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前沿风 > 文章详情
科大讯飞等AI领军企业支持上海社区抗疫,前沿技术延伸至居民家门口
分享至:
 (9)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 舒抒 2020-02-21 18:01
摘要:疫情发生,触动本土人工智能企业投入更多研发精力到疫情防控中。

“您好,请问您是陈xx吗?我是北新泾街道抗击疫情智能系统的工作人员,请问您今天的体温是多少?”

2月20日上午9时,正在居家观察的居民陈小姐接到了街道打来的电话。与往常不同,这则电话来自人工智能企业科大讯飞研发的“北新泾智医助理外呼平台”,一位有着温柔女声的智能语音助手记录下了陈小姐当天的体温和健康状况。

同一时间,家住新泾六村的张丽琼阿姨登上了停在家门口的一辆“AI送菜车”。简单地挑选、扫码付款后,不到两分钟,张阿姨就拎着满满一袋新鲜蔬菜下了车。

2019年4月,长宁区北新泾街道成为全国首批“AI+社区”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之一。智慧康养、智慧生活、智慧文化、智慧运动、智慧商业、智慧政务、智慧安防成为社区“新开门七件事”,也吸引了深兰科技、科大讯飞、遴明科技等在上海发展、成长的人工智能企业,将前沿技术延伸至老百姓家门口。

疫情发生后,这些本土人工智能企业纷纷将最新、最实用的技术产品第一时间支援社区,为老百姓带来便利,为基层干部释放压力,也为“AI社区”一年来的建设成果进行了一次“集中测验”。


美天AI移动菜场

【随叫随到的菜场】

——解题“无接触”民生服务最后一公里

在小区居住了27年,张丽琼头一回看到这样的场景:男女老少站在小区主路边,一个接着一个,隔着两个身位的距离排队买菜。

时间拨回当天早上9时,一辆车身标着“美天AI移动菜场”的中型面包车驶入新泾六村小区。不一会儿,闻讯而来的居民就将队伍排到了十米开外,有兴致勃勃的阿姨爷叔,也有仍睡眼惺忪的年轻住户。

张丽琼排队时就熟读了车门上张贴的当日“菜单”,一上车就直奔已经锁定好的鸡蛋、菠菜和西红柿。“我用手机支付。”还没等工作人员询问付款方式,张丽琼就熟练地拿出手机,拉下口罩用支付宝“扫脸”付款。提着满满一袋“战利品”,张丽琼对一旁的居民说,“全程不用出小区,虽然种类没有菜场多,但价格优惠,也很新鲜。”

这台送菜车源自2018年6月深兰科技推出的AI移动零售商用车,集合了手脉识别、机器视觉、自动结算等多种人工智能技术。用户通过扫码绑定支付宝并录入手脉信息,即可“刷手开门”,上车选购、付款下车,实现了自由购物和离车自动结算。这家落户长宁区的人工智能“独角兽”还与长宁美天菜场合作,延伸出了“AI送菜车”,为上海各个居民区提供“随叫随到”的移动菜场。

北新泾街道党工委书记张生义介绍,疫情期间,居民反映外出采购不便,但对蔬菜一直保持较大需求。于是街道与深兰科技展开合作,将新鲜蔬菜、鸡蛋运上AI送菜车,车辆消毒后前往各个小区停靠售卖。

居民排队依次上车买菜,每次一人

2月20日,防疫送菜车价目表

负责开发“AI送菜车”的深兰科技项目负责人钱蔚告诉记者,针对此次疫情,项目团队及时调整了商品结构和结算方式,暂时替换下原先车上贩售的高端水果、休闲零食、高档鲜菌等高附加值产品,优先供应青菜、菠菜、白菜、芹菜等老百姓需求量大的平价蔬菜,以及方便储存的鸡蛋、洋葱、土豆、胡萝卜,便于居民在疫情期间“出门一次多买菜,买完以后少出门”

“让送菜车‘回归朴素’只用了四个工作日。”钱蔚表示,虽然“手刷”功能因为防疫需要暂缓使用,但车辆仍配备了视觉行为监测系统,对异常行为进行及时反馈,维护老百姓在疫情期间的采购安全。

记者还注意到,车内还张贴了美天副食品配送中心的营业执照、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报告、售货人员健康证以及送菜车每日的消毒记录。钱蔚表示,目前企业针对防疫的主打产品有智能测温系统、杀毒清洁机器人,但针对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智能零售还有更多努力空间。“我们想从AI移动菜场出发,用无接触的方式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民生问题。”钱蔚说。


新泾六村“乐爱家”居民活动中心,“AI+社区”功能在此集中应用。

【“人工+智能”语音呼叫】

——释放基层工作力量

在建设北新泾“AI+社区”伊始,长宁区就定下了“三个有利于”的发展目标,即有利于人工智能产业落地和集聚发展、有利于智慧生活服务模式创新、有利于社会治理手段创新。“助推产业集聚的同时,也要实现智慧社区的成本可控。”长宁区科委主任詹镭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

北新泾2.2平方公里辖区内常住人口达5.1万人,疫情期间基层干部的“人力成本”如何高效利用是关键。

首批口罩购买登记结束后,新泾七村居民区书记龚惠华预估了一下每天需要通知的居民数量:最高一天预计超过170人,当天上午要全部通知到位。这让她有些担心,万一有居民联系不上,错过了购买时间怎么办。

这份担忧很快被一个名为“智能语音外呼”的系统消除了。科大讯飞(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总裁赵翔告诉记者,北新泾街道在“AI社区”建设中,与长宁区卫健委合作,引进了科大讯飞的智能语音外呼系统,用于家庭医生对社区慢病人群的日常健康随访。疫情发生后,科大讯飞迅速调整了两套新系统,一套用于口罩登记,另一套用于居家观察人员的随访。“减轻了基层干部重复拨打电话的负荷。”

智能语音外呼平台-口罩预约登记

而今,每天上午8时30分,龚惠华统计好当天居民区可购买口罩的居民,先“按兵不动”,到早上9时准点将名单发送至街道邮箱。工作人员将各居民区发来的名单依次导入北新泾街道城市综合管理系统,当天的“重头戏”真正开始——点击“一键呼叫”按钮,系统开始根据名单,挨家挨户向外拨打语音电话。

眼下,在北新泾街道智慧社区协调办主任林静的电脑桌面上,置顶着一个口罩登记的快捷页面。“今日呼叫人次454,接通人次435,通话总时长291分钟,接通率95.81%……”上午10时,当天首轮语音呼叫完毕,林静便根据通话时长开始进行人工筛查。

“通话时长超过50秒,说明对方可能有疑问需要听第二遍;不到10秒,可能把来电当做广告电话挂断了。”除了系统显示的“未接通”的号码外,上述通话时长异样的号码也会一并反馈街道。此时刚过上午11时,居委干部尚有足够的时间,在当天下午前完成电话通知的“补漏”。

智能语音外呼平台-外地返沪人员登记

“这相当于在第一遍智能语音后,我们再启动‘人工’对‘智能’进行补足。”林静介绍,2月6日在7个试点居民区首次启用智能语音呼叫系统后,截至2月20日,累计呼叫7722人次,接通率超过93%。此外,2月8日起,智能语音呼叫还开始运用于重点地区来沪人员的隔离观察,居委干部原先每日两次的电话问候由智能呼叫“接手”,科大讯飞提供的语音模板可识别包括体温度数、发热与否、是否咳嗽等问题场景和回复。

“如实上报首先还是要靠居民自觉,在此基础上,智能系统就能更好地辅助完成重复性工作,让基层干部们去做更复杂的事。”林静表示。


朱旭明在“社区大脑”前

【社区大脑与居家手环】

——本土AI企业聚焦“抗疫”科技创新  

疫情的发生也触动了本土人工智能企业投入更多研发精力到疫情防控中。

2月19日,北新泾街道3名来自重点地区的居家观察人员佩戴上了一款智能手环。手环的功能非常基础:监测体温和锁定位置。“这样居家观察者无需重复上报体温,居委干部也不用担心居民溜出家门。”上海遴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朱旭明告诉记者,从萌生想法到研发完成这款智能手环,只用了4天时间。居家观察者佩带手环后,只需下载相应的APP与手机绑定,就能随时查看自己的体温。“原理和小米手环、苹果手表一样,只是功能简化了。”

在北新泾“AI+社区”建设期间,长宁区依托产业集聚优势,着力建设企业、社区、居民之间良性交互的人工智能应用与感受生态体系,吸引了遴明、旷视、微创等人工智能企业落户或设立新公司,探索智慧社区可持续的自我造血机制。

北新泾街道综管中心

朱旭明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下成为北新泾街道“社区大脑”的开发者。他告诉记者,“社区大脑”指的是将智慧化的康养、生活、文化、运动、商业、政务、安防等社区“新开门七件事”梳理成数据,再将看似杂乱无章的数据进行结构重塑。比如,智慧社区的小区进出人次、进出时间均有记录,但具体到每个人的作息则都不相同,有的人起床后先洗漱吃饭,有的人则先出门运动。“社区大脑”把居民的运行轨迹作为数据来分析,得出的结果可供街道研判下一步的小区管理重点,提前感知安全隐患和服务缺口。

疫情防控时期,“社区大脑”新上线了北新泾街道新冠肺炎防控居家大数据功能,帮助街道清晰掌握居家观察人员的数量、剩余观察天数、体温和小区分布情况。在第一轮口罩登记中,街道将收集到的居民信息导入“社区大脑”,完善了辖区实有人口数据,提升了居民区对外地返沪人员的精细排查,也为基层干部释放出更多精力,确保了居民区其他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

接下来,朱旭明的研发还将聚焦返沪复工群体,尤其是制造业企业、工厂人员的体温监测、随身消毒等疫情防控措施。他介绍,眼下遴明科技已经研发出一款可随身携带的消毒液制造仪,将食盐加入香水瓶大小的装置中,需要消毒时加入纯水,打开装置电解3分钟后,即可生成含次氯酸钠的消毒液,喷洒在手上就能起到消毒作用。此外,公司还接到了来自长宁区的订单,为企业订制开发红外测温设备,帮助区内规模企业安全恢复生产。

栏目主编:王志彦
本文图片:舒抒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