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浦江眼 > 文章详情
一座农民动迁小区,却住了来自几十个国家的租客……上海一个“国际化”社区的抗疫故事
分享至:
 (39)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勇娣 2020-02-27 20:45
摘要:这里的社区干部和志愿者们正通过全天候的努力,把“力度”和“温度”传递到社区的每个角落。

大门口的志愿者中,特地安排了两位懂外语的年轻人;现场的宣传语、告示书和登记表,有中文、韩文等不同版本……2月27日上午,记者来到闵行七宝镇的天安豪园小区,见到了一幅“国际化”的防疫场景。

“我们这是一座农民动迁小区,但租住的外籍人士却有近千人,来自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几十个国家。”正在门口值守的漕宝路第三居民区党支部书记朱美丽告诉记者,整个小区有1776户居民,其中,本地村民、来沪人员、外籍人士各占三分之一,算得上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国际化社区。

人员结构有点复杂,疫情防控却容不得丁点含糊。记者采访发现,这里的社区干部和志愿者们正通过全天候的努力,把“力度”和“温度”传递到社区的每个角落。


老外报告自己体温“38.7℃” 


询问、测温、登记……疫情防控期间,各小区的进出口,看起来大同小异。但天安豪园的出入口,却看起来有点不一样。

除了国际化的特征,大门一侧的快递收取点更像是一个特卖场。那里不仅搭起了漂亮的遮雨棚,还分了生鲜货品和普通快递两大区域;在快递区域,外侧摆放的是当天件,隔天还没取的包裹,则放到后面的货架上,并按照楼栋号、快递公司进行了分列,方便居民前来领取,快速离开。

“这个小区的志愿者真好,不仅帮我们摆放、整理包裹,还定时进行消毒。”一位正在卸货的快递员情不自禁插话道。

正说着话,一位女士走上前来找社区干部,说是要帮一位返沪的外籍租客办理居住证。朱美丽告诉记者,最近几天,从国外返回来的外籍租客有130多位,他们都要重新办理居住证,志愿者会指导他们直接扫码办理;即将返沪的外籍人士,居委干部也都进行了电话和微信“跟踪”联系,明确了返沪的日期和行程。

在小区大门口,返沪的外籍租客除了要测温,还要填写健康登记表,留下地址、电话等信息;若属需要居家隔离的范畴,社区干部还会上门送三件套(居家承诺书、健康提示、告知书);隔离期间,则有人帮助上门送外卖、收取垃圾等。

“小区有一位韩籍女教师,目前正在居家隔离中,第一天就报告体温‘38.7℃’ ,吓了我们一大跳。”朱美丽笑着告诉记者说,这其实是因为她不会用水银体温计。当时,这位老外刚从韩国回来,由于从事的是教师行业,所以需要居家隔离14天,因为需要每天报告两次体温,所以,社区干部送了她一支水银体温计,并教了她怎么使用,但没想到,她其实没有真正搞懂,量好之后并没有甩一甩,所以就闹出了“38.7℃”的乌龙。 

在微信里,志愿者重新指导了这位女教师,但没想到,她第二次还是量出了“38.7℃”。于是,社区干部只好上门给她送了一支耳温枪,总算量出了准确的温度。可此时,社区出入口的耳温枪也比较紧缺,怎么办?朱美丽灵机一动,亲自上阵拍了一段视频,“手把手”一步步教老外怎么使用水银体温计,并贴心地配上了韩文字幕……最后,这位女教师终于学会了使用水银体温计。 

还有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故事。一天,保安在监控里发现,有人从已封闭的东门外往小区里扔行李……于是,居委干部和保安立刻行动起来,“追”了过去。结果发现,这是一位刚返沪的老外,本来想从离家近的门口进来,但没想到那个门暂时封闭了,于是他便把行李先扔进围墙,之后,本人再从开放的西门量体温、登记进入。对此,居委干部专门找了懂外语的志愿者上门对这位老外进行教育,并将疫情告知书详细讲解给他听。

居委干部的严格和贴心,让不少老外租客竖起了大拇指。最近,一位美国租客还特地找到居委干部,表示要报名当一名社区志愿者。


120救护车三次“光顾”小区


中午时分,朱美丽和镇安监所“下沉”志愿者小唐正在吃客饭。这时,居家隔离户叫的外卖到了。小唐立刻放下筷子,说:“我们慢点吃没关系。走,先送掉,让隔离户吃上热饭热菜!”赞许之余,朱书记立刻和他一起出发。

据了解,现在,整个小区里,居家隔离户有30多户,为了能让他们吃上外送来的热饭热菜,社区干部还专门找来了一个保温盒,说是“千万不能让居民吃坏了肚子”。朱美丽坦言,自己已经被“120”吓坏了。

原来,疫情爆发以来,120救护车已经三次“光顾”这个小区。虽然都是虚惊一场,但还是在居民中引起轩然大波,居委会的电话都被打爆了:“到底是什么原因?”“是不是我们小区有确诊病人?”“确诊病人在哪一栋楼”……每次,她们不仅要仔细解释,认真安抚,还得赶紧让个别居民删掉不当消息,并进行澄清。

其实,这三次“120”各有缘由:第一次,是一位从浙江返沪的隔离居民发烧了,被120救护车送到医院治疗后,很快又被送了回来,目前已解除隔离;第二次,是正在隔离中的一位孕妇出现了不适,必须赶紧送医院,现在这户人家也已解除隔离;另一次,则是一位从黑龙江坐火车回来的居民,因为同列次出现了一位确诊病人,他也突然成了密切接触者,被120救护车接去了集中隔离点,不过,这位居民目前也已解除了隔离。

“一开始,居民对我们的工作并不太理解,让我们十分为难。”朱美丽坦言,因为小区里外来租户多,其中不少还是湖北籍,所以,有的居民跑来质问“小区哪些住户是湖北籍的”,有的居民则打12345投诉说“居委干部对湖北籍居民情况根本没摸清”,但其实,居委干部早就摸清了所有居民的底数,包括湖北籍居民的返乡和返沪情况,但因为涉及隐私等问题,有些情况并不能对外公布,所以有苦难言。另外,还有居民指责:“公共部位一天三次消毒,你们做到了吗?”对此,他们也只好再三解释。

一位温州籍的居民,正在居家隔离之中,突然“闹”着要寄快递。在微信里,社区干部告诉他,按规定,居家隔离的居民是不可以寄快递的。后来,他又打电话给朱书记,后者询问得知,他担心老家的亲人,想寄几只口罩回去。朱美丽思索片刻,要来了这户居民的老家地址,自己筹了10只口罩,先帮他寄回去救急。这样一来,这位温州籍居民不仅不闹了,还感激不已。

让朱美丽欣慰的是,一段时间下来,眼看着居委干部和志愿者每天辛苦忙碌,守大门、登记、消毒、送东西、慰问隔离户,越来越多的居民被感动,大家纷纷表达自己的关心:在口罩最紧缺的当口,一位居民送来了35个口罩,那是他在日本旅游时购买的;小区门岗缺体温枪,一位老外送来了自己家用的额温枪;还有一位不留名的居民,则给保安送来了4只电子口罩,放下掉头就走……


居民争相来当志愿者们


“我们小区防控做得仔细,靠的是大家齐心协力。除了居委干部,物业、业委会和志愿者,最近都毫无怨言、不辞辛苦。”朱美丽告诉记者。

几十户隔离户的外卖和快递,一天要送上门两次,工作量可不小。于是,志愿者小唐和另外两位小伙子就成了“快递小哥”,每天奔走在几十栋楼之间。后来,小唐灵机一动,从附近一家超市借来了一辆购物车,总算减轻了一点负重。还有一次,一位居民买了电冰箱和洗衣机,但送货员只能送到小区门口,又是小唐他们和住户一起,费力地把这些大家电运进小区、搬上楼。

“保洁员除了要收运隔离户的垃圾,在消毒方面的任务也很重。”朱美丽说,有一天,自己看到保洁员张师傅蹲在路边,上前询问才得知,背在身上的消毒药水桶太重了,而要消毒的点位还有好多,所以,他只好用两条毛巾垫在了肩头。“之前,湖北籍的居民返沪,往往都是在晚上七八点,我们只好提前联系好保洁员,悄悄等在小区大门外,人一到就对车辆进行消毒,住户进了家门,保洁员赶紧对楼道和大门进行消毒。对这些,他们都毫无怨言。”

昔日的村民小组长,如今更是发挥了农村熟人社会的优势。62岁的胡国法,原来是村里的小组长,现在不仅是居委会委员,还是业委会主任。现在,他每天都活跃在小区门口,与居委干部、志愿者一起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最初,也正是在他的参与讨论下,小区的出入口由3个减少到1个,后来,他还和其他3位小组长一起做居民思想工作。在口罩预约登记开始后,4位村民小组长又分片承担“接待”居民的任务,减少人员聚集的风险。

“之前,我们小区就有140多位志愿者,大多是昔日村里的阿姨和伯伯。但在这次疫情防控中,一方面,因为有了市、区、镇的志愿者前来支援,另一方面,考虑到老年人是易感人群,所以,我们尽量不让他们冲到最前面。”朱美丽说,尽管如此,老年志愿者们还是十分踊跃,不是帮着年轻人一起守门,就是拿着小喇叭在小区里一边散步一边“广播”,想方设法为疫情防控尽心尽力。

栏目主编:唐烨
受访者供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