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教育在线 > 文章详情
宅家不妨“数字化学舞”:舞一曲安塞腰鼓,跳一段藏族锅庄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彭德倩 海扬 2020-02-17 14:43
摘要:​学生老师各处探访,收集舞蹈种类包括锅庄、巴郎鼓舞、兰州太平鼓等近20种。他们在当地千方百计寻访传统民间舞蹈名家,其中不少,是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

安塞腰鼓、陕北秧歌、摔跤舞、巴郎鼓舞、顶碗舞…… 谁能想到,在家对着小小手机屏,就能学习多种传统民间舞,一边锻炼,一边品读各族文化,跳完还有人工智能打分。

实现这一功能的,是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师生共同开发的一款以民间舞为特色的居家健身应用:“智能民间舞”。停课不停学,寒假里,分散在各处的老师和学生们写程序调参数,希望以此为抗疫加油,更为大众提供一个健身新方式————建立一个学习体悟传统舞蹈的“线上舞蹈室”。

舞蹈学习,资料并非从天而降。事实上,2019年,由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博导田丰领衔课题组,开始打造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民间舞蹈数字化平台”。当时的初衷是基于人工智能动作捕捉技术,收集古丝绸之路上多种舞蹈,传承文化,积累资料。

学生老师各处探访,收集舞蹈种类包括锅庄、巴郎鼓舞、兰州太平鼓、盅碗筷舞等近20种。他们在当地千方百计寻访传统民间舞蹈名家,其中不少,是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捕捉采集,并非简单视频拍摄,需要舞者穿上特质“舞衣”,手足腰头上分别配置多种定位器,以数字形式记录整体姿态和细部动作。有趣的是,有时舞者老师跳得难度太高了,比如踢腿过头,人工智能甚至觉得“这不是人类能完成的”而产生了误判断,课题组成员不得不实时调整。

数字媒体创意工程研究生华旻磊就是负责采集舞蹈的学生之一,对此行印象深刻。“我们看到,有些很好的舞蹈,已经很少人知道,有的却发扬得很好,甚至走进了当地小学一年级的课堂,”小华说,“我想,这就是传承的意义。”记忆犹新的是,他负责安塞腰鼓的数字资料采集,跳舞的老师是国家级腰鼓舞传承人刘延河,60岁左右的年纪,精神矍铄,舞起来的时候眼睛闪闪发亮。

“每一种舞蹈,都表达着独特的情绪,更承载着当地绵延多年的文化,”项目负责人田丰说。疫情当前,考虑到可以充分利用“民间舞蹈数字化平台”,为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的师生提供了同时具备文化传播、智能对抗健身功能的舞蹈健身产品。同学们可根据个人喜好选择不同舞蹈,音乐响起后,参照提示框“小黄人”跳出相应动作直至结束,还将有人工智能评分系统对其进行打分和纠正。

在春节假期和推迟开学的时间里,创作团队师生们虽然分散在祖国各地,每天在线上交流讨论,目前已完成对“智能民间舞”手机应用的调试。目前正在做上线各类手机应用商店的准备。“今后想进一步增加舞种,完善体验,让这张手机上的舞蹈地图更大更美,”田丰说。

栏目主编:徐瑞哲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