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天下 > 纵览 > 文章详情
8个日夜,上海25岁新冠肺炎危重患者转危为安,这项技术功不可没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新民晚报 2020-02-08 15:52
摘要:昨天,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A3应急病房传来好消息,病情危重的25岁男性患者小朱(化名),经历了8个日日夜夜,转危为安!让他重燃生命希望的,是被称之为重症患者“最后救命稻草”的ECMO技术。

“撤机”!

昨天,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A3应急病房传来好消息,病情危重的25岁男性患者小朱(化名),经历了8个日日夜夜,转危为安!让他重燃生命希望的,是被称之为重症患者“最后救命稻草”的ECMO技术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任李锋介绍,开出应急病房以来,公卫中心ECMO团队已三次运用ECMO技术参与抢救,给予危重症患者重生的希望。

替换心肺 “先活下来”

1月22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用ECMO成功救治了一名重症患者,属全省首例。刚刚公布的第五版诊疗方案中,也提出有条件的重症患者应尽快使用ECMO。

公卫临床中心拥有4台ECMO设备,可充分应对平时的抢救工作。为了更好地开展新冠肺炎的救治,这次又从外院紧急调配了一台设备,多名重症医学专家的加盟,也让救治力量更加强大。

1972年,ECMO首次成功应用于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救治,随后其适应证不断扩大,已成为常规治疗方法无效时挽救成人和儿童严重心肺功能障碍的必要措施,既往在甲型H1N1流感等重症患者中已有使用经验。

“这次的疫情中,ECMO也成为了患者的最后一道生命防线。”李锋说,ECMO是为进一步治疗或为器官功能恢复争取时间而使用的治疗手段,简单说就是把不堪重负的心、肺暂时替换掉,它的功能是让人“先活下来”,而不是“治病”,更不能“杀毒”。

一年多前,公卫临床中心组建了专门的ECMO团队,涉及到多个专科,包括重症医学专科医师、体外循环医师、麻醉科医师、高年资护士等众多人员参与,经过了多次的理论培训和模拟演练,才能安全有效地实施ECMO技术。“ECMO技术难度高、手术操作和监护要求复杂,需要专业的团队和娴熟的技术配合,我们日常已将可能遇到的现实情况模拟了几十遍。”李锋介绍,为了增加难度,还找来过体重超过200斤的人模拟转运,光是将他抬上车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重新划定死亡分界线

如今,ECMO不仅仅是一套先进设备,而是重新划定了死亡的分界线。公卫临床中心的这支团队已成功运用ECMO技术抢救过多名患者,惊心动魄的抢救经历,见证了生命的复杂和来之不易。每一例患者的成功救治,对李锋来说都是“上天的礼物”。

去年中秋,一个浙江嘉兴的41岁病人病情危重,家属多方打听后考虑转院上海。为挽救命悬一线的病人,上海和嘉兴两地医疗机构迅速联手,启动ECMO转运紧急预案,李锋团队4人组成转运小组,带上设备一路奔袭与死神赛跑。他们在患者床旁快速建立ECMO系统,最终成功将其转入上海公卫临床中心。几天后,这名患者就痊愈了。

还有一名18岁的男孩,来到上海公卫临床中心看肺结核,不料查出腺病毒。入院2天病情急转直下,很快就插管了。片刻间,了解病情,做出判断。李锋与家属谈话后,给男孩上了ECMO,6天后,男孩康复出院。最近,男孩给医生发来照片,看到胖了、高了,李锋心里满是“成就感”,他说,这或许就是医生的价值所在。

当然,ECMO也并非万能,它属于“不得已”时的操作,有严格的适应证,不得滥用,也并不适合所有人。甚至,上了ECMO还没有救回来也是常有的事。每次,李锋都要跟家属详细解释用ECMO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后果。他要让家属明白,过度神话ECMO没有必要。能否挽救回病人的生命,更重要是取决于病人的病情发展是否得到有效控制

所幸的是,在医学的未知面前,普通人常常无知无畏,反而更能够放下包袱,让医生放手一搏。而李锋也相信,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一定会更多次赢得与死神赛跑时的胜利。

栏目主编:秦红 文字编辑:程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