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郊野笔记 > 文章详情
与防疫志愿者站完一班岗之后,我发现了浦东这个村安静有序的“秘密”
分享至:
 (23)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吴越 2020-02-15 10:05
摘要:志愿者的6个小时是如何度过的?记者跟随他们体验了一番。

2月14日早晨5点多,天空飘着蒙蒙细雨,雾气还未散去,浦东新区高东镇永新村村民金元德和王玉秀便从各自家中出发,赶往同一个目的地——村口设立不久的小岗亭。

作为村里的防疫志愿者,他们的任务是和村干部、联防队员和其他志愿者一起轮班站岗,守住永新村一南一北的两个主要出入口。早晨6点到中午12点的早班,正是他俩搭班负责。

志愿者的6个小时是如何度过的?记者跟随他们体验了一番。


【关键信息一目了然,几秒之内就能通行】


志愿者进入岗亭签到后的第一件事,是先“武装”自己。挤一点免洗消毒液擦擦手,调整好口罩位置,戴上一次性橡胶手套,别上志愿者红袖章。完成这些步骤,金元德和王玉秀才走到路口,正式上岗。在他们看来,要劝导大家配合做好防控工作,自己的防护态度和防护措施首先得到位。

6点30分,天色微亮,村里的“上班早高峰”就来了。按照要求,志愿者要对出入村里的每个人、每辆车进行询问、检查。如果是外地返沪人员,更要着重确认其返沪日期,并严肃告知“自行隔离未满14天者,请想好了再出去,出去了进不来”的提示。本以为这些询问和检查工作要费些口舌,没想到,外出者只要亮出一张小小的出入证明,几秒之内就能顺利通行。

原来,他们手中的证明是永新村根据村里外地租客较多的情况特制的出入证。证的一面是持证人的身份证复印件,上面的照片和户籍地址可以帮助志愿者核对其身份信息。证的另一面标注了持证人在村里的居住地址及返沪的具体日期,并由村委会盖章确认。由于出入证上的关键信息一目了然,每次出入就不会耽搁多久。

更让人欣喜的是,经过数日的“训练”,大家对村口的检查程序早已轻车熟路。常常是未等志愿者们伸手示意,进出的人便自觉地停下了助动车、自行车,摘下手套拿证明。为了保存好这张重要的小纸片,人们纷纷开动脑筋,或是把它放在手机壳里夹好,或是将其放入钱包夹层内,还有人直接把它塞到了工作吊牌的背面、挂在脖子上。

在这样的配合之下,询检的过程不但快速,而且还很安静。志愿者和出入者仅有的对话内容基本是在相互道谢——我感谢你的配合、理解,你感谢我的辛苦付出。不过也有例外。有时,看到出入者车后座钥匙未拔或是手机露出口袋一半这样的“马大哈”行为,志愿者们会立马大声提醒。


【“还有最后一天,坚持住”】


“哎,你好,证明出示一下。”

“不认得我啦?我是六队里的!”

“哦!是你啊,戴上口罩都认不得了。”

“哈哈哈哈,理解理解!”

一早上,类似这样的对话在岗亭前也没少发生。口罩、帽子、围巾组成的多层防护把大家裹得严严实实,于是,光凭露出的一双眼,志愿者们常常没把那些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老邻居给认出来。不过,按规定拦下后,双方只要对一下身份和乡音,相视一笑,尴尬也就自然化解了。

当然,志愿者也会遇到一些“小情绪”。比如9点过后,一位返沪后居家隔离13天的小伙子试图到村外买菜。他向志愿者们叹了叹苦水,说自己在家已经“闷”了13天了,家里实在是没有吃的了,想问问自己能否被放出去买点食品和必需品。这话正巧被走来查看岗亭值班情况的村主任蔡文龙听到,他马上示意这位小伙子看了看竖在一旁的醒目提示标语。蔡文龙说:“你要出去我们也没办法拦住,但要想清楚,你隔离还未满14天,出去之后可进不来了啊。还有最后一天,坚持住!”

见小伙还在犹豫不决,蔡文龙又指了指一旁贴出的便民告示,告诉他可以通过网络订购食品。原来,考虑到居家隔离者买菜不便的情况,永新村在2月11日起便对接了周边菜场的3家商户,提供隔离期间送菜上门的服务。有需要的人可以通过微信或是电话联系提供肉类、蔬菜和豆制品的商家并确认购买的数量,随后由商家进行配送。每天,商家都会把订购的食品送到村口,再由购买者在指定时间内到村口领取。

如此一来,小伙的难题也迎刃而解。他不再犹豫,拍下了便民告示,回家订起了菜。


【相比“硬核”,更重要的是耐心与细致】


一连在村口守到10点半,金元德和王玉秀才得空轮流回到岗亭内喝口水。趁着这功夫,记者也观察起了村里挂出的各种横幅标语。

近来,全国各地的防疫标语层出不穷,许多标语更是以“硬核”而走红网络。但在永新村内,横幅上的标语倒并不“硬核”。有的是为了提醒人们注意卫生——“打喷嚏,遮口鼻,有不适,早就医”。有的是告诫大家不要中了谣言的“招”——“强防护,不恐慌,重科学,不传谣”。有的是传达一种“战疫”的态度——“沉着应对,科学防控,同心协力,战胜疫情”。

为何是这些看似“平平无奇”的标语?对此,永新村党支部书记李勤华有自己的理解。他说:“‘硬核’的标语和做法虽然吸睛,但在实际开展工作时却不一定能达到好的效果。在永新这样一个实有人口超过2700人的村,相比‘硬核’,我们更需要的是耐心与细致。”

拿村庄封闭式管理来说。李勤华提出,把一些路口用集装箱和铁栅栏暂时封锁起来不是为了给人们制造麻烦,也不是要破坏村里的道路和环境,而是为了变“无序的人员进出”为“有序的进出管理”。“留出的两个出入口,我们都有人24小时值班,暂时封闭的重点路口,我们也装了监控摄像头,有情况可以及时派人制止。”李勤华说:“这其实是确保了村里所有人的安全。”

采取这些措施之后,更重要的还是不断沟通。与志愿者沟通,优化检查的方式和流程;与村民沟通,告知他们作为房东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与返沪人员沟通,帮助他们了解登记与隔离的程序和要求;与居家隔离者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难处;与不配合、不理解防疫工作的人沟通,晓之以理,但沟通无果时还是采取必要的措施。

沟通,也是金元德和王玉秀这样的志愿者眼中最重要的事。从早晨6点到中午12点的6个小时里,他们始终站在岗位上,用自己带有浦东本地话口音的普通话与来来往往的人沟通着。


栏目主编:黄勇娣 文字编辑:黄勇娣
作者供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