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健康 > 医声医事 > 文章详情
防控一线“筛查流调员”和随问随答“线上医生”无缝切换,她唯独没空“当妈妈”
分享至:
 (35)
 (5)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秦东颖 2020-02-28 16:16
摘要:“最近几天,看到日韩当地确诊病例不断攀升,我们在机场出入境的疫情防控更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不能让一个疑似病例从我们手里溜掉。”

在虹桥机场入境处一间简易的小房间,沈娟换上防护服,又开始一天12小时的发热旅客筛查及重点地区旅客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沈娟是长宁区程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主任,从大年初二上岗到现在一个多月,新冠肺炎疫情的变化发展,让她在虹桥机场的工作从“突发”干成了“常态”。 

沈娟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最近几天,看到日韩当地确诊病例不断攀升,我们在机场出入境的疫情防控更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不能让一个疑似病例从我们手里溜掉。”

“让旅客理解,他们才更能接受”

难得今年的春节单位没有排班,沈娟10岁的儿子盼着妈妈可以陪自己过个快乐玩耍的假期。大年初二上午10点多,由单位党支部党员组成的疫情防控突击队微信群突然响了,群里发布了关于“区卫健委派员增援虹桥机场对具有发热症状的旅客进行发热筛查”的招募令。 

正是需要党员冲在一线的时候,沈娟二话没说,第一时间报名响应,之后的指令是要求半小时内赶到航站楼,直接投身疫情防控最前线。“时间太匆忙,我着急出门,都没时间跟儿子解释,只能让他爸爸跟他说。”虽有愧疚,但沈娟相信儿子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理解自己。

沈娟经常穿着防护服连续工作近十个小时

沈娟和她的同事们被分配在入境和出境两个岗位,每个岗位2个人,一天12个小时一班。“我们跟机场海关检验检疫人员一起配合工作,筛查发热旅客,同时对16个重点地区的旅客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从工作性质来说跟医学有共通点,但沈娟还是要对机场海关的业务有个学习的过程,包括流调表是怎么填的,哪些是必须要填的,慢慢熟悉。“机场工作人员会把体温异常和重点地区需要排摸的旅客带过来,我们再进行测量体温、询问病史旅行史等一套流程,有些旅客还需要采集口腔咽拭子。如果旅客来自疫区、发烧到38摄氏度,就会被直接转诊到定点的同仁医院。”

沈娟说,“询问病史需要很仔细,不能漏掉一个细节。通常从量体温到流调的问询,每个人用时十多分钟,有些特殊情况还要询问得更多一些。比如有个韩国航班过来的旅客,之前跟一例韩国确诊病例坐过同一个航班,那肯定要详细询问记录。像有些职业是医生或是接触饲养动物的旅客,也需要特别关注。”

沈娟在对旅客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非常时期,多了一道关口,大部分旅客都能配合沈娟的工作,但也有个别旅客不理解、发牢骚。沈娟告诉记者,“有的湖北籍旅客,虽然现在不住湖北,但根据规定还是需要他们配合进行流调。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只有耐心解释,告诉他,’在我们这里把关,通过专业的检查,是对你和家人的负责。如果一切正常,你们也放心。’让旅客理解,他们才更能接受。”

“那个发烧的旅客想想有点后怕” 

虽说单位每年都会进行穿脱防护服的培训演练,但真要穿着防护服连续工作近十个小时,对沈娟来说是第一次,也是极大的考验。沈娟的连续工作时间甚至比很多一线护士还要长,为了减少防护装备的消耗,她尽可能不喝水,减少上厕所的次数。卫生服务中心领导拿来一箱矿泉水,十几瓶水她和同事一个月也没喝完。午饭也通常要等到航班间歇的下午三、四点才有机会吃上,此时饭菜早已凉了。

“一开始长时间穿防护服确实不适应,机场又是相对密闭的空间,一动就是一身汗,还不能喝水,询问旅客病史都是要不断说话的,口干舌燥,有时真感觉要虚脱了。”工作辛苦,但沈娟没有皱眉,而是谈笑间轻描淡写。

沈娟(左)跟同事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

相比体感的艰苦,沈娟更担心漏过疑似病人,“那会对自身、家人以及密切接触者接带来很大的健康隐患。”沈娟告诉记者,她的同事就碰到这样一个旅客,当时吃了退烧药登机,到了台湾后因为发烧被隔离。“这名台湾旅客当时体温37摄氏度多一点,按照规定,体温超过38摄氏度才能转诊,当时同事还是按照流程给予旅客告知书和签约相关承诺书,并予以放行。还好事后经过隔离,排除了新冠肺炎可能,否则我们这里的相关密切接触者都要隔离,想想有点后怕。一些旅客的心态是怕麻烦,担心因为普通感冒被当成疑似病例,所以就吃退烧药,想混过去。我们能做的就是更细心,不能只是流程化的询问,还是要看个体情况,循循善诱。”所幸,到目前为止,所有被筛查的旅客中没有一例确诊。

“因为换班麻烦,只能苦了儿子”

作为长宁区程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沈娟是一名签约2000余名患者的家庭医生,经常找她问诊看病的患者有七八百人。她也是上海第一批优秀家庭医生,以她名字命名的“沈娟家庭医生工作室”曾被评为党员先锋岗。这段时间,因为沈娟一直在疫情防控一线,微信和电话成为她和患者联系的方式。

“虽然有代班医生可以配药,但很多病人因为跟我熟悉,所以有什么问题还是会随时问我。”沈娟目前做一天休一天,休息的日子就不停地接电话、回微信,成了患者的“线上医生”,“有的患者感冒了,因为担心疫情,不敢去医院,就来问我。我会仔细问清症状,随着病情的变化,跟踪问诊,给他们建议。因为彼此熟悉,患者对我有依赖度,我就用专业知识给他们出主意,也缓解了他们焦虑的心情。”

沈娟的丈夫是长宁区新华街道的工作人员,最近这段时间,也是义不容辞地坚守在社区抗击疫情的第一线。社区防疫工作吃重、繁琐。春节期间,爸爸妈妈经常不在家,懂事乖巧的儿子没有一句抱怨。沈娟心疼儿子,也只能狠狠心,“有两次正好我跟他爸爸都是排夜班,我回家要晚上12点了,因为换班麻烦,只能苦了儿子,给他留好饭菜,让他自己吃。”

疫情面前,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在虹桥机场的那间小屋里,是看不见硝烟的战场。正是像沈娟一家这样的全情付出,才构筑起一道暖心的健康防线。

栏目主编:顾泳 题图来源:采访对象 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5)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