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浦江眼 > 文章详情
境外返沪居民“转运”无缝衔接:凌晨抵达浦东机场,半夜回到小区仍有人迎接
分享至:
 (7)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舒抒 2020-03-09 17:43
摘要:“大家都知道,回到上海后要自觉隔离,没有人对居家观察提出质疑。”

3月7日傍晚,一架韩国首尔飞往上海的航班抵达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设在T1航站楼的境外返沪旅客登记处又热闹了起来。排队等候的队伍中,一位年长女性旅客怀中未佩戴口罩的婴儿,引起了长宁区机场驻点人员蔡昕仪的注意。

“您好,您还有口罩吗,小朋友也需要佩戴口罩。”用中文和英语重复了两遍后,看到对方依旧有些疑惑的表情和咕哝出的几句韩语,蔡昕仪意识到,这位韩国奶奶可能尚未明白自己的话。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中新社记者摄影。

虽然才上岗第二天,但对处理语言不通情况已有不少经验的她立即回到登记台,翻出一只专门配给女同胞的“小脸口罩”递给了这名旅客。不过,口罩对婴儿来说似乎仍大了些,蔡昕仪又指了指口罩绑绳,比划了一个打蝴蝶结的姿势。这下老人完全明白过来,顺利地为小朋友佩戴好了口罩。

看到祖孙二人防护措施终于到位,蔡昕仪这才放心离开。在她转身的瞬间,一旁正等候登记的一名旅客向她伸出了大拇指。隔着厚重的防护服,蔡昕仪也伸手比出了一个“赞”,引得对方咧嘴一笑。

这是过去4天来,虹桥机场T1航站楼里发生的再平常不过的一幕。3月6日以来,长宁区已派驻155名机关干部及志愿者奔赴虹桥机场、浦东机场一线岗位,24小时不间断地协调街镇车辆衔接、入境人员登记、分流接送、后勤保障和数据汇总,从旅客下飞机那一刻起,直到安全抵达住所完成登记,一条“无缝衔接”的转运链、生命链由此诞生。

3月9日,长宁区派驻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机关干部志愿者服务队合影


【一】

“日行两万步”已不稀奇

长宁区是上海境外人士居住和工作最密集的城区之一,此次派往虹桥、浦东两大机场的人员中,就包含了12名外语志愿者,在长宁区委宣传部任职、拥有英语专业八级证书的蔡昕仪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还有日语志愿者,是长宁公安分局的民警,大家平时的十八班武艺这次都用上了。”蔡昕仪告诉记者,抵沪的境外旅客一般分为三类:英语流利的外籍旅客,只需英语志愿者出马,就能沟通无障碍;不会英文,但掌握简单中文单词的旅客,通过比划和单个词汇的沟通,也能顺利完成填写;中英文都不佳,这一类旅客比较棘手,此时一旁会日语、韩语和中文的热心旅客会前来帮忙。

记者查阅抵沪航班时发现,虽然虹桥机场的航班数量没有浦东机场多,但航班抵达时间却颇为集中。因此,控制好登记和人员护送的效率,防止短时间内登记“摊位”前的旅客聚集,成了驻点志愿者们的首要任务。

3月7日下午,蔡昕仪负责翻译的登记摊位前迎来了一名中年韩国旅客。对方很客气,但一坐下来就无奈地摆摆手,“English, not good, Chinese, not good.(英语不好,中文也不好。)”看到对方至少掌握了一些简单的英文,蔡昕仪先是递上了长宁区专门制作的中英文对照版《防疫健康提示》《重点国家入境人员私家车接送登记表》和《重点国家入境人员集中接送登记表》,然后在英文页面耐心地一字一顿地询问对方,是否有私家车前来接送,并告诉对方不要乘坐地铁或出租车、网约车回家。

“一组旅客从完成登记到前往停车场乘车离开,一般至少需要20分钟。”长宁区检察院副检察长黄冬生负责全区虹桥机场驻点人员的协调工作,他告诉记者,除了在机场航站楼内的登记点填写在沪地址、过去14天旅行轨迹和个人信息外,乘坐私家车离开的旅客均有工作人员一对一护送至停车场。“刚开始我们想每完成2到3组旅客的登记再一同送他们去乘车,但实际操作后发觉旅客等候时间过长,还可能产生人员聚集,所以决定让我们自己人多跑几次,完成一组就送走一组。”

从航站楼步行前往停车场的路程并不短,这也让驻点人员每天的“微信步数”轻轻松松地就突破了2万步大关,有些折返次数多的人更是直逼“日行三万步”的记录。而当接送旅客的车辆抵达停车场后,驻点人员还要登记司机的姓名、车牌号和联系方式,一切核对无误后才目送旅客离开。此时,机场工作组的微信群内已将旅客的信息、在沪目的地发送给相应街道,街道再安排居委干部和社工在小区门口等候。“每一个环节都要严丝合缝,必须做到无缝衔接。”


【二】

想要认识防护服下每一张脸

“真的没想到。过去一个多月只在新闻里看到的画面,如今自己也成了亲历者。”

黄冬生说,这次驻守机场的任务事发突然,3月5日晚8时长宁区紧急召开会议,大家到了现场才知道,迎接自己的是前往机场一线支援这一光荣使命。“前一天晚上会开到10点半,第二天早上培训了如何穿戴防护服、做好防护,下午所有人就奔赴‘战场’了。”

生平第一次穿戴防护服,黄冬生形容整个过程“相当难忘”。“N95口罩、帽子、护目镜、手套一个都不能少,穿上才能切身体会,前线医护人员是多么不容易。”防护服很紧,穿在身上不一会就能捂出一身汗,口罩则勒得大家耳朵生疼,呼吸时产生的水雾经常让护目镜糊了眼,有队员还因此差点在护送旅客时踩空楼梯。甚至,连防喷溅面罩也不是很“听话”,在室内会反光,戴上没多久就会头晕。然而,无论是呼吸不畅还是长达10小时不能喝水、吃饭、上厕所,这些困难都被驻点队员们一个接一个地克服了。

“虽然我们都是第一次参与这样的任务,也都不是专业人员,但穿戴防护服的时候大家相互帮助,看到有人下意识要摸眼睛、摸口罩就马上提醒,感觉所有人都拧成了一股劲,都是一个战壕里的‘革命战友’。”

疫情开始后,黄冬生就带领区检察院的志愿者,成为第一批下沉街道一线的机关工作人员。这回再次承担使命前往虹桥机场支援,他说身上的责任又有了不一样的重量。

到岗第一天,现场桌椅配备不足,20多名队员只有2张椅子,大家谦让着都让对方休息。协调组马上与虹桥机场联系,当天傍晚机场就运来了增派的桌椅,让原本只有一张桌子的登记点增加到了3个“档口”,旅客等候时也有了更大空间,保持一米的排队距离。针对航班抵沪时间忙闲不均的情况,黄冬生也在协调让队员们几人一组进行轮休,到大客流出现时再全员上岗。

“我们不仅要守好国门,服务好旅客,也要关心每一个在一线奋斗的志愿者,让大家健健康康地来,健健康康地回去。”黄冬生说。

在蔡昕仪的防护服上,简单地写着“长宁蔡昕仪”五个字。上岗第一天,她将自己“全副武装”的照片给两个孩子看时,加起来才刚满10岁的两个小家伙还对妈妈的“新岗位”似懂非懂。一夜之间,自己也成了逆行者,她和“战友”们都还来不及相互认识,“等到战斗结束,一定再仔仔细细认识一遍防护服下每一张脸。”


【三】

机场居民区前后端“无缝衔接”

让驻点人员们感到欣慰甚至有些惊喜的是,几乎所有前来登记的旅客,都对上海的防疫措施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大家都知道,回到上海后要自觉隔离,没有人对居家观察提出质疑。”蔡昕仪说,还有境外人士主动提及,自己在海外时,社区和物业就提前告知,到了机场要配合登记。“这说明,不论是机场前端,还是社区末端,每一个环节都在尽全力打配合。”

3月8日深夜11时,家住长宁金色贝拉维小区的中国居民朴女士带着10个月大的女儿回到住地。此时,在小区门口迎接她们的不仅有门卫特意打开的一盏暖灯,还有来自荣华居民区的值班社工和小区物业的工作人员。

当天傍晚,朴女士乘坐的航班从日本东京飞抵虹桥机场,在登记点填表时,工作人员注意到朴女士并不乘坐私家车,而是搭乘统一安排的大巴回到居住地虹桥街道。考虑到她们的特殊情况,驻点人员第一时间通知虹桥街道提前安排转运车辆,让朴女士完成登记后无需等待,即刻乘坐大巴离开。

回到小区,社工先逐一为母女二人测量了体温,接着请朴女士扫二维码完成了返沪信息登记。物业则递上了一叠居委会专门为境外返沪居民准备的“防疫融情包”,包括多语种的防疫告知卡、漫画版本的居家观察温馨提示。荣华居民区党总支第一书记盛弘介绍,由于近日居民区内日韩地区返沪人员数量有所增加,下一步还计划在“防疫包”内增加一枚消毒片或是口罩,提醒居民时刻做好防护和消毒。

3月9日,长宁区派驻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机关干部志愿者服务队合影

记者了解到,每日从虹桥机场入境前往长宁区的重点国家旅客数量均保持在上海16个区前列,其中约80%为在沪常住境外居民。这些洋居民中,又有80%左右都居住在古北国际社区,即虹桥街道荣华居民区。通过街道网格中心和机场驻点组工作群第一时间反馈,旅客“前脚”在机场登记上车,各街镇“后脚”便开始安排人员在小区或大巴集中下车点提前等候。

即便是凌晨抵达的航班,返沪居民们也能在家门口看到迎接自己的“守夜人”。盛弘介绍,目前荣华居民区已实行24小时轮班制度,每晚都有2名社工与机场工作组对接,确保10分钟内对浦东机场凌晨抵港航班进行响应,完成居民登记后同样第一时间上报工作群。

栏目主编:唐烨
本文图片:受访者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