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福寿园首席品牌官伊华:我是怎样从一个时装模特转身进入殡葬业的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伊华(徐蓓整理) 2020-04-03 09:12
摘要:殡葬行业所做的,不仅仅是处理遗体,它更是在呵护过往的记忆、家庭的情感和社会的温度。

又一年清明快到了,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在这个特别的传统节日里慎终追远、怀念故人。究竟什么是生命的意义?我们应该有怎样的生死观?从福寿园国际集团首席品牌官伊华在“造就”演讲讲述的故事和感悟中,我们也许可以得到一些启迪。以下是伊华演讲的主要内容。

『这个行业也是需要美的』

我是来自殡葬行业的一名女性从业人员,从1996年进入这个行业,至今已有24年。我为什么会进入这个特殊行业工作呢?

16岁那年,我曾是中国第一代的时装模特。那时的我,像每个女孩一样,有着美好的憧憬,希望呈现最美的自己。但我出身于教育世家,爸爸妈妈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一致反对我当模特,所以我的模特梦最终没有实现。


工作中的伊华  (图片由作者提供)

后来,我又进入外资企业工作,还曾经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当过市场营销总监。那时我才二十几岁,但是,我觉得富足和安逸来得太早,对一个人的生命没有太大的意义,反而会成为前行道路上的阻碍。因此,1996年6月1日,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没人敢去甚至很多人忌讳的殡葬行业作为我未来的事业。

这个决定,当然再一次在家庭里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我的爸爸妈妈说:以后人家问我们,“你女儿在哪里工作?”我们说不出口,也抬不起头啊。其实,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让我深深体会到这个行业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更多的年轻人加入。于是,我对我妈说:妈,你给我一点时间,我希望能够带领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登上大雅之堂,因为这是所有中国人都需要的服务,它也是需要美的。

今天,我可以很自豪地说,在这24年的从业过程中,我只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把殡葬做美。

我希望这种美能够透射出家庭的情感、社会的温度,能够让更多的人在告别亲人的这一刻感受到生命真正的意义。所以,我们做了三件事情:第一件是把公墓变成公园,第二件是让告别变得美丽,第三件是让传统祭祀变成现代纪念。

『更是在呵护过往的记忆』

有些人觉得,你们殡葬行业,不就是烧一烧、埋一埋吗?答案肯定不是这么简单。

有一年,我代表中国殡葬业参加全球殡葬大会,进行了5分钟的演讲。演讲后,有一个美国人现场提问:你是怎么理解信仰问题的?

这是一个足有3000人参加的大会,我又是中国殡葬行业的代表,所以我仔细想了一下,对他说:非常感谢你提这个问题,通过我自己这么多年在殡葬行业的观察,我发现,我们的信仰不像西方社会那样在教堂里,“信仰”可能表现在祖先的坟前。中国把清明节定为国定假日,它是一个祭奠祖先的节日,是除了春节之外,每家每户都得聚在一起的重要日子。

全球殡葬大会共有4天的会期,在我回答了这个问题之后,那个美国人只要在会场或者其他场合看见我,都会远远地对着我鞠躬。

回到国内,我开始想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把殡葬做得太简化了?殡葬行业所做的,不仅仅是处理遗体,它更是在呵护过往的记忆、家庭的情感和社会的温度。所以,我们要把这一份事业提升到推进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高度去做。

『向遗体捐献者致敬意』

2002年,我们在全国创建了第一座遗体捐献者纪念碑。很多人问,你们一个墓园,为什么要建遗体捐献纪念碑?

这个念头,来自我不经意间听到的一件事。一个遗体捐献志愿者的家属向我讲起他家里的事情。他爸爸妈妈在生前签下了遗体捐献志愿书,可是当他父母离开之后,子女却不愿意兑现这个承诺。我问他是为什么。原来,捐献的遗体被送到医学院、用于给学生上解剖课后,就会集体送到火化场火化,而火化之后,家里人是收不到骨灰的。这样一来,每年清明节的时候,没有地方去扫墓,子女觉得有很多遗憾,所以不愿意兑现遗体捐献的承诺。

这件事让我挺受触动的。在走访了50个遗体捐献志愿者的家庭后,我们决定做这样三件事情:第一,为这个义举树碑立传。在这座遗体捐献者的纪念碑上,刻着上海每一位遗体捐赠者的名字;第二,在我们的推动下,医学院的学生在大体解剖前有了一个仪式———向大体致敬;第三,遗体解剖完之后,医学院会向捐赠者家属出具一张证明,这张证明上有全体师生的签名,表示对遗体捐赠者的崇高敬意。同时,还确定在每年的3月1日举行社会公祭活动。

我们觉得,墓地不仅是安葬逝者的地方,它也是一个能让我们纪念社会群体的地方。

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每年只有两个遗体捐献实现者。到了今天,全国各地一共有30座遗体捐献纪念碑,上海每年的遗体捐献实现者超过2000人。这让我们觉得特别欣慰。

『既要生死两安,更要生死两悦』

我们希望更多的中国人能够在和亲人告别的这一刻,领悟到向死而生的意义。因为只有悟透死亡,才能够了解生命的真谛。

曾经有一部日本电影《入殓师》,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影片中,一位大提琴手误打误撞成了一名入殓师。起初他对这个职业抱着排斥的心理,但后来逐渐热爱上了这个职业。借着这位新手入殓师的眼睛,电影通过呈现各种各样的死亡,展现了围绕在逝者周围的充满爱意的人们。

殡葬行业沉寂千年,因为传统观念的束缚使其难以改变,但是改变并不是不可能的。我一直对员工们说,我们今天做的不是一个简单的职业,而是一个精神抚慰的事业。所以,2016年,福寿园创办了中国殡葬行业第一所学院,叫生命服务学院。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学院能够把死亡教育、生命文化、生命服务等理念更广泛地传递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我们来到墓地,送别亲人,不只是为了生死两安,更是为了生死两悦。生命的价值不是一路奔跑做加法,我们也要学会有能力去做一些减法。生命当中最重要的不是物质层面,而是精神层面、情感层面。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从死亡中读懂爱,感悟爱。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徐蓓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