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五个“共同体”,治理大格局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朱鸿召 2020-02-12 11:02
摘要:五个“共同体”,两个理论维度,关乎空间与时间,见证格局与情怀,呵护着人与人类社会和平发展的共同命运,呵护着人与自然健康永续发展的生命家园,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擘画了最广阔的国际舞台,描绘了最美丽的自然画卷。

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到“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自然生命共同体”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成人与人类、人与自然两个理论维度,形塑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大格局,大情怀。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总结概括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立于当下,回顾过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13个“显著优势”。其中,国内政治优势中“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对外国际事务中“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的显著优势”。如果说生死浮沉歌哭谓之命运,那么生死与共,荣枯相随,共存共建共享,谓之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加上亚洲命运共同体,这是从人与人、人与人类关系的角度,妥善化解民族国家利益关系矛盾,重新塑造世界秩序新格局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从古代家天下历史被动进入近现代世界社会。这个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基本格局是以民族国家为单位,且往往以单一民族国家为本位,越来越趋向碎片化,民粹化。其所奉行的社会规则,是以自由、平等、博爱的“普世价值”,与生存竞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互为表里,差别对待。这种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在创造了巨大的劳动生产率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血腥的掠夺侵略,残酷的殖民统治,以及两次世界大战,无数次局部战争。中华民族为多民族共同体,尊奉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共存共荣的价值理念。千百年来历经风雨战争苦难曲折,中华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近代社会百余年来,在不断抗争西方列强的侵略压迫殖民侮辱的历史过程中,中华民族在共产党领导下结成民族统一战线,寻找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有效路径。

强起来的中国人不走国强必霸的西方国家现代化老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农耕社会为基础,重土难迁,爱好和平,崇尚文明,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安天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及人,民族国家也是如此,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时倡议“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并提出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坚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的四点主张。希望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携手前行,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丽的亚洲和世界。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外部条件,“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外部环境与条件,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大格局、大情怀之所在。

十九届四中全会立于当下,面向未来,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必须做到13个“坚持和完善”。其中,关于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这是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为中华民族长治久安创设更加美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启动长江、黄河生态保护计划,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健康发展、绿色发展、永续发展。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系统阐释了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提出“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自然生态是相克相生、相互依存的生命系统。“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人靠自然界生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当人类选择以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现代化初期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原有的循环和平衡,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殃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生命共同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休戚与共,生死攸关。如果说从“天人合一”到“民胞物与”,为中华民族此前数千年发展提供了基本价值遵循;那么,从“自然生命共同体”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势将为中华民族此后数千年健康永续发展提供基本价值遵循。

眼界比生活要高一点,情怀比思想学识要更深远一点。五个“共同体”,两个理论维度,关乎空间与时间,见证格局与情怀,呵护着人与人类社会和平发展的共同命运,呵护着人与自然健康永续发展的生命家园,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擘画了最广阔的国际舞台,描绘了最美丽的自然画卷。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项建英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副所长、研究员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