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观见 > 文章详情
【观见】吴亦凡这个“小鲜肉”,到底碍着了谁?
分享至:
 (22)
 (1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赵翰露 2016-06-17 07:00
摘要:严格地说,“约炮”有损的并非艺人作为自然人的“私德”,而是他们作为产品的“职业道德”。

“小鲜肉”吴亦凡遇到麻烦了。26岁的他,被接连曝出与多名年轻女子“约炮”,成为这几天娱乐界最热的话题。

 

原本娱乐八卦新闻并不干观见什么事,吴亦凡工作室也已跳出来否认此事。不过吴亦凡事件中围绕“艺人私德”的口水战,倒是颇值得探讨。愤慨者称“约炮”不道德,作为偶像应自重,不要带坏小朋友;支持者则认为,“约炮”在当今社会早已是普遍的正常现象,成年人之间你情我愿,何必要受道德谴责。

 

两边的话,都有些似是而非。

 

 

错在“约炮”,还是“货不对板”?

 

虽然吴亦凡工作室称所谓的图片、音频都系伪造,但似乎能被这个理由说服的粉丝不多。不少人仍对“约炮”表现出极度不满,偶像怎么可以做这种事?

 

然而就事论事,对单身男女之间你情我愿的“约炮”,社会现在的宽容度确在提高。一般人对有此类行为的朋友也不太会加以干涉,何况毫无干系的陌生人?如果吴亦凡只是一个普通的帅小伙,再怎样也最多是个人品德问题,似乎不必放到大庭广众下接受指责。

 

然而,吴亦凡并不是个普通的年轻人。他是一个人气颇高的、拥有很多低龄粉丝的、力图塑造健康纯净形象的艺人。他甚至在节目上说,喜欢穿白裙子的清纯的天使一般的女孩子,对于拍激情戏会“不好意思”。

 

“这么帅还这么干净!”这无疑是吴亦凡的卖点之一。而这样的一个偶像,被曝出与女孩轻易上床,甜言蜜语张口就来、隔天就忘,粉丝们的愤慨和失望也就可想而知了。

 

偶像“约炮”有错吗?也许不少粉丝无意中已经采取了“双标”,或者认为用更严格的标准要求偶像,无可厚非。但许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吴亦凡事件如果坐实,最大的错误并不在“约炮”,而在于“说话不算话”;他和他的团队塑造的健康形象,某种程度上已经“欺骗”了粉丝。指责“约炮”是“私德有误”,完全错了方向。真正“有误”的,是他对花钱消费这个“完美偶像”的粉丝们的辜负。

 

这也是当年“艳照门”事件爆发后,原本以乖乖女形象出现的钟欣桐事业一落千丈的根本原因。是的,隐私照被曝光,钟欣桐首先是受害者,我们也没有理由指责一对恋人私下生活的任何癖好。但是,钟欣桐用清纯的形象赚了钱、出了名,最后让公众发现“货不对板”,被指责乃至被抛弃,是理所当然的。

 

 

艺术家的“私德”,和艺人的“职业道德”

 

不过,说到“私德”,很有意思的是,不少历史上留名的艺术家,都有若干风流史,甚至有悖传统道德。毕加索就有情人无数,伍迪·艾伦最终跟养女成了婚。

 

但人们往往容易对艺术家宽容。别说“约炮”了,就算吸毒啦、抛妻弃子啦、背信弃义啦,也往往因“艺术家”的身份而“被谅解”。好像艺术家就是可以挑战传统道德,艺术家有点风流韵事,再正常不过。

 

请注意“被谅解”这个词。公众并非认可个别艺术家的私德,只是与之相比,他在艺术上的成就更为瞩目。他是作为一个艺术家而非道德楷模存在,“德艺双馨”固然好,但不能因为私德问题,就否定其个人成就。

 

但如果想用这样的道理来为吴亦凡们辩护,显然是行不通的。他们是什么人?

 

现代娱乐工业给予他们一个非常恰当的称谓:“艺人”。他们是娱乐工业的产物,是明星流水线上的终端产品。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经过精密计划,个人形象完全符合流行口味。按照市场的不同需求,他们被分为“偶像”、“谐星”等不同组别,设置了“呆萌”、“帅酷”等不同属性。他们的名望,是基于普遍的商业规律和精确的专业运营,而并非对人类的精神生活作出了什么开拓。

 

姑且不论将来发展的可能性,至少现在,他们称不上艺术家。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约炮”的确是错的。严格地说,“约炮”有损的并非他们作为自然人的“私德”,而是他们作为产品的“职业道德”。

 

 

乖乖的“小鲜肉”,无趣的娱乐圈

 

讲起来有点残酷,肯定也有人会叹息——大约是娱乐工业的畸形生态,造就了这样一批粉丝众多却没有作品、脸蛋漂亮却缺少灵魂的“小鲜肉”。作为二十多岁的大男孩,他们不可能没有个性没有自我,但结果真实的自我刚一露头,就千夫所指了。

 

可这又有什么不公平呢?无论是做练习生还是选秀,他们的确努力付出过,某种程度上也必须丢掉自我;但显然,无论名、利,他们已经获得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回报。

 

是,与魔鬼签约的浮士德,没有抱怨和反悔的权利。

 

相比起来,十多年前卖酷摔吉他姐弟恋的谢霆锋,倒真是生对了时候。再往前推,当红的有商业化的“四大天王”,也有我行我素的“魔岩三杰”;张国荣原本只是俊俏的大众偶像,却逐渐找到自我,不仅成为优秀演员,还勇于在镜头前牵起同性恋人的手。

 

有一种说法是,有实力自然有资本做自己。流水线上出来的“艺人”们,根本没有这种底气。但说实在的,对这一代偶像来说,“做自己”真的要难很多。他们与粉丝的距离更近,彼此之间的区分度更小,正在追赶的后起之秀更多,一招不慎被市场抛弃的可能性也更大。

 

这注定他们在个人形象塑造上只能采取最稳妥保守尽可能不得罪任何粉丝的策略,包括个人私德领域——比如,越来越多艺人把稳定的恋爱婚姻作为正面事件宣传(而不是像过去那样隐恋隐婚);又如,硬要把一个有正常需求的26岁男生,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等待纯洁爱情光临的模样。

 

这说不上好与坏,“艺术家”本来也是可遇不可求。只是,这样一个到处充斥着人畜无害打乖乖牌“小鲜肉”的娱乐圈(无论他们是否真是),的确是挺无趣又缺乏想象力的。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编辑:朱珉迕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题图来源:新华社  题图编辑:项建英)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