综合研判和风险应对能力;同时以制度化的方式明确问责情形、对象、方式和程序,提高问责的规范化水平。

三是丰富督责形式,合理配置网格资源。责任落实,督责为要。在明确城市社区网格治理职责的基础上下沉治理资源,以资源合理配置为首要职责,及时回应民之所需,激发社区居民主人翁意识,拓宽民意表达渠道,构建居民满意评价和绩效评估相配合的督责体系。

(3)协同部门联动:加强内外衔接,“横、中、纵”协调

提升城市社区网格化治理实效,部门衔接是基础,部门协同是根本。网格化抗疫的最大优势是扎根基层“点对点、面对面”地发现治理症结,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策略。其中,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精准对接居民需求,解决问题的关键则在于实现网格之间乃至网格与部门、街道、社区和居民之间的协同合作。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完善组织领导体系。联动合作,内核至上。应加强城市社区网格化治理的领导核心,密织党建网络体系,创新“党建+网格化服务”治理模式,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嵌入在网格化治理的中心,充分发挥党建之于基层供需对接、危机化解、纠纷解决等公共事务合作治理的引领、保障和促进作用。

二是深化纵向联动,健全网格吹哨机制。联动合作,框架为主。应健全城市社区网格吹哨机制,进一步下移吹哨权限和触发点,赋能、赋权、赋财于网格,优化并细化“网格吹哨、街道督促、部门报道”纵向联动工作机制,将网格“贴近实际、精细划分”等组织优势和地理优势充分转化为城市治理效能。

三是密切横向协同,打通内外合作壁垒。联动合作,破壁先行。应以网格为中心整合区域内党、政、人、财、物等优势治理资源,同时打破网格之间及其同街道、社区和居民之间的合作壁垒,避免网格独立割据,走出由于信息不对称和资源不共享而引发的治理力量分散和治理效能低下的困局。

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呼唤着更为全面、更为精细、更为通畅的基层治理模式,以及更为有效、更为迅捷、更为科学的治理工具,这不仅是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巨大挑战,同时也是寻求改革与突破的重要机遇。

(作者单位:重庆市党内法规研究中心、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周丹旎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徐佳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6)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